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我們低估了嗎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新冠一場,很多人感覺身體被掏空。
  熬過「冰火兩重天」「吞刀片」「水泥封鼻」等新冠「酷刑」,沒想到,轉陰後還要遭受各種不適。
  辦公室裡,「咳」聲一片;
  出口丟個垃圾,回來都氣喘;
  好幾周過去了,身上還是無力;
  記憶力不好,嗅覺味覺失靈,睡也睡不著……
  總之就是—字:虛!
  遺留症狀糾纏反復,難免讓人憂心:新冠會不會留下後遺症,身體還能恢復到從前嗎?

不是說大多數無症狀,我咋這麼難受
  有這種擔心也能理解。畢竟,這是絕大多數國人的首次感染,很多人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低估了新冠。
  那種經歷再也不想體驗:不僅症狀猛烈,還變化莫測,上至頭痛,下至腿酸,裡裡外外都受累,簡直是全方位的摧殘。
  之前專家不是說百分之八九十是無症狀嗎,怎麼會這麼痛苦?
  對此,鄒旭教授有研究。
  鄒旭教授是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國家衛健委及國家中醫藥管或局新冠肺炎重症巡查專家組成員。
  疫情發生三年來,他先後馳援湖北武漢、河北邢臺、雲南瑞麗等地。去年年初,作為中央派出的七位內地中醫專家之一赴香港支援,年末又帶隊接管了廣州琶洲方艙醫院D19艙診治工作。可以說,從新冠原始毒株,到德爾塔變異株,再到奧密克戎,都有豐富的治療經驗。
  記者採訪時,鄒旭剛剛結束湖南、廣西兩地的重症患者救治情況巡查工作。
  他告訴記者:「情況確實變了。」
  鄒教授說,防控政策放開之前,如去年10月,即便全國多地出現新冠疫情,但百分之八九十的患者確實都是無症狀,或即便有發熱、咳嗽、頭痛,症狀也較輕。
  「但現在90%都有症狀了,有發熱、肌肉酸痛、疲憊,或頭痛、喉嚨痛,後面就咳嗽了。退燒之後很多都出現疲憊、咳嗽、喉嚨痛等。還有一部分病人有胃腸道症狀。」
  「尤其對年紀大的,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後遺症等基礎病的患者,這個病毒對他們的危害比較大,很多病人出現了全身臟器功能的炎症反應,引起基礎病加重,甚至波及生命。」
  症狀變化為何會這麼大?

  鄒旭教授認為,這主要跟天氣變化、病毒變異有關。
  放開前,寒潮未至,南北方的氣溫不算太低。而就在放開之後的那個節點,全國大範圍地區強冷空氣來襲,南方一夜入冬,氣溫驟降。
  「天氣熱時,身體血氣比較旺盛,體溫較高,客觀上對於抗病毒有利。天氣冷了之後,血管會收縮,人也不願意活動,整體免疫抵抗力會下降,對抗病毒的能力也就差了。」
  這也符合病毒的生存規律,在低溫冬春季節更加活躍,複製能力更強。
  病毒變強,人變弱,一正一負,症狀也就變重了。

10%~20%的患者可能得「長新冠」?
  「新冠後遺症」,一直是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但談這個問題前,得先知道,什麼叫後遺症。
  醫學上,「後遺症」只是個籠統概念,指病情好轉後,某些器官組織功能不能恢復或不能完全恢復。但有前提,這些不適須與疾病有因果關係,由疾病導致。
  新冠病毒到底會不會造成後遺症呢?
  醫學界尚無定論。你在權威醫學期刊或權威媒體上,更可能看到的是另外一個詞:「長新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簡稱為世衛組織)的定義,感染3個月後還有症狀,症狀至少持續2個月,且沒有其他明顯誘因的,稱為「新冠後症狀」,又叫「長新冠」。
  為什麼不叫後遺症?
  因為,目前還無法判斷,這些症狀是新冠病毒造成的,還是身體自己還沒調整過來的緣故。不排除有些人,再過段時間,恢復了,那就不算後遺症。

  大多數國人感染至今未滿3個月,哪怕身體仍有不適,也只能算遺留症狀,連世衛組織定義的「長新冠」都算不上。

  ●常見「長新冠」症狀
  目前已被報導的「長新冠」症狀,已超過200種。主要有——
  疲勞、失眠、呼吸短促、心悸、嗅覺喪失、頭暈、肌肉疼痛、關節痛、腦霧、抑鬱和焦慮、胸痛或胸悶、耳鳴等

國外疫情已持續三年,2022年初香港同樣感染者眾,他們的情況可供參考——

  ●世衛組織
  世衛組織估計,約10%到20%的新冠患者可能患「長新冠」。
  據其資料,截至歐洲中部時間12月16日,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6.4797億例,按照上述比例,估計目前患「長新冠」的人約6500萬到1.3億。

  ●美國
  美國將「長新冠」的界定時間,縮短至症狀持續1個月。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報告顯示,約1600萬18-65歲的美國人表示,自己有「長新冠」症狀。
  美國專家更預測,「長新冠」或將在10年內影響全球超10億人口。

  ●英國
  英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9月,英國受「長新冠」影響的人數已超過230萬,約占英國總人口的3.5%。

  ●中國香港
  據《大公報》報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估計,推算香港有90萬名新冠康復者出現「長新冠」症狀。

  ●內地研究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曹彬醫生團隊,曾跟蹤2020年1月7日到5月29日期間,從武漢金銀潭醫院出院的1276名新冠患者,隨訪他們出院6個月後和12個月後的健康狀況和生活品質,發現——
  出院一年後,「疲勞或肌肉無力」等部分症狀顯著消退,但仍有不少患者存在呼吸困難、焦慮抑鬱的情況。

  也有專家表示,奧密克戎毒株毒力不比原始毒株和德爾塔毒株,遺留問題可能會輕且少。
  總而言之,新冠病毒是一種新病毒,對於其症狀研究,還有待深入。

轉陰不等於痊癒,給身體一點時間
  鄒旭教授提醒,先別著急給自己下結論:「遺留咳嗽、乏力、氣促、失眠等症狀,未必是後遺症。」
  原因,得從人體與病毒的對抗說起。
  病毒入侵人體後,會不斷攻擊體內的細胞。這時,機體會啟動免疫反應,號召整個免疫系統跟病毒作鬥爭。發熱,就是與病毒激烈抗爭的一種表現。
  這個過程,會產生炎症物質,或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堵塞人體的微血管、微循環系統,以致供血不足,從而使全身器官功能下調,因此病後人還需要時間來恢復。
  病毒在體內引起的炎症反應,中醫也叫「毒」。
  中醫講「餘毒未清」,指病後毒邪殘留體內,持續耗氣傷陰,使得不適症狀久久不消失。

  要相信,人體是個「智慧型機器」,再生修復功能強大。
  「轉陰後還有症狀,其實是身體還在不斷修復損傷。」
  根據鄒旭教授的臨床觀察,這些不適症狀,即便沒有治療,絕大多數人基本上也在兩周到一個月左右都可恢復,無須太恐慌。
  除非體質稍弱的人,才需要更久。
  鄒教授表示,若三個月後症狀持續存在,再綜合評判是病毒原因,還是身體機能調整的緣故。
  若備受困擾,建議求醫治療。
  他非常推薦中醫:「解決這些問題,中醫才是『特效藥』。」


  在這方面,鄒旭教授有發言權。
  三年來,他一直隨訪2020年在武漢救治的患者,瞭解患者康復情況。
  他發現,目前新冠康復者普遍面臨的不適症狀,跟三年前他隨訪的武漢新冠康復者,有諸多相似之處。
  「部分病人覺得不夠氣,胸悶比較重,心跳乏力、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腦霧』,或者胃腸不好等,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大變。」

  鄒旭教授表示,三年來,並沒有看到有明顯後遺症的患者。
  「我的病人,原來病得比較重的那幾個,現在都恢復得非常好,有的病人這三年裡一直在堅持吃中藥,效果很好。」

「與新冠病毒抗衡,要先自強」
  鄒旭教授認為,此次新冠大流行,是對人類身體抵抗力的一場大考。
  三年來,新冠病毒把世界攪得天翻地覆,全球數億人感染,數百萬人死亡。
  歸根到底還是病毒太強,人的抵抗力太弱。
  「再次認證了,人要在地球上跟病毒共存的話,必須我們要強、它弱才行。」
  要如何才能「自強」呢?
  鄒教授指出,要「主動抗疫」。
  戴口罩、勤洗手,這是被動抗疫。而主動抗疫,則是規律生活,認真呵護自己的健康。
  很多人會發現,新冠病毒「專挑軟柿子捏」。
  身體哪裡弱攻擊哪裡。經常熬夜、不運動,或素來體質差的人,往往病得更重。
  鄒教授解釋,熬夜、飲食不節、肥胖、基礎疾病等,都是高危因素。如原有基礎病的,會引起臟器供血不足,失代償地影響臟器功能不全。當虛弱的身體遇上強大的病毒,高危人群自然被打擊得更重,也更易遺留後遺症。
  遭遇新冠,雖是不幸,但也給了我們重新審視生活的契機。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大家的新年祝福裡都多了兩個字:健康。經歷疫情,才倍感健康之珍貴。
  很多人已經行動,從熬最晚的夜到早睡,從無辣不歡到均衡營養,經調整恢復後,精氣神比以前還要好。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體內正氣充足,抵抗力高,病邪將難以下手。
  免疫力是最好的「預防藥」。
  經疫一場,喚醒健康意識,行動起來,才是真正的「陽康」。

(文曉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