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總署走訪社團媒體折射以民為本精神 民政總署走訪社團媒體折射以民為本精神

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一班人」及屬下有關部門負責人,繼上周走訪各相關民間社團之後,本周又登門訪問了本澳各傳媒單位。除了介紹民政總署的工作設想之外,還虛心聆聽受訪者的意見及建議。民政總署這種「以民為本」,與服務對象良性互動,及不恥下問,虛心聆聽意見的態度,充分體現了「澳人民主治澳」的精神。這是在過去前澳葡政府對澳門進行殖民管治時所看不到的,因而也就凸顯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優越性。

實際上,「澳門基本法」第九十五條規定,「市政機構受政府委托為居民提供文化、康樂、環保衛生等方面的服務」,這就顯示了民政總署的服務對象是澳門居民,民政總署為社會和居民提供服務的范圍,也是與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而《民政總署章程》賦予民政總署的十三項職責,更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在文化、康樂及體育范疇方面,還是在環境衛生、公民教育、城區規劃,輔助民間社團方面,都是緊緊地圍繞著市民生活這一重大民生主題。尤其是收集及分析服務對象的建議、投訴及異議,更是直接與市民互動及對話、交流。特首何厚鏵在本年度「施政報告」中,亦有「在優化市政服務的同時,為市民提供更為全面的其他服務」,及「除提供日常的市政服務之外,還將大力推動各種社會民生工作,這亦正是政府落實『以民為本』精神的全新安排」的表述,更是高度概括地提出了民政總署「為市民服務」的性質任務,並強調了「以民為本」精神是民政總署做好本身工作的根本工作方向。

按照「一國兩制」方針設立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從過去一百多年的「葡人治澳」到今日的「澳人治澳」,是澳門社會發展和澳人政治地位的歷史性大轉變。廣大澳人從被洋人剝奪到當家作主,自治自強,揚眉吐氣,發揮潛能,以主人翁姿態管好自己的澳門。在「澳人治澳」政策之下,管治澳門的特區政府「由當地人組成」;行政長官在本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報請中央政府任命;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而特區政府的各級公務員,實際上是代表著廣大澳人來進行公共行政管理,他們來自市民,植根於市民,服務於市民。因此,忠實地代表廣大市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市民服務,也是「澳人治澳」的其中一項內容。尤其是直接為市民提供服務的民政總署,更需要宏揚傾聽市民呼聲,了解市民要求,為市民辦實事、辦好事的工作作風。民政總署成立僅只有半個月,在內部行政整合稍為安頓下來之後,其管理委員會成員即走訪各相關社團及媒體單位,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一精神。

民政總署的這一優良作風,看來也適宜推廣到特區政府其他相關部門中去。我們欣喜地看到,澳門回歸之後,一些政府部門確實在「作風轉變」方面,有了很好的表現。比如,勞工局的官員就曾先後多次分別走訪代表勞資雙方的社團,介紹情況,徵求意見,溝通協調,良性互動。又如,身份証明局的官員,深入各社團、學校、機構,講解有關証件的常識,聽取對改善服務的意見。再如,行政暨公職局的職員,在到學校、社團宣講選民登記法及選舉法時,還當場為聽眾提供選民登記服務。其他的一些政府部門,也在程度不同上都有這樣的表現,這使廣大市民更為感受到「當家作主」的榮耀和滿足感。

當然也無須諱言,還有個別政府部門的工作作風仍然停留在回歸前的狀態,未能擺正「主人」和「公僕」的位置,甚至還是擺出一副「當官做老爺」的面孔和心態。回歸兩年來,不但連搞個走訪服務對象的形式都做不到,更遑論與服務對象座談,虛心聽取服務對象對該部門提供服務的意見和建議了。由於不搞調查研究,只顧閉門造車,或是偏聽偏信,在作出的行政決策中,就可能不排除其中會有一些是脫離客觀實際和不符服務對像的合理訴求的,從而發生這樣那樣的偏差,就會挫傷市民的積極性,影響特區政府的成信,殆害「一國兩制」事業。

當然,虛心聽取社團及市民的意見,並不等於是要做社團和市民的「尾巴」,未經分析就予以全盤接收,而是應當對社團和市民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甄濾過程,以實事求是、客觀持平的態度,吸取其合理的部份,使到各個政府部門為服務對象所提供的服務,都能從實際出發,適合服務對象的需要,符合服務對象的合法合理利益。

民政總署是一個新的機構,在公共行政改革的角度看也是一個「新生事物」。由於受客觀條件限制,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所擁有的機構合併整改的時間很短,但又不能停止對市民提供的各項服務。但是,在管理委員會「一班人」的努力之下,終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突擊完成了內部架構的整合工作,並已逐漸走上常態正軌,而各部門員工在向市民提供服務時的服務態度也有進一步改善。這充份証明,這一群風華正茂的「本地化」公務員,是沒有辜負特首何厚鏵的重託和廣大市民的期望的。而管委會「一班人」走訪各相關社團及媒體的活動,更使我們對民政總署能夠全面地落實貫徹「以民為本」、「向市民提供優質服務」的指示,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