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報告。
  過去的2021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十四五」實現了良好開局,主要宏觀經濟指標符合預期。其中,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14萬億元,增長8.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速。
  顯然,在中高速增長的新發展階段,GDP增速能達到8.1%,是疫情等衝擊下的2020年帶來的基數效應,當然也顯示出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恢復能力。
  那麽,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現實,中央政府將如何確定今年的GDP增速目標,將採取哪些措施來實現這樣的目標,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穩增長被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其中,國內生産總值增長5.5%左右。2021年GDP增速8.1%,2020年是2.2%,兩年平均爲5.1%,看上去2022年確定的GDP增速幷不算冒進。
  同時,這是在114萬億的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又明顯增多,5.5%左右的增速目標的確是像「需要跳一跳才能够摘下來的桃子」。
  對每年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歷次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會有表述,今年也不例外,其中就提道: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局部疫情時有發生。消費和投資恢復遲緩,穩出口難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應仍然偏緊,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生産經營困難,穩就業任務更加艱巨。
  比如,從三駕馬車來看,2021年淨出口增長21.4%,這離不開中國疫情防控的全球領先地位,但今年,由於其他國家生産的進一步恢復等因素,淨出口增長的回落是大概率事件,所以「穩出口難度增大」。而消費和投資,2020年和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長是3.9%,2021年固定基建投資增速則在5%以下,消費和投資的恢復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是一聲令下就可以實現的。
  但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對中國社會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保就業、保民生還是防風險,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肯定不行。如果經濟大起大落,無論是大規模失業潮還是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綫的被突破,對中國社會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
  也就是說,我們是在「爬坡過坎」的過程中實現中高速增長,難度當然不低。雖然有這些問題和挑戰,但對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政府顯然還是有很大信心的。政府在確定GDP增速時,是要經過嚴密測算的,既要考慮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現實可能性,不會是隨隨便便提出的。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届五次會議的聯組會時,就指出我國發展仍然具有諸多戰略性的有利條件:中國共産黨的堅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其中,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是指,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强,經濟體量大、回旋餘地廣,又有超大規模市場,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具有强大的韌性和活力。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長期向好」意味著在新發展階段,相當時間內仍然會有較高的潜在增長率。這也是像林毅夫這樣的經濟學家爲什麽一直對中國經濟增長持有樂觀態度的原因所在。
  當然,「潜在」不等於現實。面對新的下行壓力,「穩增長」就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讓市場主體「挺得住」
  爲了完成今年發展目標任務,政府工作報告延續了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七大政策框架,明確提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區域政策要增强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綫。
  具體舉措都是圍繞七大政策框架展開,都有相應要求,比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就業政策要提質加力。總的要求是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及時動用儲備政策工具,確保經濟平穩運行。
  保市場主體和保民生仍然是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惠企利民」是政府政策首要價值取向。毋庸諱言,對廣大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企業而言,在2022年,「活下來」是第一要務。政府的靠前發力的政策也是首先要保證這一點。比如,政府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全部直達企業,目的就是爲了保證企業的現金流,讓企業不會因爲一時的現金流短缺而倒下,能够「挺得住」。除了6月底前小微企業存量留抵稅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底稅額足額退還,還專門安排了2000億元專門針對小微企業的流動性問題,也是爲了保證它們能够「活下去」。
  這說明政府的政策是立足於客觀實際、實事求是的,其實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新的經濟下行壓力之大。
  爲了穩增長,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穩定經濟的責任,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
  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引導金融機構準確把握信貸政策,繼續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給予融資支持,避免出現行業性限貸、抽貸、斷貸。用人行系統人士的話說,在實際工作中就是要靈活調節貨幣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既要防止經濟下行和信貸總量共振收縮,也不能「大水漫灌」大幅沖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防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不斷優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加大對病毒變异的研究和防範力度,加快疫苗和特效藥物研發,持續做好疫苗接種工作,科學精准處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産生活秩序。
  也就是說,保持正常生産生活秩序本身就是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需要不斷提高疫情防控的精准化、科學化和法治化水平,避免「擅自加碼」「層層加碼」,盡最大努力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事實上,各地區各部門在實際工作都會面臨這樣的雙重目標、多重目標的約束。從穩增長角度來說,這就要求謹慎出臺具有緊縮性質的政策,或者把握好具有緊縮性的政策的力度和節奏,避免和經濟下行叠加,出現「合成謬誤」和「分解謬誤」。
  「不能把手裏吃飯的傢伙先扔了」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內蒙古代表團審議。近些年的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煤」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尤其是在「雙碳」工作已經啓動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後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的國情,以煤爲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實現『雙碳』目標,必須立足國情,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不能脫離實際、急於求成,搞運動式『降碳』、踩『急刹車』。不能把手裏吃飯的傢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傢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既要有一個綠色清潔的環境,也要保證我們的生産生活正常進行。」
  2021年有段時間,運動式「降碳」的確對生産生活正常進行造成了一定影響。在穩增長的要求之下,更要把握好綠色轉型發展的政策力度和節奏。
  1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實現「雙碳」目標,應注重處理好四對關係,澄清了一些誤解,比如减排不是减生産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矯正了一些實際工作中的偏差,比如各地的「雙碳」行動幷不是「齊步走」,是要根據資源分布和産業分工的實際,從全國來衡量哪里要减,要清零,哪里要保留,甚至還要增加。
  如果是「一刀切」「齊步走」,「新的吃飯的傢伙又沒拿到手」,那必然會嚴重衝擊正常的生産和生活需要,嚴重衝擊穩增長大局。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禀賦,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
  把「立」放在「破」之前,是既要積極去「立」,比如立足於以煤爲主的資源禀賦,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又要防止未立先破,「把手裏吃飯的傢伙先扔了」。
  就像綠色低碳轉型這個例子顯示的,不僅是各地區各部門在實際工作中面臨雙重、多重目標的約束,對中央政府來說也是如此。無論是防範風險、推進公平競爭和共同富裕、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等,從根本上說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不過,在實際工作中,總是需要不斷推出强監管等政策,一樣需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努力避免發生和經濟下行壓力的頻繁共振。
  市場經濟肯定需要監管,企業家肯定需要適應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這裏說的是在具體政策措施的實際落地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其對市場主體的預期的影響。
  在三駕馬車當中,爲了實現5.5%的GDP增速,投資肯定要發揮關鍵作用。除了「有爲政府」,「有效市場」的作用必須得到充分發揮,也就是要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弘揚企業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聽市場主體意見,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業創新、安心經營發展。
  讓企業家「安心經營發展」,在2022年,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鼓舞性的政治話語,而是對政府的施政提出了實實在在的要求。政府工作報告也給出了明確和詳細的答案。政府的施政也需要「高質量」。現在需要各級政府做的就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創造性開展工作,切實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好。
(趙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