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澳門: 每一個市民都是「旅遊大使」

只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澳門的旅遊業才可能到達今天的高度。
  說起澳門,你會想到什麽?
  七子之歌、賭場、大三巴牌坊、媽閣廟、威尼斯人度假村?
  說起澳門,大家腦海裏第一個閃過的印象可能是賭場。的確,澳門有著大大小小的賭場,透露出一種紙醉金迷的氣質。但置身其中,你會逐漸感受到這座城市平穩的脉搏。
  緩慢的城市節奏,浪漫的中西建築,保存完整的歷史古迹,都在訴說這座經歷數百年風雨的小城神秘而不動聲色的風情。相對於節奏明快、繁華妖嬈的香港,澳門反而顯得古樸而寧靜。漫步街頭,讓人不知不覺像只慵懶的猫,只想享受時光從指縫裏流過的感覺。慢慢地,漫漫遊……
  手信業轉身
  行走在澳門的大街小巷、機場碼頭,總能看到遊客手裏拎著一袋手信——結實樸素的包裝袋上印著各種澳門元素,裏面裝著杏仁餅、蛋捲、猪肉脯等特産。
  從日漸沒落到蓬勃擴張,澳門的手信業在過去20年裏經歷了「華麗轉身」,用咀香園餅家總經理黃若禮的話來說,澳門回歸祖國也讓傳統點心重新成爲旅遊消費市場的「寵兒」。
  1935年,黃若禮的祖父在澳門清平直街20號開設了第一間咀香園餅家,專做餅類零售。黃若禮回憶說,他很小時就開始在店裏幫忙,把剛烤出來的杏仁餅打包。
  「以前我們只有等到周五放工後,香港人過來才有生意。」他說,那時候基本上只有周末開門做生意,平時幾乎沒什麽顧客。
  1993年,在美國主修會計的黃若禮學成回到澳門,發現家中的老店還保持著「前鋪後廠」格局,記賬用的是毛筆,賬簿旁擺著被手指撥得發亮的算盤。
  黃若禮認爲,若想做大做强,必須對傳統的家庭式經營進行改革,首先就是轉換觀念。
  「過去幾代人都是店東坐店、毛筆記賬,突然讓老員工改用電腦肯定不適應,需要花時間將他們的思想慢慢轉變過來。」他說。
  1997年,黃若禮父親在新馬路購置物業,開設了第一家分店。彼時黃若禮已經在咀香園工作四年,也感覺到這是一個改變的好機會。
  他在新店首先推廣會計核算的計算機化,精確計算每種點心的生産成本,幷逐漸引入現代管理理念。但由於回歸前澳葡當局管治不力,社會治安混亂,新店的經營慘淡。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治安大爲改善。2003年內地遊客赴港澳個人遊開放,特區政府開始大力推動旅遊業。
  「原來大家都認爲手信業已成『夕陽産業』,沒想到回歸後又開始興旺起來。」黃若禮說,咀香園從一家店發展到兩家店用了60多年,但在回歸後的短短20年裏,咀香園在澳門遍地開花,現已拓展至15家分店。
  「我們現在超過七成的顧客都來自內地。」他說,咀香園的200多名員工裏,有一半都來自內地。
  「在我們的廠裏,員工之間的合作是很融洽的,很少能感覺到本地人和內地人之分。在勤勞程度、好學程度方面,近些年新招的內地員工要更勝一籌。」他說。
  2017年,澳門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稱號,澳門的本土糕點功不可沒。
  「傳統的手工藝是很寶貴的,過於商業化會丟失原來的味道。」黃若禮說,若將生産環節遷出澳門,轉到勞力更便宜的地方,成本無疑會下降,但「澳門製造」才是咀香園品牌的核心,堅持本土化生産,這是生根澳門的老牌餅家應有的「倔强」。
  一直以來,黃若禮也非常注重推廣澳門形象。在咀香園的廣告片、雜志廣告、宣傳物料中,對澳門旅遊和文化的推廣幾乎占到了一半時段和篇幅。
  2003年,黃若禮從時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手裏接過「2002年度澳門旅遊功績勛章」,這是澳門手信業第一次獲此殊榮。
  「澳門是我們的根,澳門名聲和旅遊地位的提升與食品行業也是息息相關的。一方面我們要堅守産品品質,在更多遊客中提升澳門的美譽度;另一方面,盡可能推廣澳門的旅遊文化名片也是作爲本土企業的責任。」黃若禮說。
  旅遊狂想曲
  在澳門,旅遊業和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澳門總體就業人口達38萬,當中旅遊相關行業的在職員工超過19萬人,相當於每兩份工作中,就有一份與旅遊業相關。
  2013年,特區政府旅遊局推行「澳門旅遊認知計劃」,舉辦嘉年華、導賞、圖片展等活動,旨在讓市民進一步瞭解和熟悉澳門旅遊業的發展,推廣「以客爲先」的觀念,迄今已吸引了13萬人次參與。
  「無論你是否從事旅遊行業,是學生還是老人家,每一個市民都是『澳門旅遊大使』。」 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說。
  正是葡語文化和中華文化交融的燦爛輝煌,讓澳門的飲食、建築等文化景象,在整個世界都顯得別具一格。這也恰恰成爲澳門旅遊發展的重要資源。
  土地面積僅30多平方公里、人口僅60多萬的澳門,今年接待的遊客數量有望突破4000萬人次。依托「一國兩制」方針的成功實踐,一首獨具文化韵味的「旅遊狂想曲」正在這個南方小城奏響。
  文綺華表示,澳門的旅遊發展一直以來都不是以追求量爲目標。「這幾年花了很多工夫在提升服務素質、豐富遊覽體驗上。」
  爲配合建設澳門成爲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特區政府旅遊局2014年推出「星級旅遊服務認可計劃」,鼓勵和支持餐飲、旅行社、零售等行業提升服務質量;2017年公布《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制定了澳門旅遊業未來15年的發展藍圖和行動綱領。
  「最終的目的不單單要做一個旅遊目的地,同時也要將澳門建設成爲一個宜居、宜遊、宜樂、宜業的地方。」文綺華說。
  澳門特別行政區旅遊局副局長程衛東指出,城市旅遊不會是簡單的觀光、逛景點,而是在一個城市中休閑、生活,所以澳門很早就有打造「休閑旅遊」的意識。澳門將「商務旅遊」「美食旅遊」「購物旅遊」「文化旅遊」等概念進行融合發展,就形成了如今的「旅遊休閑」。
  「我們用『活動』來帶動我們的休閑旅遊。比如體育的有馬拉松、龍舟賽,美食的有美食論壇和國際旅遊節,娛樂文藝有演唱會、音樂會、國際藝術節、國際音樂節等等。我們這些活動也是慢慢積累、一點點地做起來的,像音樂會原來坐不滿,到現在一票難求,吸引來澳門休閑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17年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稱號。
  「有了『世界文化遺産』和『美食之都』這兩張名片,更多遊客對澳門有了嚮往。」文綺華說。
  2015年底,中央政府授予澳門85平方公里的法定管理水域,爲旅遊開發注入無盡想像。「我們正在積極開發一些與水、濱海相關的旅遊産品,今年剛推出兩個海上觀光的項目,遊客可以坐船看澳門或參觀港珠澳大橋。」她說。
  從去年開始,阿裏巴巴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逐步對澳門旅遊進行智慧化改造,不僅在公共交通、路網資源等方面實現對全城公共資源的智能調度,還能爲遊客提供個性化旅遊服務。
  程衛東感慨,科技的發展對旅遊的影響非常大。「以前的旅遊推廣就是到客源地找旅行社合作和買當地報紙雜志的廣告,如今我們的宣傳都是在綫上,比如和携程、淘寶等互聯網公司的合作,還有和一些自媒體的合作。而且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讓旅遊的體驗過程完全改變,如今拿著手機遊客們可以預知天氣,預知景點的人流量,還可以預訂餐廳和演出門票,這大大提升了遊客的旅遊休閑體驗。可以說整個旅遊的邏輯都和原來完全不同了,而且它還在不斷地創新發展。」
  要求多元化
  程衛東指出,澳門目前的旅遊業態還是太單一了,對博彩的依賴仍然很强,旅遊業多元化發展是澳門必須解决的難題;此外就是旅遊客源的多元化,目前來自內地的遊客占澳門總遊客量的七成左右,國際客源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澳門需要豐富旅遊業態,加大推廣力度,吸引更多的國際遊客。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人才。
  「自澳門回歸以來,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涌現了很多新的行業,而這些新的東西就需要有人才的支持。在保證本地人就業安全的情况下,我們需要引進很多人才。」程衛東說。
  實際上,旅遊業的發展也讓澳門的旅遊教育步入快車道。澳門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旅遊相關專業,學科建設引人矚目。
  澳門旅遊學院院長黃竹君介紹,1995年學院剛成立時只有一個本科專業,學生60人,成人教育規模僅爲1000人;今年本科生超過了1600人,成人教育更是突破了2萬人。
  「學院師資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與30多個國家與地區超過100個機構有合作,全球有超過600個實習單位。」她說。
  程衛東還介紹,澳門的酒店非常有特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澳門模式」。6.5平方公里的路氹城可以被稱爲澳門綜合度假村園區。在那裏,一家綜合體就能提供上萬個工作崗位,一個綜合度假村裏有3—6家不同形態風格和價位的酒店,吸引不同需求的遊客,而且裏面還有大量的餐飲、購物、會展、體育賽事、表演、博彩等不同的業態共享服務,規模非常大。
  「這些大型度假綜合體的整套管理模式都是可以輸出到任何地方的。比如統一採購,一家度假綜合體採購龍蝦都是以噸爲單位的,採購後他們會進行分離處理,最優質的肉供應給米其林三星餐廳和黑珍珠三鑽餐廳,質量差一些的給一般的餐廳,分離下來的殼給粵菜餐廳煲湯用,因此這樣一個綜合體的運營是非常高效的,運營成本也降到最低。此外還有安全管理、監控等系統非常先進和高效,這些經驗、技術、管理的『澳門模式』,是可以輸出給任何一個旅遊城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