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RCEP對臺灣地區經濟發展的衝擊

  2020年11月15日,在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領導人會議上,中國、東盟十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標志著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協定實施後,將建成涵蓋全球30%的人口(約35億)、約占全球1/3經濟總量(GDP總量達25萬億美元)的自由貿易區。而作爲WTO成員的臺灣地區,由於民進黨當局執政,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積極推動與大陸經濟「脫鈎」的「去中國化」,自毀參加區域經濟整合之路,將對臺灣經濟發展造成較大程度的衝擊。
  一、將削弱臺灣出口產品競爭力和加劇島內「產業空洞化」
  臺灣是以外貿爲導向的經濟體,國際貿易對其經濟成長至關重要。KCEP自由化程度高、涵蓋範圍廣,目前15個RCEP成員都是臺灣重要的經貿夥伴,臺灣主要的貿易和投資地區也都位於RCEP成員範圍內。2000年—2019年,RCEP成員從占臺灣對外貨品出口的31%增長至58%。2019年,臺灣對RCEP成員的投資占台對外總投資的近65%。由此,2021年RCEP生效實施,RCEP區域內90%多的產品貿易都將爲零關稅,從而對臺灣出口到RCEP成員的產品造成巨大衝擊。尤其是臺灣出口至KCEP成員的石化、紡織、汽車零組件、工具機等傳統產業的產品,將被徵收5%—15%不同程度的關稅,競爭力會被極大削弱,進而對臺灣傳統產業發展形成明顯衝擊。基於此,臺灣企業爲獲得RCEP各成員提供的零關稅和通關便捷等優惠措施,將被迫選擇從臺灣撤資轉到RCEP成員投資布局設廠,從而對臺灣形成「貿易移轉效果」與「投資移轉效果」雙重壓力,進而造成臺灣更深層的「產業空洞化」和「貿易邊緣化」。與此同時,雖然臺灣傳統產業占其外貿的出口份額不大,但却占臺灣製造業就業總數的近70%。因此,臺灣缺席RCEP,島內傳統產業勞工就業機會届時將大幅縮減,進而造成更爲嚴重的經濟與社會問題。
  二、對臺灣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系列負面影響
  首先,RCEP除降低成員關稅外,未來將在產品規則、海關程序、快速檢驗檢疫、技術標準等方面進行統一和便利化,大幅減少非關稅壁壘;由此,灣除傳統產業外的其他產業造成較大程度影響。
  其次,RCEP規定15個成員的製造業和農業對外開放的服務範圍將採用負面清單,使得相關投資待遇區域外的經濟體無法享受屬於RCEP成員內部的互惠措施;由此,這客觀上將對台企在RCEP成員內投資製造業和農業形成投資壁壘,台企會失去較多投資機會。
  第三,服務業是臺灣主導產業,約占臺灣GDP60%以上;但臺灣服務業發展的內需市場狹小,要真正提高競爭力,就必須將服務業市場由內需向外需擴大,進而克服發展「瓶頸」。當前,多數RCEP成員的服務業開放水平很高,甚至高於WTO水準。同時,大陸規定今後6年在服務業領域將採取負面清單。由此,名大陸届時進一步擴大對金融、電信等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將對臺灣服務業發展造成很大程度影響。
  第四,將對臺灣近期和未來參與亞太地區產業鏈和供應鏈合作形成較大程度制約。按照RCEP規定,成員範圍內產業投資合作採用區域累積的原產地規則。原產地區域累積規則將使RCEP成員範圍內企業根據各成員要素禀賦,將產業鏈各階段按比較優勢法則在區域進行投資布局,進一步鼓勵企業自區域內採購,從而有利於促進RCEP各成員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因此,由於臺灣無法加入RCEP,所以台企無法享受原產地區域累積規則,在供應鏈合作上將受到很大程度制約。在此情形下,這將推動臺灣相關產業外移至RCEP成員市場,由此實現深度參與區域供應鏈合作。例如,就臺灣出口RCEP成員國的主導產品——資訊電子信息類產品而言,由於臺灣在東亞電子信息產業供應鏈中居主導地位,若RCEP區域內企業採購臺灣電子零組件無法享受原產地累積規則,則這些企業轉向區域內採購以替代臺灣產品的驅動力會增强。同時,RCEP區域內無法享受零關稅的中下游產品,會逐步轉向增加在RCEP區域內採購比例,以增加產品價值的原產地區域累積,進而減少對臺灣電子信息產品的進口,從而對臺灣在東亞地區電子信息產業供應鏈中的地位造成顯著影響。
  對RCEP的簽署以及臺灣未能加入,臺灣社會各界都深感擔憂,對此民進黨當局除習慣性「甩鍋」給大陸之外,還以爭取加入全而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爲說辭進行辯解。衆所周知,一個中國原則是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基礎與前提,以往在兩岸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兩岸雙方曾就此開展過接觸,臺灣方面是有過機遇的,但臺灣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一手破壞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也毀掉了臺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路徑。民進黨當局破壞兩岸關係、損壞臺灣經濟的惡果將進一步顯現。
(王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