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傅斯年陳列館 感悟歷史學家一生

走進傅斯年陳列館-感悟著名歷史學家的一生

  【本報訊】本報記者林中燕山東聊城報導:在台灣大學內有一口鐘,是為了紀念他們的一位校長——傅斯年,取名傅鍾,每到下課時,鐘就會響21下。為什麼是21而不是其他數,那是因為傅斯年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21個小時,剩下的3個小時要用來沉思」。
  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5月9日,參加「2023台港澳媒體山東行」聯合采風活動的魯台港澳記者一行走進了聊城傅斯年陳列館,一起感受傅斯年先生「敦品、力學、愛國、愛人」的精神。
  陳列館內「狀元府第」的藍底鎏金匾額躍然眼前,左右懸掛著康熙皇帝「南巡」經過聊城時親筆御題的對聯:「傳臚姓名無雙士,開代文章第一家」。這一棟建築就是傅氏祠堂的所在,祠堂始建於清朝初期,供奉著傅以漸及家族歷代人物,現在是傅斯年陳列館的序廳。序廳正中雕有傅斯年半身塑像,後面牆壁上是五開大型仿真盆景畫,間為用五塊甲骨文拼成的傅斯年先生生平,左右分別為傅斯年踪跡圖、「五四運動」形勢圖、台灣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大門,比較客觀地展示了傅斯年的學人風采和人格魅力。
  傅斯年陳列館1988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歲月悠悠,傅斯年陳列館所承載的仁愛、禮義、睦鄰友好和家國天下的精神依舊影響深遠。
  據介紹,傅斯年先生在台灣病故之後,安葬於台灣大學校門旁的熱帶植物園,1951年12月斯年堂完成,台灣大學將傅校長骨灰遷入,亦將此地更名為傅園。傅斯年之後山東人孫震也曾任台灣大學校長。
  「以前只知道傅斯年先生是台大校長,沒想到他是山東聊城人,今天聽了他各個時期的經歷講解,對傅先生的認識更豐富了。」參觀完傅斯年紀念館,一名記者有感而發。
  走出傅斯年紀念館,沿著古街一路向西而行,採訪團登上光岳樓。
  光岳樓,位於東昌府區古城中央,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主樓為全木結構,通過斗拱榫卯疊扣跨連,不使用一根鐵釘就形成牢固穩定的整體,精妙絕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泰岱東來作翠屏」之稱。在《中國名樓》站台票紀念冊中,光岳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站在光岳樓上,臨窗而望,正南面就是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據悉,海源閣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聊城進士楊以增所建,歷經四代人悉心相守,總計藏書四千餘種,二十二萬餘卷,「四經四史齋」「瑯環之府、群玉之山」……眾多學界泰斗,給予中國藏書史上久負盛名的海源閣高度評價。後期,海源閣內的部分圖書流入了台灣的圖書館。
  「實地看到保留這麼完善的古建築真的非常震撼,以前只在書中看過榫卯結構,沒想到它整座樓都是由榫卯結構構成!」一位登樓的記者興奮地說道。「希望通過我們的鏡頭,可以讓更多的台港澳同胞,走進聊城,感受江北水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