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做兩岸民間交流的宣傳人 ——台籍教師劉智豪拓展兩岸文化交流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宣講活動,我感覺意義深遠、責任重大,我圍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這關鍵詞宣講!」談起參與宣講十九届五中全會精神的感受時劉智豪說。
  2020年11月23日,劉智豪參加泉州市理論骨幹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届五中全會精神培訓班,仔細聆聽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届五中全會精神福建省委宣講團報告會。作爲在泉髙校任教臺灣教師代表,此次他被泉州市台聯推薦參加泉州市黨的十九届五中全會精神宣傳小分隊,分別參加校園宣講小分隊和臺胞宣講小分隊。
  參加十九届五中全會精神宣講活動
  2020年12月13日,泉州市校園(大學生)宣講小分隊走進泉州師範學院,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書社的同學們開展互動式的宣講活動。劉智豪是泉州市校園(大學生)宣講小分隊成員,他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謀劃「十四五」時期國家發展的重要思想、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届五中全會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部分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中華優秀傳統媽祖信俗文化在日本的傳承與發展出發,以點帶面,結合自身參與田野調查的生動案例,深入淺出地幫助與會大學生理解「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這一關鍵詞。
  會後,宣講小分隊成員與同學們進行互動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同學們對十九届五中全會有了更爲直觀與清晰的認識。學生吳依萍表示,「宣講讓我感受很深,日本長崎市慶典長崎燈會把媽祖巡街和懸掛龍燈當成系列活動之一,這就是中華文化軟實力。」學生鄭惠强說,「聽了宣講,幫助我以一分爲二的觀點去看待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宗教與民俗信仰,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堅定理想信念,弘揚正能量。」
  田野調查挖掘不知道的民俗歷史
  「開展田野調查,不僅鍛煉身體,而且增長見聞,豐富知識結構,樂趣多多。」劉智豪說,現在大多數人單從書上和網絡上獲得相關資料,再整理形成所謂《XX報告》,而這些所謂的報告與現實情况存在差別。他自己正是通過田野調查,瞭解到自己不所知的歷史、民俗及宗濟從而逐漸喜歡上該專業。
  說起選擇宗教專業也是很無奈,劉智豪參加臺灣高考時,被調劑到這個專業,直至進入臺灣真理大學後才知道宗教系分數挺高的,心理才稍微有些平衡。雖然心理平衡,但與所有大學生一樣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並不深入瞭解,仍抱持著在大學玩上幾年的態度。直至大三下學期,系上開展産學合作,舉辦一場宗教儀式活動,劉智豪參與該活動中發現,宗教除了信仰之外,很多實務面在書本裏是尋找不到,甚至講述也不一樣,當時就感受到蠻有趣的,也逐漸開始喜歡上宗教專業課程,更喜歡參與實地調查工作,從此這份喜歡伴隨著他以後的學習生涯一直到今。
  劉智豪說,中華民族作爲一個具有5000多年歷史,過去的經濟社會文化狀况、街巷民居、水利設施、交通設施、文物古迹、名人足迹、風俗掌故、信仰習俗等歷史遺存,構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體系。但隨著歷史變遷,一些珍貴的遺存正面臨消失的危險,有一些習俗也不斷變化,與書上的不一樣,亟待進行田野調查,以更完整地梳理歷史文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劉智豪認爲,從表面上來看,我們對中國歷史和自己成長地很熟悉,但每走進一個鄉鎮,却感覺很陌生,譬如有很多古迹、習俗,有很多過往,我們並不知道,書上缺少記錄,只能通過當地的老百姓去瞭解、去挖掘,它們是各地歷史文化組成之一,希望通過田野調查把它們永遠留住。如前段時間,劉智豪考察泉州晋江東石蔡氏,在閩台社會地緣和血緣上結合之特殊屬性,揭示其神緣的原鄉信仰習俗的文化共同體聯結,並挖掘出許多不爲人知的歷史。
  近幾年來,劉智豪參與多個研究項目規劃與實施,如臺灣民間信仰儀式數字典藏計劃、臺灣各地宗教儀式社會調查以及民間宗教融合現象研究等。除此之外,他還先後在香港、廣州、福建、南京、北京、內蒙古、甘肅等宗教文化場所進行調研與訪談的工作,並在韓國、日本作過相關宗教文化考察,已經累積不少研究成果,曾獲得多個校級項目,並在大陸核心刊物及日本、臺灣期刊上發表了10多篇關於宗教與民俗文化有關的研究文章。目前正在進行日本華裔媽祖信仰及閩台東石蔡氏信仰習俗的傳播記憶與認同研究和泉州地區非遺傳承人樂舞文化保護和傳承研究,這其中也有泉州市相關部門的課題。
  在多次的田野調查中,劉智豪印象鍛深刻的是2016年5月底參與臺灣「中央研究院」林美容研究員、日本慶應大學三尾裕子教授在日本鹿兒島的調查發現:已有350年移民歷史的鹿兒島林家後裔雖然早已融入日本社會,對其華人的身份認同也逐漸模糊,但是林氏家族在虔誠的媽祖信仰感召下,仍然無法完全放棄其身爲華人身份。特別是林家第15代後裔,在1987年曾組織20人返回湄洲媽祖祖廟參加「媽祖千年祭」的紀念活動,1999年再次組織50人前往湄洲媽祖祖廟參拜,林家後裔通過兩次回大陸進行媽祖祖廟的謁祖朝拜,不但深化其文化追求,也强化其自身對華人身份的認同感。通過這件事,劉智豪認爲,兩岸民衆可以共同的宗教信仰與文化爲基礎,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復興及身份認同。
  劉智豪表示,來泉州師院任教一年多,看到上課學生越來越多,自己也感到很高興,「看到這麽多人對閩南文化、民俗、宗教感興趣,非常欣慰。」
  給學生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對於課堂教學上,劉智豪有自己一套理論:要讓學生喜歡聽課,就要軟化上課氣氛,要結合學生喜好,而且要淡化神力。如在課堂設置上,他會在第一周把課程安排與同學們交流,如果同學們對某章節不感興趣,就調整至同學們都能接受,上課時他能在適當時機分享自己調查過程的趣聞和軼事,例如在調研臺灣廟口小吃,原本計劃訪問廟口攤販、信徒與廟方負責人,但團隊成員擋不住美食誘惑,還沒開始訪問就把每一攤美食都先吃上一輪,結果在訪談過程中,團隊成員因太飽一直在打瞌睡。通過此分享趣聞,讓學生與老師有著充分的對話機會。
  劉智豪鼓勵學生要走出課本,到實地調查,主要是研究宗教、民俗與歷史一樣,先查看文獻資料,再疏理提問題,然後去現場調查,這樣會發現書中講述的與現實中差異,這就是論文中的精華。另外,在課堂講述上,劉智豪會簡述宗教信仰的豐富內涵以及宗教對人的精神世界的特殊作用,在瞭解宗教基本知識基礎上,再結合現况宗教活動,例如臺灣農曆三月瘋媽祖繞境活動,首先,先播放有關臺灣大甲媽祖巡境視頻,當同學們看到許多青年當義工,還有臺灣知名樂團參與繞境,同學們就會認爲這是一場嘉年華,而不是宗教活動。隨後,他闡述了中國宗教的發展情况,著重講述民間宗教與民間信仰的起始源流,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瞭解民間文化。此外,劉智豪還强調宗教信仰具有信仰的盲目性、非理性,糾正人們認識上的錯誤等突出特點。在傳授知識過程中,他會與同學們分享自己在調查中的所見所聞,講述臺灣媽祖文化信仰在文創、公益活動成效,讓同學們感受到他上課的特色和加度。
  有時,劉智豪會要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上臺講述課堂所學專業知識。同時,每堂課結束前他還進一步讓同學們更好地認識到宗教或民俗文化的本質,幫助大家以科學的觀點去看待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宗教與民俗信仰,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堅定理想信念,弘揚正能景!
  借助神祇聯誼會平臺深化兩岸民間互信
  劉智豪觀察到,泉台原鄉信仰習俗交流頻繁,現階段泉台宗教文化交流大多以宮廟間的民間交流爲主,而且僅限謁拜巡境等簡單活動,較少以神祇聯誼會開展。臺灣成立衆多神祇聯誼會,而這些聯誼會在登記時,臺灣相關部門會對他們在舉辦活動、研討、回饋社會等方面提出要求,因此,臺灣神祇聯誼會每年都會自下而上,常態化組織相關廟宇舉辦相關活動。例如臺灣媽祖聯誼會舉辦過「全民尋媽祖」活動,成功地營銷各會員宮廟及策動周邊觀光産業。2008年與臺北歷史博物館共同舉辦「臺灣媽祖文化展」,通過各會員宮廟的相關文物展示、大甲媽祖繞境進香紀實、2006湄州渴祖進香記錄片,以及媽祖電影動畫片等活動,讓臺灣民衆對媽祖信仰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除此之外,還開發媽祖福袋、首飾、潮T、公仔、媽祖餅、手機及香等文創産品。
  此外,劉智豪還說,近幾年來,閩台原鄉信仰習俗交流頻繁,神緣關係是體現兩岸同鄉同族共同情感的特點之一。它存於廟宇、社區活動、家庭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普通民衆最真實,也最具體的活動、儀式和信仰,基於相同宗教信仰,兩岸信衆因宗教信仰而弭除成見,深化兩岸互信和民間交流,有助於增進兩岸和平發展。兩岸如何在民間互信上達到互補及雙贏,這當中需要神祇聯誼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劉智豪認爲,宮廟組織的神祇聯誼會模式以後會成爲凝聚兩岸宗教文化的整合能貴,成爲兩岸宮廟之間新的溝通重要橋梁之一。可借助神祇聯誼會這個橋梁,擴展泉台同質的宗教文化交流,只要宗教元素利於兩岸發展皆可舉辦。如舉辦兩岸儒學爲主的民間社團、學術機構、文創、體育、公益等交流活動,深化兩岸宗教慈善事業交流制度。如兩岸宗教團體慈善事業和養老服務、兒童照料、殘疾人士服務等項目的相互觀摩與交流,促進兩岸宗教團體及民間社團的互信。還可以建立泉台同質的神祇民間研究機構。以泉台官方、民間或企業專家、學者爲主,彙集兩岸各類宗教文化研究人士,對加强泉台宮廟互信提出建言,共同謀劃泉台宮廟長遠的制度性交流機制,並設立宗教民間智庫研究員職務,共同承擔兩岸相關研究課題。
  長期研究華人民間信仰、兩岸宗祠、數字典藏、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再生等領域的劉智豪,來泉州師院工作一年多,他認爲泉州有宮廟6000多間,神明500多種,大部分都與臺灣有淵源,對台資源豐富,兩岸民間交流大有可爲,他說,泉台民間交流可以繼續深化,他願意爲之出謀獻策,盡一份力量。
(蔣碧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