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中常委選舉從「香餑餑」變「雞肋」

  中國國民黨於上週六舉行第二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二任常務委員會選舉。共選出二十七位「票選中常委」,將於本週三與按照黨章規定由黨主席指定的六至九名「指定中常委」一道就任。
  這次中常委選舉遭到「冷遇」,出現了有史以來首次的「不足額」選舉。實際上,《中國國民黨黨章》規定,中常會中常委三十五人至四十人,其中應選二十九人,由黨代表從中央委員中票選,黨主席可指定中常委六人至十一人。而國民黨中央一月二十六日發出中常委選舉公告後,雖然有三十人登記參選,比應選名額多一人,但因有其中三人未完成登記資料,有二十七審查通過,所以本次中常委選舉就只有二十七候選人,比應選名額少二人,是為「不足額」選舉。也就是說,由於中常委選舉不設「當選最低門檻」,這二十七名候選人只要獲得一張選票,就可當選中常委。因此,這二十七位候選人都幾乎是全部「自動當選」。無論是「黨意」還是「民意」,「含金量」都不高。
  而且,本次中常委選舉的投票率也不高。可能是「登記即當選」,並沒有以往那樣的激烈競爭,因而有權投票的黨代表似乎是興趣缺缺。總計一千九百六十八名黨代表,繳黨職分攤金取得投票資格有一千二百六十三人,實質投票更是只有一千零二票。黨公布投票率為百分之七十九點三三,但如以全體黨代表計算,實質投票率僅得百分之五十點九一,與過往動輒九成投票率相比,明顯偏低。
  當然,「壞事變好事」。由於沒有競爭,因而過去在中常委選舉時,經常會有的「買票」或「換票」、「鎖票」及「搶票」傳聞,就沒有出現,因而可以說是最廉潔、最公平的一次選舉。
  但從「悖論」的觀點看,也正因為是沒有激烈競爭,也就凸顯了當選人的「含金量」不足。實際上,在過去無論是國民黨執政還是在野,由於國民黨中常會是國民黨的權力核心,中常會掌握著最高决策權,絕大部分政策的形成,都必須取得全體中常委的共識,因而與中央政策會、「立法院」黨團共同組成黨內的「政策鐵三角」,决策模式被稱爲「以黨領政」,因而中常委自然是「香餑餑」。黨內各派系和要角無不競相爭食,當選中常委被視爲黨內精英更上一層樓的表徵。在此情況下,參選者都是頭上頂有「光環」的重要人物。但從馬英九當政時,為了避免「以黨干政」,刻意弱化中常委的功能,因而使得一些黨內要角、政治明星等對「入常」失去興趣,選舉熱度也一年不如一年,使得中常委選舉逐漸變成「鶏肋」,參選和當選者的背景、學歷、代表性、政治分量都遠不如從前。
  本次中常委選舉遭到「冷遇」,可能也與本任中常委的「實質權力」不太大有關。本來,中常會是國民黨的最高决策機關,所有黨內提名的游戲規則,都在此通過、追認。但在本任中常委的兩年任期內,除了是二零二五年八月的國民黨主席改選之外,沒有其他公職選舉。實際上,二零二六年十一月的「九合一」選舉的,及二零二八年一月的台灣地區領導人和「立委」選舉,決策及提名都不是本任中常會的權力範疇。反而中常委每年要上繳五十萬元的黨公職籌款責任分攤金,而一年只有五十二個星期,等於是每個星期開一次中常會大約就要花一萬元,中南部地區的中常委還要搭高鐵北上,「倒貼錢」,因而在「權小貼錢離家遠」下,導致許多人對參選中常委興趣缺缺。
  或許,也與中常委選舉制度改變有關。在一九二四年一月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主席孫中山及主席團成員胡漢民、汪精衛、林森、李大釗及謝持,在蘇聯顧問鲍罗廷的指導下,將國民黨的組織形態定位為又稱為「列寧式政黨」的「剛性政黨」,組織架構呈現「金字塔」形狀,實行民主集中製,由黨員選舉產生黨代表,「全代會」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選舉產生中常委。國民黨政權渡台後,仍然採用這種制度。就算是為了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後來在黨綱中又添加了「台獨」元素)而成立的民進黨,也是採取這種組織形態。而後來成立的新政黨,意圖走出一條新路,「力排眾議」地以「柔性政黨」出現,但實踐都證明行不通,新黨、親民黨以至民眾黨,後來都改制為「剛性政黨」。
  有點諷刺意味的是,向國民黨「偷師」的民進黨,直到現在還是「始終如一」地實行「列寧式政黨」的選舉模式,除了黨主席是在「全代會」以外另行由全體黨員一人一票選舉產生之外,中執委由「全代會」選舉產生,再由中執委選舉產生中常委。直到如今,民進黨的中執委選舉和中常委選舉,都是黨內各派系激烈競爭的「戰場」。雖然中央黨部嚴厲打擊賄選,但「換票聯盟」仍然存在。
  而國民黨則從過去的由中央委員選舉產生中常委,改制為由黨代表選舉產生中常委,亦即中央委員被剝奪了選舉產生中常委的權力。當然,中常委的候選人,必須具有中央委員的資格。而黨代表在投票時,每人只可在候選人名單中圈選十六人。
  因為興趣缺缺,以往積極參選的黨籍「立委」,今次只有在「二零二四」大選中,以全台當選最低得票率的鄭正鈐登記參選。而曾經連任多次中常委的劉大貝、沈慶光、呂學樟等人,卻沒有登記參選。
  這次新當選的二十七位中常委,依得票順序分別為中央委員陳俗蓉、現任中常委王伯綸、「立委」鄭正鈐、現任中常委曾文培、新北市議長蔣根煌、現任中常委高思博、鄭任宗、陳汪全、侯彩鳳、張育美、徐弘庭、楊博仁、新北市議員林金結、桃園市議員朱珍瑤、高雄市公民正義聯盟總召集人孫健萍、國民黨智庫副執行長許育寧、現任中常委林文瑞、黃紹庭、邱素蘭、周孟蓉、「立委」游顥辦公室執行長蔡宜助、新竹市議員陳慶齡、現任中常委吳尚鷹、中央委員卓倩慧、游文玉、現任中常委林琮翰、中華兩岸民族藝術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何鷹鷺。
  本次中常委選舉中,黨主席朱立倫系統有所斬獲。朱立倫的小舅子、現任中常委高思博拿下第六名;朱立倫的核心幕僚、現任組發會主委許宇甄的姐姐國民黨黨智庫副執行長許育寧,拿下第十六名。高思博與許育寧當選後,搭配青年團總團長、全國青工總會長在內的六至十一席黨主席指定的中常委,朱立倫未來將可望更實質主導中常會決策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兩岸民族藝術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何鷹鷺不僅是新任中常委,同時她也是一名「陸配」,她來自大陸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是首次有「陸配」當選國民黨中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