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生
近期本澳旅遊區、度假村人流增加,引客效應顯現。當旅客紛至,如何有效分流到各區,把旅遊業效益擴大,則需要有全盤規劃,整合資源創設旅遊路線,引客入區。如福隆新街擬作時限步行區等,社會反響不錯。
福隆新街步行區創新體驗
今年農曆新年期間,本澳前所未有地封閉新馬路,舉辦「新馬路任我行」活動,結合文化歷史、文創商品、創意表演、人文藝術、特色餐飲等元素,為居民、旅客於疫後首個新春創造漫步城市的新園地。活動成效理想,甚至帶動社會探討其他區域舉辦步行街活動的可行性。
雖然「新馬路任我行」暫無條件再辦,但一街之隔的福隆新街及周邊區域,始終稍欠人氣,讓具有歷史的內街「養在深閨無人識」。
文化局構思推行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期望以福隆新街為核心,積極發掘、拓展和整合周邊街道的文化資源,串聯平日旅客及居民相對密集的新馬路及議事亭前地、崗頂前地文物建築群等核心旅遊區,豐富福隆新街的文旅氛圍,帶動片區整體活力。
文化局長梁惠敏表示,福隆新街位於城市核心位置,是澳門半島一條古老街道,周邊文化資源衆多、集中且具特色,具條件活化利用。可創設條件供公衆駐足遊賞、為文創及藝術表演提供平臺,以及優化營商環境,串聯周邊文物建築群及核心旅遊區。初步與福隆新街坊會以及權限部門商討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構想,瞭解意向及探討可行性。初步構思步行區範圍為福隆新街、爐石塘巷、新填巷、桔仔街及何老桂巷之間的區域。擬在早上至晚間設爲步行區,淩晨至早上將有限度通車。
梁惠敏說,福隆新街建築群屬私人物業,很多建築物未被充分利用。希望透過政府主導步行區計劃,激勵商戶自發用好營商空間。若將來落實計劃,在沒有交通影響下,或會安排更多演出、設置藝術裝置或舉辦文化活動,帶動區內發展。政府至今協助修復十多間建築物的立面,惟反應不積極。希望步行區計劃實施後,能吸引更多業權人主動與局方聯繫,修復立面。
當局初步擬定計劃長期實施,但不排除前期先在週末試行,暫未有實施時間表。現階段續與持份者溝通,收集意見,希望整理好方案後再推出,讓計劃發揮最大活化效益,並盡量減低對居民的影響。
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贊成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意向,並提出意見及建議,包括須與街坊、社團溝通,與政府部門協調等。若將來敲定計劃,有委員希望透過包含的表演、注入文創元素等,帶旺該區晚上經營環境。另有委員建議可於步行區設置標誌入口,以及在福隆新街設置透氣上蓋等。
福隆坊會理事長、福隆商戶召集人杜妙玲表示,經瞭解,大部分商戶都支持當局的計劃,希望藉此盤活福隆新街一帶的特色街巷,提振區內經濟。亦認為計劃實施前必須做好協調,盡可能把對區內的居民和商戶的影響減至最低,尋求各方「共贏」。
創設旅遊新路線新體驗
疫後澳門全速拓展旅遊市場,幾乎全民參與旅遊+跨界發展,鞏固舊客源,開拓新市場,搶佔旅遊業復甦先機。
本澳面積不大,但文化歷史內涵豐富,祇是欠缺整體規劃、市場包裝及針對性宣傳推廣,未能說好文化故事,把文化內涵映入旅客眼簾。未來從宏觀規劃入手,運用科技元素、新興社交媒體、引入特色商業元素,結合歷史軌道,說好文化故事,為旅客創造新旅遊體驗。
旅遊局公佈《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二二年執行情況,達標率八成六,其中不同階段性計劃都取得相當成效,旅遊+的跨界融合持續深化。如最近開放的荔枝碗船廠片區的活化工作,啟用「益隆炮竹廠舊址遊徑」及「龍環葡韻濕地科普園地」,並推出「二○二二歷史建築活化資助計劃——望廈山房」,供社會參與活化和經營。
路環荔枝碗船廠片區較早前啟用,有條件打造成本澳另一個涉及文化歷史主題的新旅遊景點。期望未來文化、旅遊、經貿部門等加強跨部門協作,把荔枝碗與澳門文化內涵、歷史變遷、現代商業相結合,為居民、旅客創造新體驗。
疫情過後,本澳重新啟動對外宣傳,通過機票、住宿優惠招徠旅客,亦開展線下路演計劃,成效有目共睹。
電影、影視劇成為旅客出遊「種草機」,成功例子不勝枚舉。如早前受熱播影視劇《狂飆》加持,吸引旅客前往廣東取景地打卡;後有《去有風的地方》帶旺大理古鎮……旅客樂於親身感受和體驗當地文化、飲食、風土人情。
早前文化發展基金推出「澳門元素」影視宣發資金補助計劃、「澳門取景」影視拍攝資金補助計劃,加強宣傳澳門城市形象及提升國際知名度,帶動文創及旅遊聯動。澳門富有歷史底蘊的建築特色、中西文化交融的元素,一直吸引海內外影視製作來澳取景,疊加政策扶持,料可有更大發揮空間。透過影視作品的影響力,把澳門不一樣的小城風貌帶到更遠的市場,甚至可激發更多澳門元素的旅遊產品湧現,相互帶動。如能推而廣之,聯動旅遊+跨界深挖周邊市場潛力,將可擴大輻射作用。影視文旅融合發展備受肯定,未來若進一步深度講述和挖掘傳統文化,並用好文旅資源作為取景地,相信能有助影視、文旅產業共同發展,互利共贏。
按照新一輪博彩經營批給合同,六家獲判給的博企公司承諾投資總額逾千億,開拓外國客源市場及發展非博彩項目是重點。相關承諾在未來十年逐步兌現,但首年各博企已密鑼緊鼓籌備有關工作,成績有目共睹。例如有博企接連邀請多位巨星舉辦演唱會,效應一時無兩。下半年,演唱會效應將越唱越強。縱然博企有主場之利,場內餐飲、零售店易受惠,但中小企亦可嘗試借演唱會的東風,賺了關注及人氣。另一方面,博企若善用「以大帶小」優勢,讓中小企坐上大企引客快車,更能獲得掌聲。例如可向入住酒店的住客或觀看演場會的「粉絲」派發「引客入區」的宣傳單張,既有助豐富旅客出遊體驗,更可為中小企打開引客之門,共贏發展。
疫情後澳門以全新形象向外推廣「一加四」產業結構。如政府高層代表團善用中葡平臺優勢,走訪歐洲,為疫後經濟重新連結海外市場鋪路,探尋更多合作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澳門旅遊部門針對疫前接待較多的東南亞客源市場,率先邀請當地旅遊業界訪澳瞭解最新現況,並回訪當地參展等鋪開宣傳功勢。其他行業倘一同跟上,鼓勵透過不同展會活動,提升澳門在當地的曝光率,乘著綜合旅遊的品牌光環,宣傳不一樣的澳門,助力引客,亦為其他行業拓展網絡。
打造沉浸式旅遊體驗
去澳門不就是去娛樂場嗎?除此之外還有甚麼可以玩的?是多數遊客的第一反應。與香港旅遊涉及諸多餐飲、購物、酒店、主題公園等不同,澳門旅遊業長期依靠「博彩與杏仁餅」打天下。這也是澳門給很多人的印象。
打破常規式的旅遊,做到讓遊客「來了就忘記回去」和「走了依然回憶連連」的旅行體驗,於是沉浸式體驗逐漸的走向市場。
「沉浸式」一詞最早發源於戲劇領域,其後慢慢演化成一種重體驗、重參與性的行銷方式,受到了演藝圈、家居圈、科技場館,景區的廣泛追捧。在旅遊中一定要強調的是遊客的「參與性」,這才是旅遊產品真正能夠打動人的關鍵。在智慧化、科技化的未來,新旅遊趨勢的發展。走馬觀花逐漸被體驗感所取代,沉浸式旅遊體驗將成為旅遊產品中重要的一環。
澳門旅遊業要打造沉浸式旅遊體驗,應從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固本培元,加快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澳門旅遊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比較單一,包括旅遊元素、旅遊產品、遊客人群、旅遊模式等。這些問題早已存在,在疫情期間矛盾顯得更加突出。
除了博彩以外,來澳門旅遊的誘因並不缺乏。「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澳門400多年東西文化交流的精髓,澳門可以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特色,致力打造具有豐富內涵的多元文化旅遊目的地。澳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滿足「吃貨」口福的美食旅遊線路也有一定市場,不單可藉此推廣本地獨特的美食文化,更可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澳門每年有多場節慶活動和體育盛事,可以吸引不少客源,拉動住宿、餐飲、零售及航空等旅遊消費,事實證明對本地旅遊業有明顯帶動作用。
固本培元,通俗地講,就是通過鞏固旅遊業這個根本,並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培育多元化旅遊元素,配合非博彩元素的增長,為不同類型的遊客提供多元化的旅遊產品和體驗,將澳門建設成為一個世界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其次,配合「一基地」定位,大力推動文化旅遊。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多樣性是旅遊的主要動因之一。旅遊業是一個建立在人與人之間互動基礎上的部門,是促進文化和推進文化間對話的主要工具之一。澳門作為中國與外界交往的最早門戶之一,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典範。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會增加兩種產業的附加值及市場吸引力。通過推動文化旅遊,不斷完善澳門具有多元和豐富文化內涵的旅遊體驗,在帶動旅遊業發展的同時,澳門可以繼續發揮中西文化交流紐帶作用,達至雙贏。國際遊客可以通過澳門認識和瞭解中國,客觀理性看待中國發展。內地遊客可以體驗中西交融的文化底蘊,並借助澳門與外界長期形成的交往管道,深化國際間人文交往。
第三,以科技創新打造旅遊新業態。互聯網和創新科技在旅遊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安排行程到網上預訂都需要利用不同類型的科學技術。科技應用更可提高旅遊相關的推廣效能和運作效率。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旅遊新市場早已是大勢所趨,本次疫情更加速了這一發展趨勢。澳門旅遊局近來與多個內地媒體、網紅及相關媒體平臺合作,包括邀請多位內地網紅和達人來澳參與「暢遊澳門嘉年華」並現場直播,對於加快澳門旅遊業恢復起到積極作用。
以數位化復甦旅遊已成為澳門旅遊業界的共識,本次旅遊業復甦並不只是簡單的業務重啟,而是走出傳統,求新求變,從線下到線上,從單向到雙向,與遊客建立主動和生動的聯繫。通過創新科技應用,能夠增強旅客體驗,不僅可以在市場推廣和產品開發方面提升澳門旅遊業競爭力,還可以優化旅遊行業的整體運作,以及確保有效地監管即時旅遊狀態,合理利用本地各項旅遊資源。
總的來說,堅持旅遊業為本的理念,利用多元化旅遊產品、獨特的文化遺產、智慧科技、市場行銷策略、優質服務及可持續發展概念,將澳門打造成為世界認可的旅遊城市及樞紐,是未來澳門旅遊業的總體發展路向和目標。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