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諮委關注暴雨水浸 電消計劃需嚴控抬價

  【本報訊】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日舉行平常會議,多名委員於議程前發言時關注暴雨水浸情況。有委員提出多個疑問,包括為何沒有水浸預警、為何內港北箱涵渠泵站發揮不到作用等;亦有委員認為暴雨出現水浸的情況,並非透過興建防洪牆或泵房,就能完全解決問題。
  對於暴雨於前突襲本澳,各區多處出現水浸,情況令人擔憂。委員朱愛莉表示,今次暴雨是今年第一場大雨,但已對全澳多區的防洪防澇工程造成重大考驗,在緊接下來的雨季如何讓市民有信心去面對?此外,她認為也要檢討是次水浸的原因,例如為何沒有水浸預警、為何內港北箱涵渠泵站發揮不到作用等,應在下次暴雨前作出修正及調整,以免同樣事情再次發生。
  委員何永康則認為,要解決因暴雨出現水浸的情況,並非透過興建防洪牆或泵房,就能完全解決問題,須關注澳門各區的排水能力,只要超出渠網的承受能力,便會引發水浸。
  何永康表示,從澳門低窪地區以及地下行車隧道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浸情況看來,澳門部份地區的排水能力似乎未能有效承受暴雨所帶來的降雨量。他認為,渠網超出承受能力原因可能是渠網缺乏維護,商戶胡亂排汙及渠網排水能力超出承受力所致。而渠網的排水能力超負荷,需透過全面規劃來處理,也屬於長遠規劃,因此,建議有關部門盡快構思相關工作,加大渠網排水能力,配合泵房等解決澳門因暴雨所帶來的水浸。
  另外,對於「電子消費優惠計劃」自1日起可使用,市民對此反應熱烈,亦有商戶表示生意額明顯上升。委員莫超群關注「電子消費優惠計劃」使用情況,呼籲當局需嚴控不合理抬價現象。
  莫超群表示,有不少居民反映,優惠推出後帶動了整體物價波動,尤其在過去兩期消費卡推出期間,曾出現不規則行為損害消費者權益,即使當局已對破壞市場環境的商戶採取「取消誠信店資格」的措施,但實際阻嚇作用並不大。更有市民反映,消費計劃公佈後,部分超市、餐飲已密密抬價,擔憂價格易升難降,造成長遠影響。
  因此她建議,第一,期望當局持續加強及優化措施,密切關注價格變動,確保消費者合理權益。第二,現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已進入立法程式,期望當局對相關條文進行優化及完善後,盡快出臺。第三,在過去兩期消費卡經驗下,強化對被投訴商戶的處罰方案,公開投訴被成立之商戶,並促請本澳商戶落實履行「穩物價」的社會責任。
  副召集人李仲言則關注企業預繳式收費制度問題。他指出,本澳有不少商戶在結業後,或因此會拖欠部分貨款,而供應商或消費者需要通過民事索償進行追討,所花費的時間長且所需文件繁多,也有在經過追討後因公司清盤無法索取賠償,有關問題屢見不鮮,可見現時本澳公司註冊的制度仍需要有完善的空間。
  李仲言冀望當局能夠完善現時預繳式收費制度,如在企業推銷相關預繳式收費産品及服務時,需向協力廠商公司例如銀行申請「信用擔保書」,保額上限與所收預繳金額相符或佔一定比率,該措施能處理有關公司在結業後無法支付賠償,進一步保障消費者及供應商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