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惡意限制兩岸高科技 產業合作難擋兩岸融合大勢

  近期,台當局以嚴懲「經濟間諜」爲名「修法」限制台人才西進大陸發展,意圖掀起新一波鉗制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的逆流。與以往兩岸經濟「脫鈎」政策相比,此次台當局直接瞄準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試圖以保護營業秘密爲由管控人才流動,配合美國實施的「小院髙牆」策略。但大陸經濟社會的巨大韌性與强勁上升勢頭仍對台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台當局遏阻措施難擋兩岸融合發展大勢。
  台相關單位通過「惡法」製造「綠色恐怖」,意圖阻止臺灣人才西進大陸發展
  5月20日,台立法機構通過所謂嚴懲「經濟間諜」的「安全法」修正草案。從相關媒體報道可以看出,此次修法重點有兩個,一是對從事涉及核心技術業務的人員西進大陸建立審查機制,二是對在台陸資「假借人頭」來台投資以及陸企「違法」在台從事業務活動,明確規範將「人頭」列爲處罰對象,並提供相應刑責。此次「修法」通過的條文規定:「若以竊取、侵占、詐術、脅迫、抱自重制或其他不正當方法而取得臺灣核心關鍵技術的營業秘密,或取得後進而使用、泄露,可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並科500萬元(新台幣,下同)以上、1億元以下罰金。條文新增「核心關鍵技術營業秘密之域外使用罪」,明定任何人不得意圖在外國、陸港澳使用臺灣核心關鍵技術的營業秘密,而有侵害臺灣核心關鍵技術營業秘密的行爲,違者可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科5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罰金。
  而台當局檢察、調查部門很早就爲這次修法進行「預熱」。據台媒報道,僅3月就有至少10家陸企約百人遭到台相關部門搜索約談。台相關部門行爲極爲激進,不僅直接進辦公室搜索,甚至扣押設備與相關人員,還未審先判發布消息稱「陸企利用臺灣當地人非法從事半導體設計」,相關官員直言不諱要「以震撼性行爲爲『經濟間諜法』造勢」。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當時還處於審議階段,並未成「法」。島內有媒體以此痛批蔡當局對部分陸企的打壓行爲根本沒有正當性,完全屬於「綠色恐怖」。被台當局襲擾的在台陸企員工則一言道破真相,「憑什麽說美企在台徵用人才就是重視臺灣,陸企在台征才就是惡意挖角,說白了就是不允許爲大陸工作!」。島內企業則表示,「法案」修訂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相關法律定義極不清晰,尤其是對「內核關鍵技術」範圍不明確,對於需要被保護技術範圍與受管制人員也不清楚;二是非常擔心對在職人員進入大陸採取「事前審查制」,可能影響企業正常營運,更可能直接影響高科技產業接受台當局補助或委托進行技術合作或投資的意願,對企業在研發人才的運用與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造成不利影響。
  台當局意圖追隨美實施「小院高牆」策略,强行鉗制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
  台當局以「修法」限制臺灣人才西進大陸是其掀起的新一波鉗制兩岸經貿文化合作的逆流。事實上,
  自2016年民進黨與蔡英文上臺後,推動台經濟與大陸「脫鈎」便是其「漸進式台獨」路綫的重要一環。
  在過去幾年中,台當局爲實現台經濟「脫陸入美」可謂絞盡腦汁,比如花費巨額代價强推「新南向政策」、鼓勵台企積極赴美投資,利用中美貿易戰大力吸引台商回流島內投資發展;不斷提高陸資赴台發展門檻,如採取更爲嚴苛的「分層認定計算法」收緊「陸資」認定,只要大陸資本在任一公司持股比例超過30%或具有大陸「公權力」背景,抑或具有實質控制力,赴台投資即按照「陸資」投資目錄進行審查,使得部分陸企即便是採取第三地轉投資等形式都難以入島發展;更過分的是,爲限制兩岸經貿交流產生良性文化外溢效應,台當局還推出「愛奇藝條款」,直接以行政手段將臺灣企業、人民代理大陸網絡視聽服務行爲列爲禁止項目,强令島內相關企業不得代理經營網絡視聽業務,完全無視愛奇藝擁有超過200萬台灣會員、爲購買臺灣本土內容付費超過10億元新臺幣,將「台獨意識形態挂帥」展現得淋漓盡致。
  但兩岸經濟關係並未疏離反而更趨緊密。據大陸海關統計顯示,2021年兩岸貿易金額相比2011年翻了一番,增長至3283.4億美元,大陸穩居臺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台相關統計也顯示,2021年台對大陸出口依賴度高達42.3%,兩岸貿易額占臺灣外貿比重從2011年的28.6%增長至2021年的33%,增長4.4個百分點。兩岸經貿對於臺灣經濟的重要性沒有下降反而在不斷提升。近些年臺灣經濟增長數字亮眼,但細分析其內在結構便發現進出口淨需求貢獻大,顯示出維持出口高速增長、獲得大額貿易順差對於台極爲重要,兩岸經貿則在其中扮演核心動能角色。據台相關部門統計,2021年臺灣對外貿易順差僅爲652.8億美元,臺灣從兩岸貿易中獲得順差1047.4億美元。我海關部門統計則顯示,全年臺灣對大陸享有貿易順差達1716億美元,較2020年大增311億美元。如果將兩岸經貿順差去除,臺灣將由貿易出超轉爲大幅貿易入超。可見大陸市場、兩岸經貿對於當前臺灣社會保持良性發展勢頭極爲重要。
  蔡當局也意識到與大陸「全面脫鈎」既做不到且只會讓臺灣蒙受巨額損失,便逐步將鉗制重點放在高科技領域,意圖追隨美對我實施「小院高牆」式遏制策略,强力限制兩岸在以半導體爲代表的高科技領域深入合作。尤其在美拜登政府上臺後,雙方經貿制度化合作動作頻頻,繼續推進「經濟繁榮夥伴對話」,召開「供應鏈合作前景座談會」,强調要打造所謂「安全供應鏈」,强化保護核心技術和營業秘密。此次台當局修法可以說是以實際行動響應美遏制我發展要求,是「親美抗中保台」路綫在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
  台當局限制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難有實效,兩岸融合發展大勢難擋
  客觀而言,當前台半導體產業(特別是芯片代工製造)技術水平相比大陸優勢較大,這與台起步較早、產業體系發展較爲完備、較易獲得國際技術轉移密切相關。但近些年大陸半導體產業正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尤其在充沛科技人才儲備、巨額資本投入與龐大市場規模支持下,前景可期,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而正是出於對大陸市場的重視,韓國三星等國際企業正不斷加大在陸投入,希望能保持相應市場份額。
  從這個角度上說,台當局强力限制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極不明智。首先,無法改變島內人才西進大陸發展勢頭。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持續蔓延,確實使得兩岸經貿交流受到一定影響,兩岸人員交流往來極爲不便,而在台當局强力操弄「抗中保台」路綫影響下,臺灣不少民衆對於大陸負面印象加深,影響了部分民衆赴大陸發展意願。但大陸經濟仍保持强大韌性,整體依舊呈現强勁上升發展勢頭,與台經濟數據不錯但多數民衆無感、實質薪資停滯形成鮮明對比。據島內最新公布的針對「80後」就業調查顯示,56%想離開臺灣工作,有33%青年人首選大陸。尤其在半導體產業,大陸廠商可以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和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台當局違背市場規律、試圖以强制手段遏阻台人才西進發展難有實際效果。
  其次,可能激化兩岸產業競爭甚至內耗。隨著中美戰略博弈的不斷深化,大陸對發展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高科技產業的重視程度還將持續升高。尤其是美依托高科技優勢强行打壓華爲等高科技企業的蠻橫行爲,更堅定了大陸全面自主推進產業升級的决心。面對大陸產業升級和全產業鏈優勢,臺灣高科技產業如能找准相應位置、積極嵌入我產業鏈,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相反,台當局如果死抱防範甚至敵對思維,那當前台爲數不多的優勢產業可能重蹈被替代的覆轍,面板產業殷鑒不遠。
  第三,台當局在經濟領域特別是高科技領域選擇「脫中入美」是典型的「台獨意識形態」作祟,輕忽了美國的貪婪性。尤其是台當局積極配合美戰略需要、促成台半導體赴美投資實屬「以虎謀皮」。有研究者指出,臺灣半導體的發展固然離不開自身的持續積累與經營,但也離不開美强力打壓日本半導體產業、力推半導體分散發展的歷史環境,』準確的說是冷戰後期以來美國主導全球產業鏈細分發展的結果,是「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耦合的產物。當前美國戰略不安與焦慮感持續上升,已經不安於用資本和技術間接影響甚至控制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更强調直接掌控產能。以台積電爲代表的臺灣半導體產業既是美方極力爭取拉攏的對象,也是其控制甚至削弱、挖空的對象。近期美政府先强令各半導體企業交出商業秘密數據,後又只爲美本土半導體企業提供巨額財政補貼。島內有識之士已發出警告,台積電可能變成美同行競爭業者的「職業訓練所」。
  由此可見,拋棄「台獨」意識形態,在發展壯大中華民族經濟視野下,按照市場規律推動兩岸產業深度融合才是台產業尤其是高科轉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謝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