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薪百萬的華為天才憑什麼?

  他年薪201萬元。
  她年薪156萬元。
  最近一段時間,大家被華爲的「天才少年」張霽和「天才少女」姚婷刷屏了。面對如此高薪,網友們紛紛化身「檸檬精」,表示「酸」了。
  華爲天才少年的數量還在增加。8月初,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劉大一恒,也通過華爲公司的高難度選拔,最終脫穎而出,成爲西南地區首位人選華爲「天才少年」計劃第一檔的學生。
  華爲「天才少年」計劃是由創始人任正非發起的人才戰略項目,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吸引高端人才。該計劃按年度工資制度發放,按薪資可分爲100萬元、150萬元、200萬元三個檔位,最高年薪達201萬元。
  去年6月,任正非在華爲公司EMT(經營管理團隊)內部的講話中提到,「今年我們將從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們還想從世界範圍招進200-300名。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鑽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被任正非予以重任的天才少年們都有哪些特質?
  小鎮青年,也曾是個「學渣」
  華爲「天才少年」的招聘標準非常嚴格,一般需要經歷7輪流程:簡歷篩選、筆試、初面、主管面試、若干部長面試、總裁面試、HR面試。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或表現不佳都有可能失敗。
  今年第一個成爲華爲「天才少年」的張霽,其實出身幷不算好。張霽自己也承認,「我只是個普通人」。
  張霽的故鄉是湖北人均收入墊底的小城咸寧通山,而且他復讀了•年才考進武昌理工學院(當時的三本院校,後來升二本)。從小學習一般,又經歷過高考的失敗,本來就是成爲普通人的節奏,但張霽在這個時候「醒悟」了。
  既然改變不了本科的出身,那就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本科四年,他每天早出晚歸——上課永遠坐第一排,課餘就在圖書館自習。不僅各科成績在院系名列前茅,而且過英語四六級、國家計算機二級,更爲重要的是獲得全國ITAT職業技能大賽職業技能資格認證證書——這個認證證書,在本科階段能拿到的人鳳毛麟角。
  讀研讀博也成爲張霽初進大學校園的目標。從武昌理工學院本科畢業後,他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讀了碩士,最終被華中科技大學錄取讀博,拿到博士學位。本碩「雙非」(本碩非211,985)一躍成爲名校博士。
  讀博期間,張霽也沒閑著。2016年,張霽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攻讀博士,在博士生涯期間,他發表在頂會、頂刊的論文有8篇。從論文選題來看,張霽的目標非常明確,研究方向主要在數據庫和磁盤故障優化兩方面。
  張霽一直將自己歸類爲「努力型選手」,他的座右銘是,「很多人比你還要努力,你有什麽理由不上進?」
  他正式進入實驗室的前一年,其博士導師剛好與騰訊成立聯合實驗室,於是,他被委派到騰訊實習。實習期間,張霽獲得國際和國內專利7項,研究成果獲得騰訊公司2016、2017年度杰出貢獻獎,2019年度卓越運營獎。
  據虎撲網友、張霽師弟透露,張霽的許多成果都是在騰訊實習期間完成的,不僅在學術上是頂會級別,在工業界也能真正落地。
  由於科研項目較多,畢業吋張霽沒有主動投遞過簡歷,但騰訊、IBM、阿里巴巴、深信服等公司都給出offer,其中最髙年薪超過360萬元人民幣。
  張霽的博士研究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教授周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張霽最大的特點就是主動學習能力强,他對新知識有種强烈的渴求,發現問題就會想辦法解決。周可教授也希望大家不要僅僅關注天才少年的年薪,做科研是老老實實的工作,科研本身存在很多樂趣。
  「選擇華爲最主要原因是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我想這在很多我瞭解到的公司裏很難具備,但是華爲可以做到。」張霽在談到入職華爲原因時表示。
  沒有水分,實打實的天才
  今年以來,華爲至少已經招募了五位「天才少年」,分別是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兩位博士生張霽和姚婷,來自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的兩名本科生,以及來自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劉大一恒。
  初入職場就被高薪選中的人是幸運的。可說到底,他們有拿高薪的實力。從幾位天才少年的學習、工作經歷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共性,首先就是過硬的「科研素質」。
  張霽曾以第一作者在ATC、DAC、ICPP、SIGMOD、VLDB、IEEE TPDS等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其在數據庫和磁盤故障預測方面,已經做出一定成果。在數據庫方面,他寫的關於强化學習數據庫調優的論文,曾發表在數據庫頂會SIGMOD上,該會議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CM)舉辦。他寫的采用蒙特卡洛樹搜索來進行數據庫查詢優化的文章,則發表在另一數據庫頂會VLDB上。
  本碩博均就讀於川大計算機學院的「川三甲」劉大一恒,在研究生期間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身份在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成爲2019年Natural Question全球艮期公開競賽冠軍,獲得十余項國家及省部級競恭獎項……
  女博士姚婷在研究生階段,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儲存介質、數據庫和鍵值儲存系統。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多篇論文。2018、2019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獎學金,2017-2018年在美國天普大學訪問學習。
  這些發表在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的研究成果,助力他們步人華爲天才少年計劃。
  張霽博士期間第一次發表論文時被連拒了五次。同樣,在剛進行學術論文寫作時,劉大一恒缺乏經驗與歷練,寫好的論文被一次次拒稿。一次、兩次、三次……做實驗、寫論文、投稿……論文投出去一次,又被退回一次……到後來,劉大一恒漸漸習慣了這樣的流程。他逐漸明白,失敗是科研的常態,而自己要做的,是面對和再嘗試,將失敗轉化爲動力。
  直到博士一年級時,劉大一恒一篇發表在ACL2019上的論文,直接實現川大在讀研究生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頂級會議ACL(注:計算語言學領域最重要的學術會議)上零的突破。
  此外,這幾位天才少年都更在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落地,也是這一原因,讓他們拒絕其他高薪offer,選擇華爲。
  畢業時,姚婷也接到西部數據、華爲、騰訊和阿里巴巴的offer。但因爲姚婷的研究工作和華爲諒爲契合,最終人職華爲。姚婷在華爲的研究方向還是延續博士期間的研究工作,在華爲雲平臺上優化鍵值存儲系統的存取效率和存儲器件的使用。
  劉大一恒畢業後將加人華爲核心研發團隊——雲語音語義創新LAB,由NLP技術領軍專家親封擔任導師。他坦言,比起被大家關注的百萬高薪,更比他興奮的是這個機會——能够讓自己的所學所知轉化爲理論應用,創造出更梢尖的技術。
  盛産天才的華科武漢光電
  如果你以加入華爲的「天才少年」計劃爲奮鬥目標,華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華科)的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或許能助你一臂之力。
  2019年12月至今,華科的3名學生左鵬飛、張霽和姚婷入選華爲「天才少年」項目,這與學校和華爲長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關係。當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與華爲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深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而的合作,探索而向灰來的前沿科學。
  左鵬飛、張霽、姚婷這三位天才少年,都出身於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據了解,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系科技部2003年批准籌建的首批五個國家實驗室之一,經過17年的建設,已成爲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正式改名爲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在華科其他專業的學生心裏,也是一個令人「仰視」的存在。「剛進學校時,就聽老師說過,這是個花了幾個億建的大項目。」一位華科的本科畢業生說,「研究中心平時也不對普通學生開放,大一時,有一次開放日作爲攝影記者進去拍活動,一些博士生和碩士生站在儀器和搭建的場地講述原理,感覺很牛。」
  華科大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夏松告訴記者,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存儲與光顯示功能實驗室,在存儲方面的積累時間確實很長,而且也是公認的在存儲領域研究比較深入的大型團隊,所以跟BAT、華爲、浪潮等國內企業的合作非常深入。對於數據存儲的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後,市場競爭也非常激烈,這就影響到了技術人才的爭奪。「我們的學生只要具有高能力、高素質,都會很搶手」。
  夏松還表示,華中科技大學每年都要爲華爲輸送300名左右畢業生,目前包括郭平(華爲輪值董事長)、孟晚舟在內的十多位校友擔任了華爲重要職務。據統計,截至目前華科有超過1萬名畢業生曾就職華爲,當前在職數量爲5700人左右。
  研究中心對自己的學生也很關心。從2019年10月開始,張霽曾在美國紐約大學庫朗數學研究所訪問半年。美國疫情最嚴重時,張霽正好在紐約,買好了回國的機票,但又幾次被取消。「導師二話沒說給我打了3萬元作爲生活費,讓我不要擔心,而且讓我放心買高價機票,由實驗室出資,不要有後顧之憂。」
  除了一個好平臺,天才少年的背後,更多的是自身努力。別人都說他們是幸運的「天才」,却沒看到,左鵬飛在讀博的5年時間裏,幾乎每天都是8:30進入實驗室,晚上10點才回寢室。
  劉大一恒也表示,自己從來沒有過暑假,他的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就是實驗室。
  學習、適應能力强的人,有機會
  除了華爲,8月5日,網易有道旗下的在綫教育網校有道精品課宣布,面向2021届畢業生招聘頂尖人才做網課老師,年薪保底50萬元爲什麽在疫情的大環境下,仍舊有企業願意開出高薪吸納人才,還是應届畢業生?
  這和公司的戰略有關。從2019年初,任正非提出要在公司內部「剔除南郭先生」,實行「末位淘汰」,到‘如今要從全世界招收「天才少年」,這些都說明華爲對於未來的期待。一旦華爲能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大量地招收這些天才少年,那麽依托華爲的自主科研體系,將會帶來一個更有前途的未來和體量,相信這也是任正非對於華爲未來的一種戰略。單從華爲在5G上獲取的專利技術累積和領先優勢,就能够明白超前的科學理論和科研體系對華爲的成長和領先有多大的影響。
  董明珠也曾表示:「挖人才不是本事,自己培養人才才是本事。」未來社會,企業之間的博弈,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但事實上,從華爲天才的經歷也可以看出,天才絕非天生。不管學習、髙考、就業、創業還是職場晋升,人生沒有絕對公平,只有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機會幷不斷努力才會有所成就。巴菲特也曾說過,你人生的起點幷不是那麽重要,重要的是你最後抵達了哪里。
  教育平臺edX的研究結果表明,有73%的人從事與大學本科專業不相關的工作。這些人能在工作中立足,學習新知識,適應新環境,這表明他們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再造了自己。
  另一項哈佛研究表明,不同層次大學的畢業生在初入職場時,起薪高低會有差別,但十幾年後進入職業穩定期,那些學習能力强、適應能力好、心態樂觀人群的收入增幅遠高於學習能力弱、適應能力差、心態悲觀的人群。
  最後,分享哈佛醫學院Robert Waldinger教授對700多人幾十年的跟踪研究結果:研究對象經濟上的成功,主要取決於是否和周圍的人都有良好的關係,這與智商的關係不大;人的幸福感與社會名望、財富值沒有直接關係,良好的社會關係才是直接因素;孤獨、寂寞有害健康,社會關係良好的人比不善交際、獨居的人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關係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有幾個朋友、是否結婚不是關鍵因素,生活中的鬥爭、摩擦和冷戰才最致命。
  希望這些建議,對每一個正在尋找工作的人都有幫助。不要看著別人年薪百萬,自己做一顆「檸檬精」,你或許在未來也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