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眾號消息,及新華社、中新社報導,昨日下午四時整,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以「一箭三星」方式將「澳門科學一號」衛星A星、B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本次任務同時搭載發射的「珞珈二號」01星也順利入軌。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是內地和澳門共同開展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是澳門首個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由A星、B星兩顆衛星組成。A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配置有國際領先的高精度磁場觀測載荷,可實現高精度地磁場探測。A星、B星科學載荷由澳門科技大學負責提供。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澳科一號」)是國際上首個監測南大西洋異常區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該星可以通過獲取南大西洋異常區地球主磁場和岩石圈磁場高精度數據、內輻射帶能量粒子能譜分布信息和太陽X射綫通量數據,有望在岩石圈磁場分布、地球發電機、磁極倒轉、空間天氣預報、地磁導航、航天器空間運行安全等基礎和應用領域獲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
  據「澳門科學一號」衛星A星主任設計師張勇介紹,「澳門科學一號」衛星作為我國首個高精度地磁場探測衛星星座,將大幅提高我國空間磁場探測技術水平,為我國資源勘探、磁場導航、空間環境監測等領域提供技術支撐,推動我國地磁場高精度測量衛星工程水平的提升。
  為什麼「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會設計為A星、B星兩顆星呢?對此,張勇表示,針對南大西洋異常區的觀測對象特點,「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除了觀測磁場外,還通過配置豐富的科學探測載荷實現能量粒子、太陽X射綫等多觀測要素的同步覆蓋。「澳門科學一號」衛星A星可實現高精度地磁場探測,「澳門科學一號」B星主要開展太陽X射綫和中能粒子等空間物理環境探測。其中,A星採用低傾角圓軌道,B星採用橢圓軌道。兩星通過軌道特性的配合,可以實現對南大西洋異常區能量粒子事件在不同高度的時空分布結構的立體觀測。此外,為了實現對太陽活動情况與南大西洋異常區事件的匹配監測,還特別設計了採用全時對日定向的B星來滿足對太陽X射綫的長時同步監測,從而滿足了用戶對南大西洋異常區觀測多要素、多尺度、多任務觀測的需求。
  「澳科一號」衛星是澳門特區政府與國家航天局聯合研製的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落戶於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國家航天局負責衛星工程組織管理,衛星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和西北工業大學研製,科學載荷由澳門科技大學提供。設在澳門科技大學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該衛星增設了衛星地面站及數據分析中心,回傳數據相關處理分析工作將在澳門進行。「澳科一號」原計劃於二零二一年發射,後推遲到二零二二年下半年擇機發射,今年三月間消息又推遲到了二零二三年上半年。昨日,終於發射成功。
  其實,在此之前,中國空間站「天舟五號」已經在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三週年的前夕,釋放「澳門學生科普衛星一號」入軌,正在「天舟五號」上的中國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也籍此祝賀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三周年。在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的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三週年的酒會上,行政長官賀一誠和與會嘉賓一道觀賞一個衛星直播節目,中國空間站「天舟五號」釋放「澳門學生科普衛星一號」入軌。賀一誠指出,澳門學生科普衛星項目彰顯了祖國對澳門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的重視,表明了國家堅定不移將澳門,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力量作為國家科技力量重要組成部分,並衷心感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國家航天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單位對澳門首顆科普衛星項目的大力支持,並希望澳門以此為契機,順利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
  更早前,在澳門回歸前夕的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在全世界的注目下,「神舟一號」飛船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在太空遨遊二十一個小時之後,「神舟一號」滿載著一系列科學試驗數據,穩穩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其所携帶的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物品中,就有一面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區旗。
  「澳科一號」雙星的發射成功,標誌着澳門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又增添了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融入國家的科技事業發展的發展大局。澳門與國家的命途和前途緊緊地相連在一起,進一步體現「祖國好,澳門更好」的道理。而且,促使澳門進一步擺脫「賭城」、「文化沙漠」的形象,使得澳門特區踐行「一國兩制」方針在物質發展領域的實踐更具豐富內涵。不單止是經濟適度多元,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而且還提升到科技的層次。在中央將多個國家級的實驗室,包括澳門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澳門之後,又主導和輔導澳門特區舉辦「澳門首顆科普衛星概念比賽」,並將其正式命名為「澳門學生科普衛星一號」,還批准「澳門學生科普衛星一號」通過「天舟五號」貨運飛船搭載發射。現在,又「精益求精」地由國家航天局與澳門特區政府聯合開展「澳科一號」雙星的研製,並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直接發射,探測數據由雙方共享,開闢了內地同澳門在航天等創新科技領域開展合作的新路徑,拓展了以內地為基礎、澳門為窗口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廣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間。這是連許多國家都未能做到的事。而且,「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所採集到的數據,會以開放共享的方式,向國際合作科研機構開放,藉此促進國際科研合作,並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和航天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澳門特區踐行「一國兩制」又增添了濃重的一筆華彩。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這是中華民族的豪情壯志。現在,濠江兒女在國家的扶持下,實現了「可上九天攬月」的夢想。還應再接再厲,在繼續深化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工作的同時,也可以籍著充分利用中央向澳門特區劃撥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並要求澳門特區發展海洋經濟之機,向中央請纓參與深海科研的工作,以讓澳門居民也能圓「可下五洋捉鱉」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