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的飲食調養

  夏季飲食調養應按照《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夏養陽」的原則,因爲「春夏養陽」是根據夏季自然界與人體陰陽消長、氣機升降、五臟盛衰的不同時間的特點、狀態而制定的養生原則。
  夏季的氣候特點主要是:天陽下濟,地熱上蒸,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暑爲盛夏的主氣,暑熱爲自然界萬物華英成秀、茂盛繁榮提供時機和條件。但暑爲陽邪,易耗氣傷津,從而導致舌乾唇燥、口渴思飲、小便赤黃、大便秘結等症。濕爲長夏之主氣,而濕爲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尤其是脾胃之陽氣,常常導致人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脹滿、四肢不溫等寒中洞泄之類的脾病發生。
  夏季天氣炎熱、潮濕,人體消耗較大,特別是中老年人、兒童和身體虛弱的人,極易傷津耗氣,導致氣津兩虛。爲了適應夏季的氣候特點,夏季的飲食調養很關鍵。
  夏季飲食應養心
  心主夏,心藏脈,脈含神,心爲君主之官。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爲五臟六腑之大主,其他臟腑都是在心臟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分工合作而産生整體活動功能的。脈,就是神志,當心臟功能正常時,則血脈充盈、精神旺盛、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神明通達,其他各臟腑亦能各安其職,保持人體健康。那麽,夏季應該如何養心呢?在《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裏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這就是夏季的養生之道,亦即夏季的養陽之道、養心之道。心屬火,火旺於夏,夏天,萬物開花結實,正是調養心臟的大好時機,在飲食方面,最好選用一些能降血脂的食物,如生薑、大蒜、洋葱、花生、大豆、玉米、玉米油、蘑菇、海藻、酸牛奶、茶葉、山楂、甲魚等;少食過鹹和脂肪含量高的食品。
  夏季飲食宜養脾
  脾主長夏,主運化,主升清,主疏血,主肌肉四肢,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_。清代著名中醫程杏軒在《醫述》一書中說:「食物入胃,有氣有質……得脾氣一吸,則胃氣有助,食物之精,得以盡留;至其有質無氣,乃縱之使去。」意思是說,脾將人體所攝取的食物,進行消化,其中精華部分,通過脾的升清作用,送往心臟,再由心臟輸至全身各處;其糟粕部分,則通過大腸、膀胱等排出體外,弃之。由此可見,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穀精微,把食物中的精華輸往全身各處。人體的生長發育以及維持生活的一切物質都是由脾胃供應。脾是倉漠之官,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因此,中醫學認爲,「脾爲後天之本」。所以,長夏飲食宜清淡,少油膩,幷以溫食爲主,應該少吃多餐,切忌暴飲暴食。
  夏季飲食要清熱利濕
  夏季飲食要遵循清熱利濕的原則,這是因爲暑爲盛夏的主氣,在暑天裏,陽氣極旺,烈日炎炎,人體腠理(皮膚)大開,渾汗如雨。由於出汗過多,人體內的水分和無機鹽大量排出,導致體液急劇減少,從而傷害了人體的津液,極易脫水或中暑。長夏的氣候酷熱多雨,空氣中的濕度很大,而潮濕對人體是有害無益的,由於相對濕度很大,汗液不易排出,而出汗後又不易被蒸發;而溫度低時,人體熱量很快散發,使之容易受凉。一旦脾陽爲濕邪所遏,超過了脾胃的承受能力,就會導致脾病發生。所以長夏應該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黃瓜、冬瓜、絲瓜、鮮桃、西紅柿、草莓、烏梅、綠豆等。
  夏季飲食宜省苦增辛
  中醫學認爲,五味入五臟,如苦味入心臟,甘味入脾臟,辛味入肺臟。因此,夏季多吃些苦味食品,可以增强心臟功能。因爲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鹼、氨基酸、苦味素、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具有解暑、清熱、除煩、提神、健胃等功能,夏季適當多吃點苦味食品,不僅可以緩解疲勞,恢復精力,而且還可以消暑去熱,增加食欲。但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卻說:「夏七十二日,宜省苦增辛,以養肺氣。」根據中醫五行理論,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火克金,即心旺可傷及肺,影響肺功能。肺者生氣之源,五勝之華蓋,肺氣之旺哀,關乎於生命之長短,只有肺氣旺盛,才能延年益壽。而心主夏,即夏天心氣當令,所以,夏天心、肺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些苦味食品,使原本就偏旺的心氣更旺盛,這樣就大大地傷害了肺氣,從而導致肺氣衰弱,影響了身體健康。因此,在夏天裏,要少食用苦味食品,以防心氣過旺;要多吃些辛味食品,以補肺氣之健壯。所以,夏季多吃豆漿、豆腐、大豆、蘿蔔、胡蘿蔔、葱、蒜、油菜、韭菜、芥菜、香菜、大頭菜、辣椒等。
  夏季飲食要以溫味佳
  夏季飲食不僅要省苦增辛,還要以溫味佳。《養生鏡》中指出:「夏之一季,是人脫精神之時,此時心旺腎衰,液化爲水,不問男女老少,皆宜食暖物,獨宿調養。」意思是講,夏天陽氣旺而陰氣弱,津液減少,人們應該多吃些溫暖之食,以滋補陽氣。夏季的早餐、晚餐應該喝粥,這樣既可生津止渴、清熱解暑,又能滋補身體,符合「春夏養陽」的道理。常喝的粥有蠶豆粳米粥、赤豆粳米粥、蓮子粳米粥、百合薏米粥、荷葉粳米粥、銀耳粳米粥、豆漿糯米粥、黃芪糯米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