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中常會組織改革呼聲再起

  中國國民黨中常委改選,二十九個應選名額只有二十七名候選人的「缺額選舉」狀況,引發不少人思考國民黨中常委選舉必須改革的問題。昨日,由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等九名親藍學者組成的「開放政黨實驗室」就發表聲明,呼籲國民黨中央應在新一屆的中常會推動組織改造,將縣市長及國會領袖納為「當然中常委」,並把各級民代都列為「全代會」的「當然黨代表」,打造一個內造民主、真正屬於國民的國民黨。
  左正東雖然是在二零一四年底才加入國民黨,但由於其政治立場鮮明,學識水平較高,因而受到國民黨高層的重視和重用。在他入黨不到一年,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七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著名的「習馬會」,馬英九就攜帶了左正東和趙春山、張五嶽、黃奎博等四位學者隨行赴會。二零一七年八月,國民黨大陸部主任周繼祥向黨主席吳敦義推薦讓左正東接任副主任的職位。二零二零年三月二十五日,因熟悉兩岸事務,左正東被黨主席江啟臣指定為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並代表國民黨出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二零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江啟臣在黨主席選舉中敗選後辭去黨主席一職,左正東與其他中央黨部幹部隨江啟臣總辭。
  正因為左正東曾經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過,因而對黨中央的政治生態較為了解,故此在與其他八名親藍學者以「開放政黨實驗室」的名義發表呼籲國民黨進行中常會組織改革的聲明時(該聲明在臉書上發表並非是電腦打印,而從手跡字體看,應是由左正東撰寫),採用了「趁風使艃」的手法,是以《黃復興改組之後的黨務改革建議》為題,並首先表態肯定國民黨推動組織改造的勇氣,廢除特種黨部,讓地方黨部整合退伍軍人黨員和一般民眾黨員,有助於拉近世代間、不同團體間的距離,降低黨內民主過程中,不同世代和不同團體間的對立,這是國民黨組織結構向支持者結構靠攏的第一步。
  但隨後卻筆鋒一轉,指出國民黨應在新一屆中常會,進一步推動組織改革,將縣市長和「國會」領袖納為「當然中常委」,把各級民代都列為「當然黨代表」,讓具民意基礎的縣市長和「立委」參與黨的決策機制,打造內造民主的國民黨。而且,整篇聲明基本上就是議論這個議題。左正東等人指出,上周六的中常委投票提醒大家,國民黨距離內造民主相當遙遠。中常委參選人數低於應選人數,顯示國民黨的最高權力機構,不具備實質權力,又肩負募款責任,自然吸引力有限。更令人憂心者,是此次獲選成員的社會民意基礎相當薄弱,以內造化為標準,本屆中常委比上屆還要退步。
  聲明表示,比較島內三大主要政黨,國民黨內造化程度最低,民進黨縣市長和中央、縣市層級議員都是「當然黨代表」,最高權力機構的中常會納入「直轄市長」、縣市長代表、和「立法院」代表作為當然中常委,十七席中常委十一席是民選公職。而年輕的民眾黨中央委員超過半數是現任「立委」,中央委員之上沒有更高的權力機關。國民黨從黨代表,中央委員,中常委,民選公職都是少數。以這樣的組成,黨的意志自然和支持者意志出現落差,造成黨內實力人物不敢和黨機器靠得太近。如此惡性循環,對重返執政極為不利。
  實際上,民進黨的組織形態可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亦即本來是「偷師」國民黨,但現在卻勝於國民黨。《民主進步黨黨章》第十五條規定,「直轄市」市長、「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幹事長及書記長為當然中央執行委員及中央常務執行委員,任期依其職務調整;縣市長為當然中央執行委員,並互推一人為當然中央常務執行委員,任期依其職務調整。
  同一條文又規定,「立法院」、「直轄市」議會黨團代表、縣市長及中央部會以上之政務官,經邀請應列席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常務執行委員會。
  這樣,民進黨的「票選中常委」和「票選中執委」,雖然都是黨內各個派系的代表,但因為「當然中常委」的名額不少,而且都是來自政治鬥爭及行政運作的第一線,因而對最高決策能夠發揮平衡黨內派系利益的作用。
  其實,國民黨參考民進黨的做法,進行中常會組織改組的呼聲,並非自今日始。早在二零一八年十一月的「九合一」選舉中,盧秀燕當選台中市長後就指出,這次當選的中國國民黨籍縣市長應好好治理自己的縣市,才能為黨加分,而「直轄市長」應為「當然中常委」,才能讓黨走向真正符合民意潮流。
  盧秀燕並不因為自己是剛當選的「直轄市長」,就能呼籲將「直轄市長」納為「當然中常委」,而「瓜田李下」,而是真正的出於公心。正因為如此,當時的黨主席吳敦義就作出較為正面的回應,決定邀請十五位縣市長當選人列席中常會,擴大中常會參與機制。但只是列席中常會,並沒有實際發言、提案或參與表決的權力,因此只是象徵意義。黨內也有聲音,希望將新科縣市長指定為「當然中常委」,比照執政時期的重要部會首長,以增強黨機器的民意代表性。
  吳敦義的決定未能完全「到位」,可能是受到《中國國民黨黨章》的限制,在尚未修改黨章之前,無法實施此改革議題。但不知為何,國民黨中常會在「九合一」選後檢討報告也指出,建議修改黨章,將黨籍「直轄市」、縣市長列為「當然中常委」,待翌年召開「全代會」通過後即具中常委身分,屆時在常會中擁有正式提案與表決權。不過,隨後的「全代會」卻沒有這項修改黨章議程。
  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後,也曾提出過政黨內造化的主張,認為應由具民意代表性的「國會」議員來主導政黨政策與事務,而非僅由黨代表選出民意代表性弱的中常委,進而主導黨內決策,與民意產生落差。朱立倫認為,決策核心應包括地方首長、「國會」領袖、議會等等,如何設置,不能只用加法,要用整體全面的改革,希望透過黨主席吳敦義領導的團隊,做整體考量,讓真正決策核心由民意來代表。但後來朱立倫也卻沒有主導「全代會」按照這個主張修改黨章。
  從今次中常委改選的「教訓」中,朱立倫主席確實是有必要重視部分黨員的呼聲,及落實自己當年的主張,倘在明年五月的黨主席選舉中獲得連任的話,就應當在隨後舉行的第二十一屆第四次「全代會」上,將此修改黨章的議題列為大會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