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入聯合國決議的中國智慧

  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從此中國與聯合國互相支持、携手合作。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所指出的:「中國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將始終做多邊主義的踐行者,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爲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爲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寫入聯合國決議
  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德國《法蘭克福彙報》駐華記者伯格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演講時,專門停頓了下,轉過身對習近平主席點了點頭,說道:我們應該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記憶的畫面轉到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內瓦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在萬國宮作了題爲《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演講,爲人類命運前途貢獻中國智慧,爲人類發展進步提供中國方案。一場47分鐘的演講,響起30多次掌聲,講到關鍵處,幾乎一句一次掌聲。
  2017年2月10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寫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的社會層面」決議,此後,又載入安理會、人權理事會的多個決議。這表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持。
  擔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出席聯合國有關活動。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首次訪問聯合國總部,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並在第七十届眹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上發表題爲《携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還出席了中國向聯合國贈送「和平尊」的儀式。「和平尊」以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尊」爲原型,表達了中國對聯合國的支持,也表達了中國人民對聯合國的美好祝福。
  5年後,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新冠肺炎疫情席捲紐約。2020年9月21日,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以前所未有的視頻方式召開。習近平主席應邀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上,他呼籲:「世界問題多得很、大得很,全球性挑戰日益上升,應該也只能通過對話合作解決。國際上的事大家商量著辦,同舟共濟已經成爲國際社會廣泛共識。」「商量著辦」,這是多邊主義的中國表達,蘊含著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推動國際體系變革的深刻思考。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下,人類社會已被深刻改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2021年9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題爲《堅定信心共克時艱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講話,爲全球共同發展指引方向。
  多邊合作是抗疫成功的關鍵。習近平主席說:「我多次强調,要把疫苗作爲全球公共産品,確保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當務之急是要在全球範圍內公平合理分配疫苗。中國將努力全年對外提供20億劑疫苗,在向『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捐贈1億美元基礎上,年內再向發展中國家無償捐贈1億劑疫苗。中國將繼續支持和參與全球科學溯源,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政治操弄。」
  當前,個別國家打著重回多邊主義的旗號,聲稱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實際上是把自己的意志和標準强加於人,用少數國家的幫規取代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國際法則。習近平主席的一番話,無疑是正本清源。他說:「民主不是哪個國家的專利,而是各國人民的權利。外部軍事干涉和所謂的民主改造貽害無窮。要大力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摒棄小圈子和零和博弈。」他還强調我們過去沒有,今後也不會侵略、欺負他人,不會稱王稱霸。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産品的提供者,將繼續以中國的新發展爲世界提供新機遇。」
  「站在聯合國講臺上的小個子中國人」
  崇尚和平,永不稱霸。早在1974年,中國就已經在聯合國發出了同樣的聲音。1974年4月9日至5月5日,聯合國大會第六届特別會議在紐約總部舉行。這是聯合國成立以來首次專門討論國際經濟關係問題的大會,得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的支持。
  當年4月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率中國代表團前往美國紐約,周恩來總理抱病前往機場送行。4月10日,鄧小平從容鎮定地走上台,平緩又鏗鏘有力地開始了長達半小時的發言。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領導人首次站在聯合國的最高講壇。
  發言中,鄧小平向各國代表系統闡述了毛澤東「三個世界」的著名理論。鄧小平提出:現在的世界實際上存在著互相聯繫又互相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個世界。美國、蘇聯屬於第一世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於這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是第二世界。鄧小平表示,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屬於第三世界。他向世界莊嚴承諾,中國永遠不做超級大國,永遠不稱霸。他站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角度,闡述改革舊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必要性和支持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主張,提出了許多具體建議。
  鄧小平的發言在國際社會中獲得了巨大反響,尤其是衆多發展中國家表達了對中國的支持與擁護。發言結束後,許多國家的代表紛紛與鄧小平握手致意,其發言被世界各大報刊和電臺轉載報道。有媒體評價道:這個站在聯合國講臺上的小個子中國人,代表著中國新的形象。
  力挺發展中國家,連投16次否決票
  作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給世人留下最深刻印象之一是1981年聯合國秘書長選舉,中國爲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表擔任秘書長,連續行使16次否決權。
  秘書長是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的代表,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代言人。聯合國秘書長的職責是實踐聯合國的理想和信念、遵行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維護聯合國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權威。聯合國第一任秘書長賴伊曾說:「這是世界上最難幹的職務。」而第七任秘書長安南也曾幽默地說,「秘書長是拉拉隊長」「要有厚臉皮,永遠帶著笑容」。
  1981年,來自奧地利的第四任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任期届滿。當時的主要競爭者有兩個:一位是尋求第三個任期的瓦爾德海姆,另一位是坦桑尼亞的外長薩利姆。當時美國支持由瓦爾德海姆繼續擔任,並且認爲薩利姆在非洲和巴勒斯坦問題上立場比較「激進」,因此否決薩利姆。
  時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凌青多年後撰文回憶:「中國對瓦爾德海姆本人也沒有什麽成見,但這樣一個重要的崗位,如它長期爲一人壟斷,這一舉措可能不得人心。聯合國秘書長的崗位,已連續三届爲西方發達國家占有,而發展中國家屢屢競選失敗,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難道發展中國家的人物就沒有資格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這次似乎可以反對到底,至少逼出第三人來競選,而這人一定是第三世界國家出來的,這就很有利。」凌青想。隨後,他把想法在代表團黨委會上提出,後給外交部寫報告並得到批准。中國「一否到底」的態度就這樣定了下來。
  投票的日子到了。從1981年10月27日起,在長達20天的馬拉松投票中,中國連續16次否決了瓦爾德海姆,美國也連續16次否決了薩利姆,雙方僵持不下。
  經過有關國家的頻繁協商,12月3日,瓦爾德海姆宣布退出競選。12月8日,薩利姆也退出競選。這爲新候選人開闢了道路。先後有9名秘書長候選人登臺亮相,清一色都來自發展中國家。「在那段時間裏,我的辦公桌上收到很多競選人要求支持的信,希望中國支持,真是激動人心的時刻﹗」凌青說。
  經過安理會各方的努力,1981年12月11日,第三十六届聯大以鼓掌方式通過決議,任命來自秘魯的德奎利亞爾爲第五任聯合國秘書長。凌青說:「當我從安理會大廳走出時,不少黑人警察都向我竪起大拇指,表示贊賞和欽佩。雖然選舉投票是不記名的投票,但人人都知道,這場選舉風浪是中國的正義行動造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就是中國外交的光彩照人之處。」
  維和行動的關鍵力量
  中國對聯合國維和行動的貢獻是獨特和關鍵的——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第二大出資國,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
  1989年,中國派遣20名文職官員參加聯合國駐納米比亞過渡時期援助團,成爲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起點。1990年,中國派出5名軍事觀察員赴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開始了我軍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歷程。1992年4月24日,中國第一次派遣部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400名工程兵奔赴柬埔寨。2000年,中國派遣15名民事警察參加聯合國東帝汶維和行動,這是中國警察首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30多年來,中國軍隊先後參加了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共有4萬餘人次參加了維和行動;公安部向9個維和任務區共派出維和警察約3000人次。有16名中國軍人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價。
  從1990年至今,不論在哪個任務區,不論多危險多艱苦,中國維和官兵始終出色完成各項任務,打造出「中國質量」「中國速度」「中國標準」——在柬埔寨,中國維和軍人創造了「一天能架一座橋」的奇迹;在黎以邊境「藍綫」執行掃雷任務14年,中國維和官兵保持著「零傷亡、零事故」的驕人紀錄……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曾發表研究報告稱:「中國維和部隊是聯合國任務部隊中水平最專業、效率最高、訓練最有素和最守紀律的隊伍。」
  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2021年3月2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舉行視頻會議,向部分聯合國機構及聯合國成員國介紹中國成功消除絕對貧困的扶貧經驗。與會各方積極評價中國巨大減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爲全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重大貢獻。
  毫無疑問,中國在消除貧困和應對氣候變化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成爲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模範生」。聯合國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還有7.34億人每天生活費不足1.9美元,處在國際貧困綫標準以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均收入增長超過25倍,7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書寫了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擺脫絕對貧困。同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致函中方,祝賀中國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稱中國取得的非凡成就爲整個國際社會帶來了希望。
  「中國式減貧」已成爲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研究樣本。「中國故事:脫貧的三個關鍵一一技術、交通和旅游。」馬來西亞《星報》以此爲題刊文稱,中國脫貧的指導原則是精准扶貧。阿根廷《號角報》一篇題爲《消除貧困,振興鄉村,中國進行時》的文章提到,可借鑒中國大力推動鄉村交通和通信建設的辦法,不斷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除了減貧,中國在環境保護領域也開展了諸多行動。爲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等莊嚴承諾。如今,圍繞「雙碳」目標,中國開啓了新一輪綠色低碳發展行動。
  風雨50年,中國始終以負責任的姿態,以全人類福祉爲出發點,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磋商、決策和實施,爲國際社會走向公平正義,爲破解世界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爲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貴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