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做好知識產權保護

鄒玖勝

  每年四月廿六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紀念日的設立旨在促進世界各國樹立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營造鼓勵知識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環境。據海關日前公佈,去年共破獲22宗侵權案件,緝獲侵權物品2,021件,約值664萬澳門元,值得關注。造假或侵權貨品等犯罪手法層出不窮,防不勝防。要防止侵權貨品入澳,必須與時俱進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完善法制建設,加強跨域合作。
  所謂知識產權,是指對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佔有、使用、處分和收益的權利。它是一種無形財產權,與房屋、汽車等有形財產一樣,都受到法律的保護。這種專有權利包括:版權、發明專利、實用專利、設計及新型、商標、半導體產品拓撲圖、營業場所名稱及標誌、原產地名稱及地理標記,以及嘉獎。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我們做什麼都與知識產權有密切關係,例如:報章雜誌上的文章、電視及電台節目、歌曲、電影、油畫、雕塑;還有電話、音響器材、汽車、時裝以及運動用品的牌子等等。
  在眾多的智慧財產權類型中,最常見的是版權,版權又稱為著作權,是法律為保護人們的智力創作而賦予的權利。根據適用於澳門的國際公約《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及《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規定:版權之認可不取決於登記、存放或辦理任何手續。受版權或相關權利保護的任何作品,只要保護期限尚未屆滿,都應受到保護,不論它們是以何種方式發表。通常都應該在使用前尋求權利人的授權或取得權利轉讓,這種授權通常稱為許可,可能需要使用人付費以取得許可。某些網站含有通用許可,許可使用者不必為某些特定使用尋求直接授權。這種許可一般只授權某些特定的使用,例如非商業的使用;另一種則國家或地區規定了未經授權的使用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
  工業產權則是指著作權以外的其他知識產權,包括科學技術發明、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記、商號以及原產地名稱、地理標記等,工業產權被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項極為重要因素。
  保護知識產權何以如此重要?其實,智慧財產權制度是近代科學技術與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自英國1623年頒佈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專利法《壟斷法案》起,世界智慧財產權制度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智慧財產權是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放眼世界,凡是知識進步、經濟繁榮的國家,無一不是智慧財產權制度完善的國家。擁有智慧財產權的數量和品質,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經濟全球化時代,智慧財產權日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和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創新的「星星之火」能否燃成「燎原之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智慧財產權保護是否有力;沒有智慧財產權保護作為基礎,創新將缺乏持續動力,難以為繼。正如習主席強調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保護創新。」
  內地已成為知識產權大國,2020年國內(不含港澳臺)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5.8件,有效商標註冊量達到3017.3萬件,均為2012年的4倍多。2019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全球第一,馬德里國際商標申請量居全球第三。智慧財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由2012年的63.69分提高到2020年的80.05分。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提升到2020年的第14位,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之首,是世界上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世界領先的5000個品牌中,中國占408個,總價值達1.6萬億美元。在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91位大幅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連續兩年進入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2021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綱要》,這是第一份由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智慧財產權重要文件;國務院印發《規劃》,這是繼「十三五」之後智慧財產權規劃再次被納入國家重點專項規劃。《綱要》和《規劃》共同繪就了未來十五年我國智慧財產權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
  本澳地域狹小,人口不多,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起步較遲,但作為一個區域性的開放型國際城市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特區政府近年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亦逐漸取得不錯成績。根據經科局2022年知識產權工作年報顯示,去年是澳門深受考驗的一年,受到外圍環境的複雜多變和新冠疫情的衝擊影響,本澳經濟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工業產權註冊申請總量亦較2021年有所下降。2022年,商標的申請量較2021年下降15.68%,專利申請的態勢則相對平穩,發明專利、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延伸及實用專利合計申請量較2021年略微下降3.75%,設計及新型申請量較2021年上升1.52%,創出歷史新高,反映了本澳雖然面對比過往都要嚴峻的形勢,但在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專利申請方面仍能保持平穩發展,體現出社會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
  為提升知識產權服務的便利化水準,回應社會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2022年,經科局先後推出多項電子化服務,為工業產權網上申請增設一戶通登入方式和電子認證「雲簽」功能,並提供了實用專利註冊電子申請及電子商標註冊證服務,落實執行特區政府推動電子政務的施政重點,為推動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此外,經科局積極推動知識產權的發展,舉辦多場講座推廣知識產權制度,並持續深化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廣東省及香港特區之間的合作交流,攜手舉辦知識產權研討會、專利培訓、高價值培育大賽、專題論壇等多項活動,促進大灣區創新與知識產權的融合發展。
  海關作為本澳保護知識產權的其中一個主要部門,除透過執法行動打擊侵權行為外,同時亦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培養市民大眾,尤其年青一代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達致「識法守法」的目標。數據顯示,去年海關共破獲22宗侵權案件,緝獲侵權物品2,021件,當中包括成衣、袋類及生活用品等,約值664萬澳門元。另外,為更有效打擊網上侵權活動,海關於2018年引入「大數據網上打假系統」,藉大數據處理技術,進行搜尋、收集及分析網絡資訊,以瞭解有關犯罪趨勢及發現隱藏的犯罪行為。於去年破獲的案件中,利用「大數據網上打假系統」在網上搜集資訊並成功作出檢舉約佔55%;粵港澳三地海關按照執法合作機制,於2022年先後開展三次「粵港澳保護知識產權聯合執法行動」,共同打擊跨境運輸侵權物品。澳門海關於行動中合共查獲2宗涉嫌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檢獲的貨物以袋類、生活用品及手機配件為主,貨物總數超過6百件,若以正貨價格計算約值8.2萬澳門元。可見侵權活動得到一定打擊及遏止。
  只是,隨著互聯網越普及,網絡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屢見不鮮。包括侵權者通過網絡技術便可實施侵權行為,突破以往的地域和空間的限制,形成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增大了維權和打擊侵權的難度。例如,網劇、短視頻等發展壯大,廣受喜愛,但網路空間對視頻內容的侵權易發多發,抄襲、盜用,不一而足,難以監管,倘若放任自流,勢必對營商環境造成損害,令原創者心寒。相反只要大家都懂得尊重及保護知識產權,侵權者自然無利可圖,創作者亦能盡情發揮,以創意提高大眾的生活品質和推進社會發展。
  另一方面,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離不開知識產權。隨著市場競爭激烈,企業要脫穎而出,需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創新需要專利技術、商標等知識產權的申請及應用,達到保護自身知識產權,以及在消費者群體中迅速傳播,實現長久盈利。網絡世界發展迅速,對創意產業有利,但容易出現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因此做好知識產權工作是企業保護自己、參與競爭的重要武器。如今的市場是國際化的市場,澳門作為國際化的地區,智慧財產權也同樣面臨著國際化的競爭。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提前做好智慧財產權保護的規劃,對企業競爭力產生重大影響。
  對中小企業而言,獨立研發和創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味模仿,中小企業必然難以做強。企業應依據自身實際,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通過融合創新來提高企業競爭力。例如廣州一間逾百年歷史的老字號粵式茶樓,將傳統粵菜與時尚服裝結合,喚醒老字號的青春活動;同時將產品結合潮流影視、IP元素,開創出新的潮流食品。以上創新方式從企業經營角度看是創新思維,但換一個角度則是知識產權,如老字號與時尚潮牌跨界融合,背後就涉及IP、品牌的授權。澳門傳統老字號可以借鑒,如進行新品牌研發時,菜式的設計就涉及版權要素,故一開始就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避免被人抄襲。
  而保護知識產權重在機制,目前本澳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未盡完善,專才亦欠奉。當局有必要加快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2020年11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將於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十年磨一劍」的著作權法修法終成正果,這從一個側面生動展示出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不斷邁進的步伐,也進一步凝聚起全社會保護原創、尊重版權的共識和行動。本澳也可借鑒相關法律,健全本澳制度,出臺專項政策。
  二是嚴厲打擊知識產權網絡侵權行為,充分發揮懲罰性巨額賠償機制,提高違法侵權成本,降低維權成本等;健全知識產權的侵權查處機制,加強跨地域執法合作與聯動。充分建立資訊分享平臺和機制,做好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的有效銜接;通過研發新技術對網絡侵權行為進行即時監控,打造更為有效的網絡知識產權侵權舉報和處理平臺等。三是國家層面知識產權保護實施主體建立與港澳地區的恆常性合作機制,合作打擊跨境知識產權違法行為,包括越來越普遍的跨境網絡侵權行為。
  總之,隨著澳門的經貿發展空間日益擴大,投資者的知識產權更需要保護,才能促進商業競爭力,有利於經濟增長。當局必須與時俱進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完善法制建設,加強跨域合作,保護原創者權益;落實責任,強化智慧財產權工作相關協調機制,重視智慧財產權人才隊伍建設,形成工作合力;增強智慧財產權意識,增強新形勢下做好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