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赤字推「人才紅利」非矛盾有利施政 劉紹滿

  本澳的社會經濟在這兩年來因受到新冠疫情肆虐而嚴重影響,特區政府當局各司級主管官員近日則走訪收集明年施政建議及意見,除筆者日前所提的「加快經濟復甦是未來施政艱巨任務」之外,在新冠疫情之下,民生問題則成為未來一年施政的焦點。當局日前公佈明年建議實施的各項惠民措施,尤其當局明年是在財政赤字預算下,仍然延續一系列惠民措施及稅費減免計畫,並繼續實施現金分享計畫,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好評。特別是新冠疫情的不穩定,將是對本澳社會經濟發展及民生穩健的最大風險指數,甚至嚴重社會民生的穩健,從上次的兩波疫情可見,疫下本澳經濟重創,若有嚴重疫情就會導致出現中小企業倒閉或居民失業過多等現實的問題。預料明年全球將繼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部經濟環境仍然不明朗,不排除還會出現種種不利社會發展情況,不容小覷,居安思危應付民生的問題,期待當局在未來一年能實現「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的施政目標,以讓廣大居民安居樂業,共同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受疫情影響,本澳經濟經歷考驗,就本澳當局未來一年的施政,社會更多關注的就是經財範疇的問題,包括做好明年澳門賭牌工作、放寬通關條件、加強推動疫苗互認、推動粵港澳三地通關帶動客源、關注黃紅碼區商戶營商壓力、持續推動澳門以工代賑、關注澳門人才引進問題、落實澳門及深合區的經濟多元發展、促進青年創業等民生問題。特別是,疫情發生至今,本澳整體經濟環境和就業狀況等都出現進一步惡化,各界要求政府提供經濟援助的呼聲甚高。其中,將針對中小企推出八項支援措施,以緩解商戶經營壓力,尚是順應民意之舉。有意見則希望政府多體察基層苦況,即使再緊縮開支,也應盡量關顧中小企,給予相應的減免,且盡可能做到覆蓋面擴大、減免額增加。適時「開倉放糧」,有利企業固本培元。目前仍處於後疫情時期的經濟恢復,鞏固好防疫屏障才能穩固經濟盤,本澳應加強提升疫苗接種率、降低核檢費用、啟動行程記錄碼、優化分區分級的精準防疫等措施。同時,建議當局應以廣大居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居民關注的新問題開展研究,為改善民生、善政善治提供民間智慧,解決民生存在的問題。
  據有關的預測明年疫情走勢並不樂觀,加上外圍經濟環境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社會則不少聲音則建議特區政府財政預算宜採取「量入而出」和「積穀防饑」雙軌安排,以較穩妥的理財策略應對多方挑戰。但澳門特區政府當局的施政仍是以民為本,明年延續一系列的惠民措施。據瞭解,當局預計明年度的博彩毛收入為一千三百億元,但由於預計明年的預算收入仍然不足以應付預算開支,要再次動用財政儲備中的超額儲備款項,金額為三百○三億四千四百一十六萬元,使明年特區公共財政達致平衡。至於明年現金分享,「財爺」日前也透露續維持一萬元。可見,新一屆政府秉承執政為民的施政理念,值得社會各界讚揚。
  本澳近兩年因受到新冠疫情的嚴重影響,不論是各大中小企業的收益受到衝擊,財政的財政收益亦是大縮水。據有關報導指,當局2022年一般綜合預算收入為1,001億2,893萬元,較2021年增加43億1,547萬元,增幅為4.5%。一般綜合預算開支為994億8,710萬元,較2021年增加42億7,076萬元,增幅為4.5%。當中,「經常收入」中的「直接稅」及「特許批給收入」預計分別為90億7,344萬元及501億5,738萬元,較2021年分別錄得19.8%的增幅及0.5%的減幅。至於包括在「特許批給收入」中的「幸運博彩收入」,2022年的預計金額為497億5,832萬元,較2021年錄得0.5%的減幅。在一般綜合預算開支中,「經常開支」為766億3,508萬元,較2021年增加22億2,386萬元。另一方面,建議明年公務人員薪俸點金額維持不變,且各公共部門及實體將繼續採取財政緊縮措施,但由於人員晉升及部分開支項目金額增加,因此「人員開支」及「運作開支」的預算相較2021年分別上升1.2%及4.6%,金額分別為277億9,791萬元及147億2,155萬元。在「資本開支」方面,「行政當局投資與發展開支計劃(PIDDA)」的預算開支為183億2,099萬元,較2021年減少1億8,990萬元。當局日前還指出,2022年澳門特區政府一般綜合預算的「預算結餘」預計為6億4,183萬元,由於沒有中央預算結餘,因此該結餘只包含部分自治部門及機構的預算執行結餘。特定機構彙總預算收入為137億5,514萬元,較2021年減少16億5,065萬元,減幅為10.7%。財務收入預計達52億8,752萬元,較2021年預算減少6億6,855萬元,減幅為11.2%。另外,由於預計博彩收入減少,來自「轉移」的收入預計為39億5,238萬元,較2021年減少7億3,050萬元,減幅為15.6%。特定機構彙總預算開支為141億9,416萬元,較2021年預算減少11億5,326萬元,減幅為7.5%。由於預算開支大於預算收入,預計特定機構彙總預算的營運虧損為4億3,901萬元。2022年特定機構的投資預算金額為3億742萬元,較2021年預算的5億178萬元,減少1億9,436萬元,減幅為38.7%。據瞭解,雖然2022年預計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共財政收入將會減少,但當局在公共財政狀況仍然相對穩健的前提下,建議明年延續一系列的惠民措施,包括:現金分享計劃;醫療補貼計劃;居住單位電費補貼計劃;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免費教育津貼;未受惠免費教育的學費津貼;大專學生學習用品津貼;學生書簿津貼;私立教育機構的教學人員津貼及專業發展津貼;敬老金;養老金;殘疾金;殘疾津貼;三類弱勢家庭特別生活津貼及援助金等。
  另外,特區政府當局建議明年延續一系列稅費減免措施,包括:豁免營業稅、保險單及銀行業務印花稅、拍賣活動印花稅、表演及展覽娛樂入場券及觀眾票印花稅;豁免小販牌照費、街市攤檔租金、鮮活食品檢疫費;商戶免納廣告牌照稅;豁免餐廳旅遊稅;扣減澳門居民擁有的不動產首3千5百元房屋稅,出租房屋稅稅率調低至8%;減收30%職業稅,職業稅免稅額調升為14萬4千元,長者及殘疾人士職業稅免稅額則調升為19萬8千元;向澳門居民退還2020年度已繳納職業稅稅款的60%,上限為1萬4千元;所得補充稅可課稅的年收益豁免額調升為60萬元;豁免企業從以葡文作為正式語文國家取得的已在當地完稅的收益的所得補充稅;企業首300萬元的「合資格研發開支」可獲3倍所得補充稅可課稅收益扣減額度,餘額可獲2倍扣減額度,上限為1千5百萬元;對在澳門特區發行的債券所取得的利息,以及因買賣、被贖回或作其他處置所取得的收益,豁免所得補充稅,同時亦豁免涉及有關債券的發行、買賣或有償讓與行為的印花稅。亦建議明年新增兩項稅費減免措施:豁免徵收投資基金監察費,以推動財富管理等現代金融業發展;所得補充稅及職業稅第二組納稅人用於賑濟內地洪澇災害的捐贈支出,可從可課稅收益中扣除,以鼓勵慈善捐贈。雖然預計2022年特區公共財政收入仍然會減少,明年特區公共財政預算繼續是赤字預算,需要再次動用財政儲備以填補公共財政缺口,在此情況下,特區政府仍然建議延續一系列《2020年財政年度預算案》的基礎預算所實施的各項惠民及稅務減免措施,盡最大的努力確保居民繼續享有各項臨時性的福利待遇。可見,政府當局順應民意,想盡辦法採取措施紓解民困,及時推出一系列經濟援助措施,助力解決中小企燃眉之急,更體現政府處理財政預算問題上,秉持科學施政理念,決心於疫下提振社區經濟,來推動經濟復甦及社會可持續發展。
  值得一提就是,在新冠疫情的常態之下,未來一年的施政要實現「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的施政目標,相信也是仍然考驗當局的執政智慧,特別由於疫情的出現,無情地阻礙了新一屆政府的施政。例如近期當局在公佈明年施政報告之前,連連推出多項法案諮詢,包括《人才引進制度》、修改《博彩法》法案等。其中《人才引進制度》的諮詢則成為近期社會的熱點,社會各界普遍支持特區政府適時更新人才政策。原因也非常簡單,澳門經濟「一業獨大」的脆弱性、依賴性在疫情下充分暴露。澳門土地面積有限,各類資源稀缺,產業發展的基礎本就先天不足。若人才政策再固步自封,產業多元之路舉步維艱。特別全球人才市場競爭激烈,澳門必須主動出擊,透過設立公平、透明和具吸引力的人才引進制度,在人才市場用最大力度延攬全球最優秀的科技人才、產業人才,為澳門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正所謂,「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高層次、領軍式人才是最爲稀缺的資源之一。人才是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第一資源。當然,人才培養和專才引進從不處於對立面,要發揮好外來人才的「鯰魚效應」,做好外來人才的「帶教作用」,從而增強本地人才競爭力,令整體人資質量不斷完善。澳門要發展產業,必須留住人才;要留住和吸引人才,人才引進政策就必須優化。引進的優秀人才能為澳門居民「造飯碗」,社會要擺脫外來人員必然與澳門居民「爭飯碗」的固有思維。可見古今中外許多實際例證雄辯地說明,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最為重要,尤其是領軍人才更具有特殊作用,往往能夠帶動某一個或多個領域方面的突破或興起。有利創造更大的產業規模和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習近平主席曾在諸多場合多次論述人才對於治國興邦的重要意義,並提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當前,面對內外部環境的嚴峻挑戰和考驗,澳門亟需為經濟適度多元找到新的突破口,盡快推動經濟復甦,實現澳門未來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因此,眾所周知,新冠疫情爲澳門經濟帶來嚴重的衝擊,暴露澳門作為微型經濟體,其經濟產業結構單一所存在的局限性和弱點。「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長遠而言,在新一輪科技和産業變革的背景下,人才更可以發揮澳門「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所需,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實現。澳門要突破經濟產業結構單一的困境,必須要主動塑造「人才紅利」,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特別,預料明年全球將繼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部經濟環境仍然不明朗。當局在財政赤字之下,推出《人才引進制度》及計畫塑造「人才紅利」,特別在參與橫琴深合區的發展,更需所缺乏的人才帶動本地的發展,透過引進可造之才是推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重要支撐,促進社會經濟穩健發展,目前需要設立公平、透明和具吸引力的人才引進制度,更有利「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