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精神

  一、長征精神的淬煉背景
  中小學時代,老師就經常教育我們:「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輩。」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更是朗朗上口:「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975年10月,因患癌症已做過五次手術的周恩來總理,讓人找來《長征組歌》的唱片,傾聽著長征路上的豪邁旋律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時光。1984年4月,77歲的美國著名記者、全美作家協會主席哈裏森•索爾茲伯裏,不顧年邁體弱戴著心臟起搏器,用3個月時間重走了紅一方面軍的長征路綫。他在1985年10月出版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評述:「本世紀中沒有什麽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爲深遠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美國1999年8月出版的《人類1000年》中遴選了從公元1000年至2000年人突歷史進程中的100個重大發現和輝煌事件,中國只有3個入選:火藥武器的發明、成吉思汗的帝國和工農紅軍的長征。
  (一)長征:偉大的戰略遠征
  長征,是一次淬煉信念、檢驗真理、喚醒民衆、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征和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迹和歷史豐碑。中央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在「左」傾教條主義領導指揮下失敗|後,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第25軍先後被迫撤離蘇區、進行長征。1934年10月10日晚,紅軍第一方面軍8.6萬名指戰員在江西於都悄然渡河,踏上千難萬險、氣壯山河的偉大征程。
  長征途中,英雄的中央紅軍在艱難險阻中一路勇毅前行。他們血戰湘江,搶占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走出大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進駐陝甘蘇區吳起鎮,在甘泉附近地區同紅15軍團會師。紅2、紅6軍團到達甘孜地區,同紅四方面軍會師。1936年10月9日、10月22日,紅四、紅二方面軍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現屬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從1986年紀念長征勝利50周年起,紀念日期改在10月22日,因爲一、二方面軍在將台堡的這次會師,是紅軍長征的最後一次會師,它和十幾天前的一、四方面軍會寧會師一道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勝利大會師,戰勝了長征中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達到了全黨全軍的空前統一和革命大團結,標志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最終結束。
  (二)長征:偉大的歷史轉折
  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偉大轉折點。長征初期的湘江之戰(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與30萬國民黨軍隊激戰5晝夜、突破第4道封鎖綫之後,中央紅軍由8.6萬人銳減到3萬人。據聶榮臻元帥回憶,就連一向剛愎自用的博古(秦邦憲)也泪水不斷,在行軍路上一直拿著一支手槍在自己的腦袋上比劃,被他勸阻。幾萬人頭換來血的教訓:中國革命要走中國道路。
  在此生死關頭,里程碑式的遵義會議緊急召開。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慘遭失敗和長征初期慘重傷亡的教訓,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爲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毛澤東、周恩來負責軍事,從而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的家長式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是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爲安、開創新局最關鍵的保證。「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毛澤東,以其胸懷、睿智、毅力和魄力,率領黨和紅軍「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所以說,偉大的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三)長征:偉大的戰爭藝術
  長征途中,紅軍將士不愧是血與火洗禮的英雄方陣,上演了世界軍事史上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不啻爲軍事指揮藝術的百科全書。
  1935年5月25日9時至29日17時,短短的4天又8個小時,紅軍兩次上演長征路上最爲精彩的經典之戰:强渡大渡河與飛奪瀘定橋。
  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遣隊到達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紅1團的18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靠一條小船强渡大渡河,打開了中央紅軍北上的通道。5月26日,毛澤東趕到安順場渡口。當時唯條木船的最大容最只有40人,往返一次要1個多小時。照此速度,全軍2萬多人全部到達對岸需要1個多月。
  在將士束手無措之際,毛澤東想起在《讀史方輿紀要•四川》中學到的有關瀘定鐵索橋的知識,果斷決定:速出奇兵從安順場繼續沿岸北上,奪占240裏外的瀘定橋。5月29日,當紅4團先頭部隊以生死時速奔襲一晝夜趕到瀘定橋時,所有橋板已被敵軍全部拆除,只剩下13條鐵索鏈。先頭部隊選拔22名勇士在火力掩護下攀鐵鏈匍匐前進,飛奪瀘定橋。6月2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大渡河,跳出了蔣介石圍追堵截的包圍圈。
  (四)長征:偉大的紅色文化
  如今,紅軍長征已經成爲一種紅色文化。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名叫「長征」,第一艘核潜艇也叫「長征」。還有長征站、長征街、長征路、長征醫院、長征小學、長征出版社、新長征突擊手等。
  需要說明的是,最初並無「長征」這一概念,當時一般稱爲「突圍」「轉移」「西征」「戰略轉移」「長途行軍」等。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衆書》中寫道:「我工農紅軍從江西轉移作戰地區,長征到川貴邊地域。「這是紅軍第一次提到「長征」一詞。5月22日,中革軍委以朱德總司令名義頒布《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萬里長征」的概念。8月5日,《中央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中稱:「一方面軍一萬八十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長征」一詞第一次正式出現在中央文件中。9月12日,在俄界會議上作出的《中央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把中央紅軍的長征稱爲「二萬餘里的長征」。10月19日,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毛澤東首次細論「長征」。他說:「根據一軍團司令部陣中日記計算,我們已走了二萬五千里,這確實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前所未有的長征!」這是第一次認定中央紅軍的長征行程爲「二萬五千里」。
  二、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
  最先提出「長征精神」的是毛澤東。他認爲,長征是「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長征不僅是軍事行動和政治理想,更是人類不朽的精神鍛造,開闢了黨和紅軍創造歷史的精神航道。爲了宣傳長征精神,毛澤東與楊尚昆在1936年8月5日聯名致函紅軍指戰員,要求從「擴大國際影響」和「進行國際宣傳」的高度,「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鬥、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斷」,然後出版《長征記》一書。這一倡議得到熱烈響應。同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師」後,周恩來也提出:「我們一刻也不能丟掉長征精神。」至1936年11月,共徵集稿件200餘篇、50多萬字,經編委會加工修訂,形成110篇共30多萬字的定稿,並於1942年11月正式取名《紅軍長征記》付印。這是第一次以長征親歷者講故事的形式展現長征精神,對傳播和弘揚長征精神起了極大作用。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在長征的艱難險阻中用理想、意志、行動和生命鑄就的偉大精神,是黨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現。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爲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衆,同人民群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筆者仔細作了比照,這一表述,與1996年10月江澤民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2006年10月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的表述完全一致。換言之,「長征精神」的這一概括,是三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統一口徑。
  (一)「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理想如炬,信念如鋼。崇高而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的靈魂。蕭華在《長征組歌》中寫道:「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長征途中,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面對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對絕地斷糧、險象環生等生死考驗,紅軍將士能够共克時艱、戰勝强敵,靠的就是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信念。張聞天1938年在給陝北公學師生的報告中說:「長征中我們的確曾經碰到了無數困難……沒有理想,紅軍連一千里都走不了。」
  57歲的徐特立(50歲入黨),作爲長征隊伍中年齡最大的一位,拄著拐杖跋涉前行,配備的馬總是讓給傷病每騎或馱東西。他回憶說:「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我)騎馬時間至多不過二三千里。自抵卓克基以後,我的衣服,從脚上的鞋一直到頭上的帽子,都是自己縫的。在缺乏糧食的草地,我也一般的吃草。」後來在延安慶祝徐特立六十大壽時,丁玲和周小舟等人凑了一首詩,其中四句是「衣服自己縫,馬兒跟著跑。……青山與綠水,徐老永不老。」1982年2月6日,習仲勛在紀念徐特立誕辰10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我們每個共產黨員都要以徐特立同志爲榜樣,增强黨性鍛煉,樹立良好的黨風,並且把它推廣到廣大青年和全國人民中間去。」
  據參加過長征的吳先恩將軍回憶,在翻越海拔5470米的大雪山一一黨嶺山時,發現有許多凍僵的先遣隊紅軍的遺體被埋在雪中,其中有一位胳膊高高地伸在雪堆外面,拳頭攥得緊緊的。路過的紅軍上前用力把手掰開,發現他握著的是一張黨證和一塊銀元,黨證上寫著劉志海,中共正式黨員,1933年入黨」。劉志海同志臨死前仍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並不忘向黨組織交納最後一次黨費。這是多麽崇高的信仰和堅定的信念啊!
  (二)「爲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迎難而上、不怕犧牲、無私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是長征精神的核心。長征這條紅飄帶,是數萬紅軍的鮮血染成的。自1934年10月長征到1936年10月結束,三大紅軍主力出發時是20.6萬人,沿途補充1.7萬人,共22.3萬人,但到勝利會師時保留下來僅有5.7萬人。紅軍將士途經14個省,跨越近百條江河險灘,攀越40餘座峻嶺高山(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餘座),走過了被稱爲「死亡陷阱」的草地荒原,還同敵人進行了600餘次戰役戰鬥,攻占700多座縣城。天空每日幾十架飛機輪番轟炸,地上數十萬大軍圍追堵截,犧牲的指揮員中僅師職幹部就達80多人、營以上幹部430餘人。紅軍長驅25000裏,平均每天行軍約74裏,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人犧牲,英勇悲壯。
  長征是對生命的物質能量和精神能量的一次偉大發現,紅軍那鋼鐵般的意志,爲後人樹立了一個仰望生命巔峰的界碑。在湘江戰役中,紅34師師長陳樹湘率領全師與十幾倍於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四天五夜,最後因彈盡糧絕、腹部受傷而被俘。躺在擔架上的他寧死不屈,在被押解途中忍著劇痛手撕傷口,把腸子掏出來擰斷,壯烈犧牲。無獨有偶,1935年3月29日強渡嘉陵江時,女紅軍石磨玉的肚子被彈片劃開,腸子掉了出來,她用手將腸子塞回腹部,裹緊衣服勒緊腰帶繼續划船,直到送戰友沖上陣地才倒進江中,犧牲時年僅19歲。
  長征途中,紅軍那種捨己爲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感人至深。部隊在通過冰天雪地的雲中山時,將軍看到一位凍死的老戰士倚靠一棵光禿禿的樹幹坐著,渾身是雪。將軍問:怎麽他的衣服這麽單薄?禦寒衣物爲什麽沒有發給他?將軍怒吼道:「快叫軍需處長跑步上來!」一陣沉默後,終於有人小聲說了一句:「這就是軍需處長……。」將軍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鐘,落下了大滴的泪珠。他緩緩地舉起右手,向烈士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經考證,這位軍需處長叫胡軍(1889-1935),他在最寒冷的時候把棉衣讓給了戰友;這位將軍便是紅5軍團總指揮董振堂(1895-1937),後任西路軍第5軍軍長。在攻占甘肅高臺縣城後,被國民黨馬步芳部2萬餘人包圍,激戰9天9夜後壯烈犧牲,時年42歲。
  (三)「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獨立自主、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長征精神的精髓。1935年1月,我們黨在沒有共產國際的干預下,首次獨立自主地召開遵義會議,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正確解決了關乎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三個全局性問題,即引領紅軍向哪里去的戰略方向問題、使黨和紅軍擺脫被動挨打局面的軍事指揮問題、結束「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問題,成爲中國共產黨人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標志。遵義會議後,毛澤東根據敵衆我寡的實際,採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以少勝多,出奇制勝,衝破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全黨全軍精神大振;在政治上,把長征的「大搬家」變成北上抗日,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同張國燾主張南下並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行爲進行了堅決鬥爭;在統一戰綫上,逐漸由「反蔣抗日」轉變爲「逼蔣抗日」和「聯蔣抗日」,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所以,毛澤東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
  一切從實際出發,還體現在對少數民族的態度和政策上。1935年5月,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進入冕寧縣境的彝海邊,紅軍向彝人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革命道理,逐步消除了他們對紅軍的誤解和對抗。總參謀長兼先遣隊司令劉伯承還按照彝族的傳統習俗,同沽基部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盟蜇,結拜爲兄弟,團結了彝族上層人士。同時,紅軍還幫助他們建立了「中國彝民紅軍沽基支隊」,並贈送武器、彈藥,支持彝族人民開展反壓迫鬥爭。「彝海結盟」爲紅軍順利通過彝民區繼續北上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對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
  (四)「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顧全大局、嚴守紀律、堅決維護革命隊伍的團結統一,是長征精神的顯著特徵。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從顧全大局出發,根據當時的政治環境和多數人的思想認識水巫,著重解決中央在軍事路綫上的錯誤,對政治路綫問題待以後適當時機再逐步解決,避免了黨內的爭論和分歧。爲了團結紅四方面軍一道北上抗日,黨中央在同張國燾的錯誤行爲進行鬥爭的同時,以最大的耐心作了適度的讓步。周恩來主動將自己的紅軍總政委一職讓給張國燾。同時,黨中央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紅四方面軍指戰員的極大關懷,使紅四方面軍最終有勇氣衝破張國燾的阻力,堅定地回到黨中央懷抱,實現了全黨全軍的大團結,爲抗日救亡奠定了基礎。
  長征途中,一些自知無法活著走下去的紅軍,犧牲前都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放在一邊,爲的是讓後面走來的紅軍能够穿上禦寒。爲了讓大家吃上野菜,部分紅軍冒著生命危險提前試嘗,有的腹瀉不止,有的中毒身亡。
  (五)「緊緊依靠人民群衆,同人民群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依靠人民、艱苦奮鬥、堅持與人民群衆同生死、共患難.是長征精神的鮮明特色。習總書記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講話中列舉了長征路上女紅軍「半條被子」的感人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羅霄山脉南段一個瑤族村落。1934年11月,長征經過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3名紅軍女戰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走時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留給她,也留下了一段軍民魚水情的佳話。習總書記2016年9月16日到該村考察「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時,曾關切地問道:「最後這3名女戰士有沒有找到下落?」講解員說:20世紀80年代「半條被子」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後,鄧穎超、蔡暢、康克清等老同志在全國展開了尋找3位紅軍女戰士的活動,可惜沒有找到她們的下落。後來鄧穎超托人給徐解秀送來一條新被子。
  1935年3月16日,朱德在長征途經貴州仁懷縣時,親筆寫下一條標語實行『耕者有其田』!」至今墨痕猶存。紅軍幫人民,人民愛紅軍。
  整個長征過程中,沿途人民共爲紅軍各部隊籌集了上萬噸糧食,補充了約2萬人的兵員。可見,同人民群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是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三、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
  長征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中國共產黨紅色基因和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是保證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偉大長征精神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
  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必須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忘初心使命,爲崇高理想信念而不懈奮鬥;必須增强「四個意識」,堅定八「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爲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勝利而不懈奮鬥;必須恪守人民至上原則,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脉相通,堅持一切爲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爲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奮鬥;必須艱苦創業、開拓奮進,吃苦耐勞、勤儉節約,永葆革命本色,爲乘勢而上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强國而不懈奮鬥;必須加强黨對一切工作的全面領導,從嚴治黨、懲治腐敗,爲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而不懈奮鬥。概言之,正如習總書記所言:「我們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偉大長征精神、學習偉大長征精神、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使之成爲我們黨、我們國家、我們人民、我們軍隊、我們民族不斷走向未來的强大精神動力。」
(韓延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