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健康發展的一天總能到來

我們以一種極為複雜的心情,送走二零零一年,迎接二零零二年。我們的心情之所以複雜,是在過去的一年中,兩岸關係仍然僵持,未有新的突破。一方面,是執政民進黨和陳水扁本人,繼續玩弄文字遊戲,挑戰「一個中國」原則,並利用其執政地位大搞「去中國化」的「實質台獨」活動,使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前景越來越渺茫,也使恢複兩岸談判失去政治基礎。而另一方面,在兩岸民眾的共同努力之下,兩岸民間交流卻創下了新高,台灣民眾中出現了「上海熱」和「西部熱」,赴大陸投資熱潮方興未艾;而兩岸間的城市互訪和文化、新聞、體育交流也越來越頻繁,這又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政策的落實,打下了良好基礎。

過去一年的事實已經証明,要指望陳水扁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已是根本「不可能的任務」。實際上,陳水扁的群眾基礎是「台獨」原教旨主義者及主張「維持現狀」但偏向於「獨」的選民。「台灣獨立」是民進黨的兩大「政治神主牌」之一。盡管陳水扁在剛上台時,為了緩和台海緊張局勢,欺騙充滿疑慮的台灣民眾,曾提出過「四不一沒有」,甚至還一度在認同「九二共識」問題上鬆了口,並提出了似「統」實「分」的「統合論」,但這些均只是表面假像,並非是陳水扁的實質本意。果然,在他站穩腳根、鞏固權力地位之後,就暴露出了他的真面目,肆意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大肆攻擊「一國兩制」,並縱容其下屬透過在「護照」上加注「台灣」等方式,大搞「去中國化」活動,最近還放出名為「修憲」實是「制憲」的試探氣球,意圖將「台獨」理念予以法制化。陳水扁既然已走到了這一步,對他的一切幻想,就應徹底拋棄。在「一個中國」原則問題上不能有所鬆馳,只能利用陳水扁為了繼續欺騙台灣民眾而有時不得不擺出較為「溫和」面孔的一面,因勢利導,促使其兌現曾經作出的某些承諾。

其實,去年由於台灣經濟呈負增長,民眾生活品質嚴重受損,社會形勢是曾極為不利執政民進黨的。而也正在此時,祖國大陸政局穩定、經濟繁榮,再加上國家對台工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這曾使台灣民眾掀起「大陸熱」的同時,認同「一國兩制」的民意支持率也一度升至新高點,形成了反對分裂主義的民意基礎。但可惜的是,一場「上海APEC衝突」,不但讓正感受到沉重壓力的陳水扁找到了反制「兩岸牌」的著力點,並瞬間扭轉了台灣民間對「一個中國」問題的是非觀。再加上「泛藍軍」的選戰策略失誤,竟使傳統上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支持率的民進黨,可以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這其中的教訓,確實是需要認真吸取。

展望新的一年,兩岸關係仍難有改善的可能。由於民進黨加上「台聯」,再吸納一些「本土派立委」,陳水扁已可掌握「立法院」的過半議席,改變過去「朝小野大」窘境,其假扮「溫和」的必要性及急迫程度,也就有所降低。因此,不排除陳水扁在二零零二年內,會將去年「立委」選舉中就「一中」原則問題所發表的「選舉語言」,轉化為「政策語言」,以紓解黨內「台獨原教旨主義者」的不滿情緒,及回歸民進黨「台獨政黨」的基本政策面。但另一方面,由於民間的「大陸熱」方興未艾,加上台灣受到兩岸加入「WTO」所帶來的兩岸經貿交流壓力,陳水扁也有可能會在兩岸交流方面不得不有所鬆手,去掉某些障礙,甚至有可能會使兩岸「三通」在某種程度上得實現。如能緊緊掌握這樣的機會,並因勢利導地促進其進一步發展,或許可對執政民進黨形成強大的壓力,使其不得不實事求是地思考如何適應歷史潮流的問題。

表面上看,「立委」選舉後「泛綠軍」的力量有所增強,但如認真觀察,實情並非如此。陳水扁與李登輝是面和心不和,各有打算,民進黨與「台聯」也未能糾結在一起。實際上,早在「立委」選前,陳水扁就對李登輝組建「群策會」充滿戒心,擔心這是李登輝要利用來作他的「太上皇」的工具,故陳水扁已在黨內「消毒」,嚴禁一切有關所謂「扁李體制」的提法。而在「群策會」成立當天,陳水扁又針對李登輝的「國家智囊團」定位,立即予以「糾矯」,指稱它只不過是「民間智囊機構」,並於昨日成立了御用的「台灣智庫」,目的就是要擺脫李登輝的操控。因此,在未來一年裡,對「扁李合作」問題,不必過於悲觀。

今年內台灣地區只有一項選舉,就是十二月初的台北市長及市議員、高雄市長及市議員選舉。國親兩黨應吸取以往教訓,及早商量好「整合」、「合作」的問題。在台北市方面,親民黨理應全力支持國民黨的馬英九,有意問鼎的李慶安等人應當再等四年。而在高雄市方面,國民黨應當投桃報李,全力支持親民黨提出的市長候選人。只要能繼續保住台北市,並收複高雄市「失地」,並繼續維持發揚這次合作成功的經驗,在二零零四年的「總統」選舉中再次合作,或許是可以「誓叫綠地換藍天」。兩岸關係能夠健康發展的一天,總能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