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似是「自相矛盾」的陸路交通十年規劃

  特區政府前日舉行介紹會,向立法會議員介紹《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諮詢文本,昨日也向交通諮詢委員會進行介紹,及舉行新聞發布會公佈該諮詢文本,並於昨日起,對該諮詢文本今晚為期六十天的公眾諮詢。
  《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諮詢文本總結了過去十年的政策措施成效及經驗,幷在現狀問題分析及未來趨勢研判的基礎上,編制未來十年澳門的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提出未來陸路交通規劃的願景、策略和規劃方向。新規劃提出將采取「兩個落實」,即落實建設道路網、軌道網、步行網「三張網絡」,落實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政策法規,通過「有效建設、提質增效、科學控需、智慧發展」等多種措施全面提升交通出行條件和服務。此外,由陸路交通相關的職能部門組成的跨部門小組,將共同推進規劃落實、對主要指標及重點工作計劃進行檢視分析,評估規劃推動進度以及目標的達成狀况,對規劃推行進行監察和檢討。
  在市民們最為期待但又最為不滿的軌道交通方面,該諮詢文本提出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的政策目標。諮詢文本指出,依據澳門人口預測的研究資料,結合城市總體規劃,按二零三零城市人口七十九點一萬人預測交通需求,按照全澳陸路交通模型,預測二零三零年全澳日均出行總量約三百零二萬人次。故需要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因爲要根本緩解道路交通壓力,需要合理規劃建設軌道交通綫路,讓具有「高效、集約、可靠、準時、大運量、舒適」等特點的軌道交通在陸路交通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諮詢文本提出「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的政策方向,這是正確的。因為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城市公共交通的主流和潮流,也是我國大城市以上規模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並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人員通勤及個人遊客自由行遊覽交通的作用。實際上,.城市軌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幹綫,客流運送的大動脉,是城市的生命綫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具有較大的運輸能力,具有較高的準時性、較高的速達性、較高的舒適性、較高的安全性等優點。建成運營後,直接關係到城市居民的出行、工作、購物和生活。而且,城市軌道交通是世界公認的低能耗、少污染的「綠色交通」,是解决「城市病」的一把金鑰匙。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可以帶動城市沿軌道交通廓道的發展,促進城市繁榮,形成郊區衛星城和多個副部中心,從而緩解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住房緊張、綠化面積小、空氣污染嚴重等城市通病。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與發展有利於提高市民出行的效率,節省時間,改善生活質量。對於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城市軌道交通是城市建設史上最大的公益性基礎設施,對城市的全局和發展模式將産生深遠的影響。各大城市爲了建設生態城市,、都把「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改變爲「伸開的手掌形模式」,而「手掌狀城市」發展的骨架就是城市軌道交通。
  目前,「上樓難」、「出行難」和青年人「上流難」,已經成為居民不滿的重要因素,也是滯礙社會和諧發展的主要因素。如果拖延久不決,或將會對順利實施「一國兩制」產生不利的影響。而在特區政府已經為解決「上樓難」作出巨大努力,尤其是在新城填海區A區的公共房屋建設加快速度,很快將會使得「上樓難」得到相當大程度的舒緩之下,「出行難」就將會成為特區政府面臨而且必須盡快解決的主要矛盾。
  持平地說,歷任特區政府已經為解決交通問題絞盡了腦汁,扭盡了「六任」。但由於澳門半島有過半面積是舊城區,而且主要的民居也是集中於此,而在過去幾百年來,前澳門葡當局實行無為而治,根本就沒有進行城市建設規劃,更遑論進行公共交通規劃,因而舊城區的街道顯得雜亂無章,有的街巷還極為狹窄,無法通過機動汽車,這就成為特區政府解決「出行難」的天然障礙,而且要在舊城區興建軌道交通設施,更是難上加難。
  實際上,在舊城區興建軌道交通設施,不要說是「地鐵」,在街道地下管網複雜,部分市區是一百多年前填海所得,地質鬆軟,而且那些唐樓的地基較淺,根本無法開挖,就連盾構機也難以施展了,就是採用現在輕軌氹仔線的架空方式,興建工程也面臨很多困難。因此,無論是過去的多次輕軌發展規劃,還是今次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諮詢文本,都沒有提到「輕軌入舊市區」,這是實事求是的,與「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的政策方向並不存在扞格。
  但在《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諮詢文本中,對輕軌工程規劃,只是滿足於在在二零二四年之前完成氹仔綫延伸至媽閣站的工程,二零二五年之前完成石排灣綫和橫琴綫的工程,爭取二零二八年完成東綫工程,届時澳門輕軌綫網共約二十四公里,人均軌道運營綫路長度由目前每萬人零點一四公里增至零點三公里,日客流量預計提升至十三點七萬人次,占機動化出行比例也增至約百分之九,就顯得頗為保守,不但是難以契合「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的政策方向,而且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廣東省境內的城市群間軌道交通,及香港特區的軌道交通的規模及與人口比例相比,也將是「羞於見人」。
  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將會承擔約佔澳門半島三分之一以上人口通勤需要,及供使用關閘和青茂口岸入出境的內地遊客所用,本來早就已經納入澳門特區輕軌路線規劃的西線,並未納入這個十年規劃的實質性動工內容中,只是聲稱將會因應客流實際需要,開展由媽閣延伸至關閘的西線規劃研究。倘得以落實,西綫將讓輕軌綫網增加六公里,車站五百米半徑範圍內覆蓋約廿五萬居住人口,預估輕軌日客流量達二十四點二萬人次。若優先建設西綫關閘至林茂塘段,長度將增加二點二公里,預估日客流量約達十八點八萬人次。
  而羅立文司長更表示,因為現時工作量已超出他們的能力,未來十年無法將媽閣至關閘的輕軌西線納入規劃,「我直接坦白講,呢十年都做唔到」。
  這就使得這個陸路交通規劃似是存在「自相矛盾」之處了。一方面,確是有志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另一方面卻將最重要的輕軌西線規劃說是十年之後的事,亦即並不納入這個誓言要「大力發展軌道交通」的十年規劃,難免令人產生「紙上談兵」的感覺。
  這使人想起了當年毛澤東的一句名言:有些同志則僅僅把箭拿在手裡搓來搓去,連聲贊曰:好箭!好箭!」卻老是不願意放出去。這樣的人就是古董鑑賞家,幾乎和革命不發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