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逆向思維角度思考抓緊時間重開對談問題

胡錦濤、錢其琛在「江八條」七周年座談會上發表的談話,在台灣朝野中引起良好的回應,連「國際大咀巴」呂透蓮和「台獨理論大師」森濁水亦予以正面評價,長期低沉的台灣股市亦應聲翻紅上千。在各種解讀及議論中,以下的幾個點,是頗有意思的:

一、汪道涵、辜振甫兩老仍有機會,在其有生之年實現「第三次握手」。眾所周知,汪道涵今年已經八十七歲,辜振甫亦有八十五歲,且兩人的身體也不是很好。兩人原來都希望,在汪道涵於一九九九年夏秋之間訪問台灣,進行第三次「汪辜會晤」,並推動兩岸兩會恢復事務性談判之後,就完成歷史任務,欣然「交班」。但是,由於李登輝拋出「兩國論」,破了「汪辜會晤」應有的政治氛圍,玫使汪道涵的台灣之旅無法成行。「政黨輪替」後,陳水扁聲稱「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汪道涵訪台和恢復兩岸事務性商談,似乎已有眉目。然而,又因陳水扁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及不承認「九二共識」,致使汪辜二老仍是「望海興嘆」,並擔心如繼續拖延下去,兩人都難以等到可以實現「第三次握手」的一天了,這確是終生的遺憾。

關於「一個中華」可以被視為「一個中國」的同義詞的問題,本欄一月九日曾有所評析:這兩個概念儘管在用詞表象上有所不同,但其實質內涵卻是一樣的,兩者之間只是對「中國」有「標準詮釋」「廣義解讀」之分而已。–按照內地出版的詞語工具書(包括《辭海》和《現代漢語詞典》在內)的詮釋,「中華」有與「中華民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華民族」可以包括在海外生活、加入了外國國籍的華人,而「中華」則專指中國國土。

現在,本欄對「一個中華」就是「一個中國」的同義詞,又有了新的理解:在英文表述方面,「一個中國」是「ONE CHINA」;而「一個中華」則是「ONE CHINESE」。表面上看,「CHINA」與「CHINESE」有些不同,但如果我們將「奧運模式」中的「CHINESE TAIBEI」,北京方面將之譯為「中國台北」,台北方面則將譯為「中華台北」來相比照,其實這個「中華」就是「中國」。

而在「九二共識」VS「九二精神」的問題上,看來只不過是一場文字之爭而已,其實連陳水扁、呂秀蓮都承認在一九九二年的「香港會談」前後,確是存在著這麼一個過程。但為什麼陳水扁不願將其表述為「九二共識」,而堅持將之稱之為「九二精神」?據接近陳水扁的智囊型人士對筆者表示,這主要是因為陳水扁、謝長廷等人都是律師出身,而律師專講究的是白紙黑字的法律或契約條文。但由於雙方在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確實沒有簽署一個明確的契約,故從法治觀點上理解,不能稱之為「九二共識」。不過,卻是承認確有存在著北京所指的雙方探討並有所默契的情況,民進黨也承認並接受這一事實,故之稱為「九二精神」。

也就是說,「九二共識」的提法,是政治學專業出身的人創造出來的。實際上,北京方面主持對台工作及參與兩會談判的官員,大多是政治學識及實踐豐厚的專家;國民黨主席連戰就更是政治學博士,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是屬於政治範疇的哲博士。而「九二精神」的提法,則是法律學專業出身人士從法治角度提出的概念。兩個概念其實是同一回事,而兩者的區別則在於:政治學出身的人,著意的是政治原則,但有時也會以「不成文慣例」的手法靈活處理之;而法律學出身的人,則嚴守法治精神,追求白紙黑字的條文規定。尤其台灣地區的法律體系是屬於以「成文法」為基礎的羅馬法系,也就更為重視法律或契約的條文內容。

觀於此,無論是北京及台灣在野政黨的九二共識」,還是台灣執政民進黨的「九二精神」,其實都是一回事,只不過是「一個概念,兩種表述」。同樣道理,「一個中國」與「一個中華」,都是「一個概念,兩種述」。如果死摳文字,忽略內涵,可能就會殆誤時間,弄巧友拙,造成動機與效果不統一。

實際上,繼續關閉兩岸會談的大門,對於遏止台灣民眾中的分離情緒,只有怙處,沒有好處。以往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在兩會事務性商談熱絡之時,即使是談判過程很不暢順,雙方分歧突出,也正是台灣民眾認同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及反對「台灣」追求統一的民意比率較高之際,而且關於「統獨」的爭論,也是「統」佔了上風。相反,在兩岸事務性商談停頓之後,這條繫兩岸血綠關係的臍帶也就等於是已被剪斷,再加上李登輝等「台獨」勢力推波助瀾,台灣民眾的分離情緒就越來越嚴重,在民意調查中不利於「反獨促統」的數據比率就越來越高。

鑑此,《人民日報》昨日社論中提出的「只要台灣當局領導人在承認『九二共識』問題上採取認真的、積極的實際步驟,雙方即可重開對話和談判,希望台灣堂局領導人不要誤判形勢,坐失良機」,或許可從「逆向思維」的角度,進行一番全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