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美食之都發展仍任重道遠 鄒玖勝

  外遊無非「吃喝玩樂」,「美食之都」正是本澳引客賣點之一。被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澳門,雖然去年受到疫情影響,但各種澳門美食地圖的網上流量熱爆,可見受歡迎程度。在後疫情時代如何深化「旅遊+美食」跨界融合,以美食作招徠,促旅遊業復甦,值得當局思考。
  事實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總會過去,旅遊活動始終會持續發展。近年來,美食旅遊業發展迅猛,已成為旅遊業中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一部分。對於世界上數十億遊客而言,定期或不定期返回熟悉的旅遊目的地,享用在地特色美食已成為驅動出遊的主要動機之一。美食旅遊的內涵豐富,可以是參觀食品生產或農貿市場,參加美食節﹑食品博覽會﹑烹飪表演和示範,品嘗優質食品或與食物有關的任何旅遊活動。
  澳門通過成功發掘美食元素,為遊客帶來獨特的體驗,增強旅遊服務出口競爭力,帶動價值鏈上多為中小型企業的繼續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並有助於經濟適度多元。撇除去年因疫情的非常態狀況,以疫情前的一九年數據來看,根據統計局資料顯示,一九年本澳營運的餐飲業場所多達二千四百多家,從業人員三萬四千多人,餐飲業收益一百二十多億澳門元,對經濟貢獻的增加值有四十六點七億澳門元,餐飲業已是本澳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2008年,被譽為「美食聖經」的《米其林指南》首次推出港澳版時,澳門只有8家餐廳獲星級評定。10年後最新出版的《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門2018》中,澳門星級餐廳的數量增至18家,最高水準的三星米其林餐廳就有2家。如果以人口密度和土地面積平均計算,澳門可算是高居榜首了。
  2017年10月底,澳門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成為繼成都、順德之後第三個獲評美食之都的中國城市。這一成功,也是繼「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一六九三—一八八六)」獲列《世界記憶名錄》後,為澳門增添的又一張亮麗的國際名片。澳門發展「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總體目標是「傳承,創新,交流」,以美食作為非物質文化交流的元素,傳承多元文化共存的鮮明特色。特區政府努力協調本地資源,對傳統烹飪技藝進行保育,保持食材和菜系的多樣化,加強青少年傳承美食文化的教育和培訓,鼓勵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美食創意文化之建設等,以推動美食文化作為促進旅遊業發展的一大動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確實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因澳門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內涵獨特,充分體現了中葡文化的融合。無論是粵菜、葡國菜,還是手信、小吃,美味的背後蘊含著澳門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澳門美食不單來自星級酒店餐廳或食肆,更包括大眾所創造和喜愛的各類飲食。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日本料理、韓國菜、法國菜、東南亞各國飲食在澳門生根開花,近年還增加了一些較新派的菜系,各種中西式餐館遍佈全城。多年來,港臺和海外華人飲食作家寫了不少有關澳門美食指南之類的書籍,或在報刊專欄發表澳門美食心得,影響頗大。
  而適逢今年是本澳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第四年,按照規定,特區政府需在本月底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首份四年工作報告,並提出下一個四年的工作計劃。對於本澳來說,這份報告有其特別意義,因為它不僅僅是展現特區政府四年來維護與推廣「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工作的成效,更重要的作用在於總結四年經驗,為未來推動「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發展描繪藍圖。
  事實上,特區政府非常重視維護與推廣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美譽,並不斷圍繞「旅遊+美食」加強宣傳推廣。四年以來,旅遊局與相關政府部門、院校和業界共同努力推進澳門美食之都發展的工作,包括舉辦「澳門國際美食論壇」;推出澳門土生菜資料庫;為業界推出網上教學影片、舉辦工作坊和講座等;在盛事活動加入美食元素,推動美食與跨領域創意融合;積極參與創意城市網絡及成員城市舉辦的活動等。推出「美食文化推廣」專項資助計劃,以鼓勵社團結合旅遊、美食及創意,舉辦及開展能體現本澳獨特的美食文化活動╱項目。同時,相關政府部門、院校和業界亦持續完善有關工作,包括設施及資源、教育培訓、盛事活動及宣傳推廣等,為推動澳門「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發展付出了大量努力及貢獻。此外,疫下訪澳旅客不足,為持續優化餐飲業的營商環境,經濟及科技發展局持續落實「特色店計劃」內的各項工作,透過線上線下聯動,為特色店宣傳,加強旅客及居民對特色店品牌的認識。線上透過網紅直播、達人探店及軟文推廣,為特色店「種草」增加曝光;線下在熱門巴士路線及各出入境口岸等旅客熱點,製作傳統平面廣告作宣傳。另外,支持中小企業善用科技拓展業務,革新經營模式;加強跨部門合作,善用「特色店+會展」聯動效應,配合重點旅遊或展會活動。同時提供優化管理與營銷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助力商戶全面提升經營管理、生產和服務的質量,推動特色店提質發展,並取得欣喜成績。
  當然,推動美食之都是長遠工程、系統工程,既要保持原有的特色,亦要在基礎上盤活、改良。有業界就表示,澳門美食之都四年在學術、保育、系統上做了很多工作,如建立土生菜資料庫不容易。米芝蓮評審標準以食物質素為核心,認為餐廳不分低中高,重點要從食物質量上作出改變,提高質量。另一方面,商戶要創新產品,提高服務、技術,增加競爭力。如今「九○後」、「○○後」消費者佔六成六,餐廳環境、美食文化、推廣方式都要創新。例如經營創新,可採用一店雙舖,豐富內容;體驗創新,設主題專門店;文創融合,老菜新造;灣區融合,澳門、橫琴、珠海、中山、佛山等文化美食新融合。此外,疫後亦宜多利用電子或金融系統,參與政府提供推廣平臺,說好餐廳故事。行業短期內難達一九年客流,要做好內循環、外循環,對內要提高本地知名度,對外要吸引更多旅客。
  有議員表示,政府在過去四年通過「澳門周」等活動推廣本澳美食之都的名片,增加澳門的知名度,但認為可再進一步努力,尤其在疫情時期,為本澳經濟復甦鋪墊,亦令本澳在取得美食之都的聲譽後再創下一步的輝煌,令美食之都的持續性更強,令美食範圍更廣,吸引不同客源。建議全方位推動美食之都,令中小企亦可以參與其中,舉例如澳門可以辦民間小食大賽,「比如十元美食大賽」,以增加不同的客源及吸引力。亦可通過國際特別的紀念日舉辦大型美食活動,比如在每年六月十八日「可持續美食烹調日」在澳舉辦大型美食活動,做好美食之都的推廣。除節日結合美食,由於疫情影響經濟及消費意欲,單靠節日去推動美食之都較為費力,且節日效果後續力較弱、受年份及月份所限,而且作為美食之「都」,恆久性更為重要,以吸引旅客再次來澳消費。建議旅遊局調查客源的口味,舉例如對客源市場之一的香港、廣東做民意調查,瞭解旅客來澳想食甚麼、提起澳門會想食甚麼等,從而令澳門的美食產品更多元化。
  美食傳承至關重要,世界各地都積極保存和發揚本土美食文化,如韓國政府於○九年起投入「韓餐世界化」戰略,如打造韓餐街、人才培養、食品標準化和品牌認證,並與文化觀光產業結合推廣。每年法國各地舉行形形色色的美食文化傳統節慶活動,如專門介紹地方知名特產的美食節、綜合性美食沙龍、葡萄酒展覽會等,各種形式宣傳普及地區美食,為公眾、業界打造經驗交流和互相學習的平臺。本澳取得美食之都的稱號後,若出現後繼無人、青黃不接則後果嚴重,因此要落實人才培訓,加強創新、發明新菜式,令食品品種及做法更適應新時代發展。同時,目前國家有藝術傳承人,澳門有否廚藝傳承人?能否通過適當包裝作為代表,以及講好自身故事,把美食之都推廣到美食的不同環節,豐富美食之都的內涵。
  有學者則指出,至今中國只有四個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美食之都,澳門獲此殊榮實屬不易。四年裡,澳門特區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整體上取得非常不錯的效果,亦令澳門終於走上一條經濟多元、文化多元之路,彰顯澳門文化特色,對澳門經濟社會轉型幫助極大。對於未來澳門美食推廣,認為仍有較大文章可做,尤其可以依託世界級美食之鄉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品牌效應。此外,澳門特有的土生葡人文化亦為澳門美食推廣發展,提供極大提升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後,粵港澳三地融合逐步加速,在推廣本地美食的同時,澳門亦不能完全置身事外,獨自建立體系將困難重重,必須依託大灣區沃土和文化,才能更好提升拓展美食文化的影響力。建議澳門到灣區各地美食節、美食展會設立澳門館,增設現場品嘗環節,加大推廣力度。特區政府亦可協助本地美食老字號,在保持原有特色提前下,到大灣區各地開設分店。特區政府推廣本地美食,必須要做到系統性、持續性並重,可作為澳門「二五」規劃重點工程加以規劃推進,爭取將美食文化打造成為澳門新名片。
  當然,城市名片的打造不可能一蹴而就,現時應繼續把美食與更多不同元素有機結合,擴大影響力。例如美食節舉行在即,特區政府除重點加強相關項目宣傳外,不妨與各大博企和綜合酒店餐廳等合作推出相應計劃,把美食與跨領域創意元素有機融合,更好推廣「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品牌。如在泰國旅遊業因受新冠疫情影響而陷入蕭條的情況下,為吸引本地遊客,泰國一些酒店與當地旅行社共同推出了「美食在民間」活動,推介民間美食。比如泰國知名酒店杜西集團下屬的天堂飯店就與分佈在泰國各地的旅行社合作,專門挖掘各地區民族村落和社區中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結合酒店特色推出原創菜單,將遊客難以尋訪到的各地美食呈現在酒店的餐桌上。通過酒店的宣傳,越來越多遊客慕名來訪,社區重新煥發活力。現時本澳多個旅遊綜合體均設有美食廣場,未來酒店或可發揮以大帶小作用,以相宜租金招傳統特色餐廳進駐,或邀請本地特色小店以「快閃店」模式短期進駐,便利酒店住客體驗本澳傳統美食,有助商戶提升知名度和競爭力,互利雙贏。
  澳門獨特的城巿魅力,旅遊、美食、文化元素應有盡有,惟若想放大美食之都這塊名片,澳門美食要在各方面包括學術性、傳承、創意發展等再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