新格局開新局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十四五」時期是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乘勢而上爲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奮鬥的第一個五年,是我國抓住難得機遇,頂住各種挑戰,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關鍵時期。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義。
  瞄準「十四五」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2021年是承上啓下的關鍵一年。考慮了經濟運行恢復情況,著眼於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對2021年的經濟增速設定了6%以上的預期目標。
  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爲「十四五」開局之年,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多位代表委員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在今年以及「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間,必須在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强化科技戰略支撑、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出實招、下苦功、探路徑,不斷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動態「鏈」思維推動工作
  地方發展思路融入新發展格局

  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認爲,中國作爲大國,經濟增長依靠內需,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各地方、各行業、各市場主體結合自身優勢,找定位、明路徑,融入新發展格局,已經成爲地方主導未來發展的思路。
  一是抓好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
  安徽將開展十大新興産業高質量發展行動;廣東將積極參與國家産業基礎再造工程,探索實施「鏈長制」;上海將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産業規模倍增……
  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構建「雙循環」的關鍵抓手,也是各地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
  北京市海澱區是科技創新高地,但目前海澱區的産業結構中,現代服務業占比超過90%,而製造業占比不足10%。較低的製造業占比,不足以支撑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
  「與過去以靜態‘點’的思路謀劃區域發展不同,未來將以動態‘鏈’的思維來推動工作。」海澱區委書記於軍認爲,站在國內大循環的格局上來審視海澱區産業結構,下一步將聚焦跨區域布局,在更大範圍內重構産業鏈、價值鏈。
  海澱區作爲全國科技創新核心區,積極承接國家戰略科技項目,主動擔起責任使命。在人工智能、操作系統、集成電路設計、區塊鏈等10個領域强化底層技術創新布局。
  「圍繞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鏈現代化,重點優化升級産業。」浙江省湖州市委書記馬曉輝說,湖州將以數字化、綠色化、品質化、集群化爲方向,積極培育先進製造業集群,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産業,全力打造全國綠色智造名城。
  山東省發改委主任周連華表示,山東經濟基礎厚實、産業體系完備,有能力也有責任爲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當地將把增强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作爲重點突破方向之一,實施强鏈、補鏈、建鏈、保鏈「四大工程」。
  二是銜接好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區域發展戰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亮色之一,區域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國內需求産生了巨大推動作用。
  從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爲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後,區域發展戰略還將持續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進一步將當地發展與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相銜接,是各地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
  「上海要做太陽而不是黑洞,在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中贏得自身發展的機遇。」上海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沈立新說。
  江蘇省提出將構建新發展格局與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銜接,把江蘇放在全國大循環中謀劃、部署,支撑國內循環、促進國際循環。蘇州工業園區党工委書記吳慶文介紹,將搶抓國家重大戰略叠加機遇,以「滬蘇同城化」爲契機,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和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示範。
  三是以全局視野來定位自身發展。
  暢通國內大循環,形成强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必然要求。對地方而言,這就需要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利己主義,跳出小圈子,以全局視野來定位自身發展。
  專家表示,各個地方只有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徹底打通經濟體系中存在的各種結構性梗阻,中國經濟的循環才能真正暢通。
  陝西省寶鶏市發改委副主任李金剛形象地比喻:「在雙循環中怎麽融入?就要找准位置。如同開會,以前是擺牌子坐位子,現在‘雙循環’沒有牌子了,得自己找。寶鶏就是要主動融入西安的發展。」
  浙江省提出,秉持「立足全局發展浙江,跳出浙江發展浙江」的開放發展决策,深化與各國各地區的分工合作、互利共贏。
  四是更加重視創新驅動。
  堅持創新驅動,是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核心要義。因此,在各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二字是最引人關注的高頻詞彙。各個地方都不約而同地將加强科技策源能力,建設技術創新平臺,支持成果轉移轉化等作爲了2021年政府工作的重點。
  作爲市場主體的企業,對創新驅動的價值和意義感受最深。
  國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吊車、泵車供應鏈受到影響,從德國、日本進口的泵車底盤存貨在2020年4、5月份就用光了。在這種情況下,中聯重科副總裁孫昌軍告訴記者,中聯重科采取强制切換,將供應商更換爲國內企業,使泵車零配件國産化率從70%左右變爲100%,供應鏈生態正在逐步建立。
  生産SPC無醛防水地板的江蘇貝爾公司總裁張小玲介紹,公司過去以國際市場爲主,出乎意料的是,2020年國內市場增長超過30%,而且過去比較貧困的西南省份農村市場增速最快。「我們正在廣西和雲南投資建廠,今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同等重要。」
  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說,國際市場近年來面臨各種挑戰,企業戰略重點由外轉內,首先要重視創新驅動,不斷夯實自己的創新基礎,增强研發能力。
  宏觀微觀齊發力
  開掘新賽道培育强主體

  李克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介紹「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時指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這意味著在未來五年,將新增農村轉移人口數千萬人。城鎮化率穩步提升將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貢獻新活力。
  山東乖寶寵物食品集團2013年産品出口美國遇阻後,僅用幾年時間便將國內市場銷售額從5000萬元增加到10億元。集團副總裁尋兆勇說:「中國是世界上成長最快、新賽道最多的市場。」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從宏觀政策導向到微觀主體活力,我國具備諸多有利條件。
  强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石。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超大規模市場已成爲我國經濟發展比較優勢,强大國內市場的發展特徵加速顯現。突出表現在消費市場持續擴張,「十三五」期間,我國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成爲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2020年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達到54.3%,高於資本形成總額11.2個百分點,爲近年來的最高水平。消費仍然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
  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鄉統籌等相關政策的落實,農村市場蓬勃興起,國內市場的維度更加豐富。
  從投資來看,疫情影響下,2020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到527270億元,同比增長2.7%。高技術和新興産業投資依然呈現快速增長勢頭。
  市場潜力空間巨大。以網絡零售爲例,隨著電商平臺企業的快速發展,網上零售額不斷刷新紀錄。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1.76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9.76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不但有力抗擊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消費的影響,而且網絡零售在促消費、穩外貿、擴就業、保民生等方面作用不斷增强,電商企業創新無接觸配送、智能物流、直播電商等新方法、新模式,在保障生活物資和藥品、醫療應急物資供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應該看到,雖然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2013~2019年達到60%左右,但如果和發達經濟體70%、80%的水平相比,仍然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一些領域的成本優勢仍然顯著。202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了31.3萬億元人民幣,已連續11年成爲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未來中國仍將在較長時期內穩居全球製造業龍頭位置。中國西電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白忠泉介紹,在電力行業,歐美市場上已有西門子、東芝、三菱等國際知名企業。雖然初期我們的技術是從這些企業引進的,但隨著國家發展,國內産業已達到國際水平,與它們幷跑。2020年2月,中國西電在荷蘭中標了一個項目,主要就是因爲價格優勢,「我們成本低很多,他們比我們高50%以上」。
  新格局對企業而言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加快構建起「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將爲企業帶來更大的政策紅利、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在短期內大量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將面臨更大的市場壓力,過去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發展的企業也會面臨更大的競爭挑戰。部分專家以及基層幹部表示,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關鍵「卡脖子」領域人才短缺。打通創新鏈瓶頸、實現創新驅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重要一環,人才是關鍵。據工信部統計,2019年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人數達673萬人,同比增長4.7%,但整體仍存在較大缺口,且結構性矛盾突出。其中,關鍵基礎軟件和大型工業軟件這兩個領域的人才短缺尤其嚴重。我國每年大量理工科畢業生和研發人員被企業招去做市場應用産品開發,而做基礎研發的機構却難以吸引到優秀的人才。
  轉型升級面臨一定風險。陝煤集團董事長楊照乾坦言,陝煤集團涉足的板塊都屬於重資産、高耗能、高污染的基礎性工業,差异化競爭幷不容易,只能通過管理提升不斷降本增效,但很難獲得高利潤。加之行業周期屬性明顯,一旦行業不景氣,轉型發展的投入就面臨風險。
  微觀環境有待改善。部分出口企業反映,2020年開始轉向國內市場,但發現國內市場流通成本高於國際市場。比如,有的電商平臺,要收取交易額25%的費用,比傳統渠道的費用都高,利潤都給了網紅,「製造企業沒賺到什麽錢」。
  有科技企業的負責人表示,科技創新的規律是一個項目需要5~10年研發周期,如果地方政府仍然要求企業快出成績、多出産值,那在招商引資中就難以有科創企業落戶,「構建新發展格局,地方要切實轉變發展理念,幷落實到地方考核中。」
  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指出,只要我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同時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不斷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就一定能够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形成新形勢下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健全標準强化配套
  建設高質量統一大市場

  當前我國正著力優化市場環境,建設高質量國內統一大市場,從實際情況看,仍面臨進一步健全標準體系、强化配套改革跟進的市場需求。
  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等專家指出,從他們的調研情況看,內貿市場仍不够完善,突出表現爲交易費用較高,「雖然一些企業與發達國家企業做貿易取得的利潤率相對比國內低,但跟其做生意資金一年可能周轉4次,國內1年可能只周轉1次,最終外貿的實際利潤更高。」
  山東省一名地級市市長告訴記者,一些地方仍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現象,通過層層措施阻止外省及區域産品進入本地市場,以保護本地工業。這種地方割據的局面,是國內建設統一大市場,促進商品、資本、技術自由流通和形成國內大循環的最大障礙。
  有專家以轎車行業舉例說,轎車行業的規模經濟曲綫决定了企業年産量200萬輛以上才能良性發展,但中國很少有企業可以做到。原因就是各地用行政力量保護當地的汽車生産企業,造成了分割。因此,應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主要應體現在,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和環境,完善宏觀經濟治理。
  通過標準「破壁」,推動內外貿一體化。
  近年來,一些企業正在將發展重心逐漸「內移」,適應和滿足日益升級的內需市場。「國內市場升級趨勢明顯,我們在國內的利潤率和利潤總額已經超過出口市場。」輕騎摩托車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曹心誠說,輕騎合資品牌的中高端産品以往基本都是出口。如今,隨著國內消費水平不斷提升,騎摩托車正逐漸從交通出行變成休閑消費,國內騎行俱樂部不斷涌現,幾萬元到幾十萬元的摩托車日益暢銷。
  但一些企業負責人反映,內外貿企業「反向拓展」幷非易事,打通壁壘仍待强化規則引導,對內健全標準體系建設,對外强化標準對接和輸出,推動國內國際市場順暢對接。
  一是國內現有標準需「向優看齊」。例如,我國新車碰撞測試標準與歐盟標準相比,不僅測試項目少,而且部分指標設定低,標準上的「落差」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內買不到好産品」,制約內需擴大和消費升級。
  二是部分標準空白亟待填補。標準缺失或過時,導致市場混亂、內需潜力難以釋放。如我國寵物主糧按照飼料管理,寵物零食、寵物罐頭的標準體系尚未出臺,這與迅速擴大的市場相比,存在明顯不適應。
  三是促進標準上下銜接。我國鐵路集裝箱與標準集裝箱上下游容積標準不統一,導致多式聯運「中梗阻」明顯。有企業負責人反映,標準不銜接的情況在大數據存儲與應用等領域也存在,亟待統一上下游標準。
  「在我們有技術優勢的産業領域,我們可以創造標準、創造方案,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主動性。」南存輝說,在我國優勢明顯的低碳綠色發展等領域,應當積極參與國際對話,通過創造標準、創造方案,掌握更多國際話語權。
  强化全國「一盤棋」
  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專家和業界人士認爲,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從政府職能、評價體系、引導政策等方面進行改革,凝聚服務新格局的强大合力。
  首先,推動政府職能按照新格局要求進行改革,形成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體制機制。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等人認爲,過去我國以外循環爲主體,政府部門職能側重於服務生産。國內産能在外需帶動下越來越大,外需一波動國內經濟就波動。走出這種被動局面,不僅需要我們調整外貿依存度,更需要從理念和政府職能層面進行轉變。
  劉尚希說,當前我國以內循環爲主的市場監管與服務機制尚不完善。落實新發展理念,需要政府部門職能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推動審批、稅務、市場監管、進出口管理等政府職能由服務國際循環向服務國內循環、由服務生産向服務消費轉型。
  其次,圍繞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豐富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如果一個地方GDP增長不快,但是居民都覺得生活寬裕、消費便利、環境優美,這種評價也應當視作對政府工作的認可。
  專家建議把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爲評價地方發展成就的重要標準,結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要求,建立起更加綜合、更加豐富完善的評價體系。
  第三,對政策規章進行梳理,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受訪人士認爲,在出口導向下,部分現行政策造成國內資源配置的扭曲,以及産業政策上的冷熱不均,亟待重新梳理。
  分門別類重新厘定産業發展戰略,以政策引導推動發展導向轉變。犧牲環境、土地資源、人工成本的發展政策,應及時出清;對高污染、高耗能的産業,積極推動其轉型升級;對資源、農産品、輕工業産品,可在進口上予以適度鼓勵。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副所長竺彩華說,以出口退稅爲例,大量加工企業依靠出口退稅勉强維持。雖然提供了就業,但是從經濟社會效益和資源配置的角度,將財政資金用於出口退稅導致市場和效率的扭曲,不利於內外循環的高水平動態平衡。扭轉出口導向、瞄準國內循環,需要對當前的政策體系進行調整。可以考慮逐步退坡相關政策,倒逼相關行業以轉型升級提升附加值。
  强化産業政策的普惠性,確保公平公正。「一些支持政策大企業不在乎,小企業拿不到。」一家生活服務類電商企業的負責人認爲,部分産業政策獲取成本高、難度大,客觀上導致了不公平。對重點發展的産業,建議减少通過補貼的方式支持産業發展,代之以减稅降費等普惠性政策。
  第四,强化全國「一盤棋」發展,著力解决發展不均衡問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認爲,針對當前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可探索「用不平衡的辦法解决不平衡的問題」。如,在全國選擇部分適宜發展産業的重點縣城,給予稅收、公共服務等優惠政策支持,幫助一些産業轉移過去,既有利於國內大循環和去庫存,也有利於解决農民工就近就業問題。
(陳灝金、何欣榮、王輝余、姚湜、屈淩燕、鄧華寧、毛海峰、吉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