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數據如何影響中國未來經濟戰略

  【香港中通社5月11日電】中國國家統計局11日公佈了最新人口普查數據,中國人口總數為14.11億人,比2010年增加5.38%,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經濟學者表示,要善用人口紅利,需要朝向高質量發展,透過科技補足部分勞動力,解決社會逐漸走向老齡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國每10年進行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對於全社會調節經濟政策和發展規劃來說均具重要意義。最近一次普查於去年11月展開,12月底結束。本次調查中,老齡化、生育率降低等問題備受關注。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11日指出,中國政府早已洞悉人口結構的轉變和發展趨勢,在「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中,已揭示了用高端科技替代勞動力的概念,加上近年大力推動數字經濟、互聯網科技等,都是因應人口邁向老齡化、受教育人口增加、城鎮人口增加等改變而提早作出的部署。
  對於中國公佈的最新年齡中位數為38.8歲,麥萃才認為,這還未到老齡化的階段,相對於日本的年齡中位數為47歲,仍有一大段距離。而現在中國政府可在推動生育政策、育兒津貼、鼓勵女性工作等方面著手,人口結構仍可改變。
  至於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會否因人口結構受到挑戰,麥萃才援引印度的例子說明,「當地的年齡中位數為28.1歲,人口13億人,但生產力卻比中國差許多,所以不能單靠表面的數據斷定一個國家的未來GDP或發展潛力。」
  麥萃才說,中國的內循環動力,無論是投資及消費主要來自中產階層,隨著個人收入所得提升,消費潛力得到釋放,對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有利的。
  中國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劉春生表示,2020年的人口數據還是比較可觀,惟在人口老齡化、消費動力、勞動力短缺等方面,需要及時關注,作出相應政策調整,比如在某些城市或者某些地區開放移民等。中國人口總量規模處於緩慢增長的態勢,只要人盡其用,未來還是能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從善用人口紅利的角度看,劉春生認為,未來應支持人口朝向高質量發展,包括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結構也要作出相應變化,例如生產製造智能化、工業互聯網,都可以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