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年前的今日,蔣介石走完其八十九年的人生歷程。在此前的三月二十九日,他在台北市士林官邸口授了正式遺囑,內有「實踐三民主義,光複大陸國土」之語。而在他的黃色皮包中的遺物,有一幅中國大地圖,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台灣軍隊的軍事部署圖及調整紀錄。另外,他在晚年病重時,曾多次提出,在他逝世之後,希望能葬在大陸南京中山陵側的「正氣亭」。這座「正氣亭」,是他在撤台前親自選定的墓塋地,並由中國國民黨向工商各界募捐經費而建,還刻有孫科所撰的「墓銘並」。「文革」中,「正氣亭」曾遭受「紅衛兵」破壞。「四人幫」垮台後,南京市政府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撥款將之修建一新,等待著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後,蔣介石的靈柩能移葬奉安於此。
蔣介石隨身攜帶的皮包中裝有中國大地圖,而他的意愿是希望逝世後能葬身於南京中山陵側的「正氣亭」;在他逝世後,蔣宋美齡、蔣經國母子又決定,蔣介石的靈柩,「待來日光複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以達成蔣介石的心愿。為免「二次落土」,故其靈柩不在台灣安葬,只是暫厝於桃園縣大溪鎮慈湖。即使是這座「慈湖行宮」,也是蔣介石於一九六一年間,看中這裡的山青水秀,景色宜人,頗似其故鄉浙江省奉化溪口鎮,為紀念其母而修建的中國四合院式的建築物,並參照其母故廬的「慈庵」之名,而將之定名為「慈湖」。上述種種情況表明,蔣介石始終都把自己視為中國人,也極盼望中國能夠統一,只不在當時的歷史時空背景中,他追求統一的方式是「反攻大陸」而已。
實際上,蔣介石生前是一個堅定的「一中派」。在他撤退到台灣之後,雖然一方面仍然執迷不悟,總是想以他的舊模式「反攻大陸」;但另一方面,他亦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在自己有機會宣佈「台灣獨立」,在美國人誘他、壓他、逼他把台灣撤離出中國的情況下,他能始終以維護中華民族統一為重。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海內外的中國人決不會忘記這一點。
蔣介石堅決反對「台灣獨立」、「一中一台」和「兩個中國」最顯著的例子,是在「八•二三炮戰」中的表現。當時,美國人想在台灣海峽問題上脫身,企圖以「讓出」金門、馬祖,來換取北京同意不對台、澎使用武力,以實現美國搞「劃峽而治」的計劃,製造「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為此,美國人向蔣介石施加強大壓力,迫使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以此方式切斷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聯繫紐帶。
美國政府對台政策引起了蔣介石的激烈反彈,他指示「外交部」發表聲明聲稱,任何涉及金門、馬祖中立化或非軍事化的決議,台灣均「視為有損其合法權益,不準備做任何退讓」。蔣介石本人還親自上陣,不惜公開指名道姓地批評他的「好朋友」杜勒斯,重申反對削減駐沿海島嶼的武裝部隊,決不放棄金、馬,從而粉碎了美國人分裂中國國土的圖謀。
蔣介石的「統一」之道,除了是「反攻大陸」之外,也曾探索過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一九五六年春,中共托章士釗捎信,發出了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呼籲。蔣介石考慮了一年之後,於一九五七年初決定派人到大陸去進行試探性接觸。他通過在香港主持國民黨宣傳工作的許孝炎,物色了「立委」宋宜山前往北京摸底。宋宜山在北京先後見到了周恩來、李維漢,也探望了當時仍是「戰犯」的胞弟宋希濂。宋宜山返港後,寫了一個約有一萬五千字的書面報告給蔣介石。遺憾的是,蔣介石未能接受北京提出的台灣成為「中國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實行高度自治」的建議,認為是「矮化中華民國」,而拒絕了北京提出的和平統一四點建議。
另一次,是一九七五年春節前後,蔣介石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但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想為打通國共和談渠道作最後的嘗試,即透過陳立夫經秘密通道向中共中央發出邀請毛澤東主席到台灣訪問的信息。陳立夫和談心切,在沒有得到回音的情況下,就在香港報紙上公開發表了一篇題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陳立夫在文中歡迎毛澤東或周恩來到台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以造福國家和人民。然而,大陸的信息還未反饋過來,蔣介石已溘然長逝。
蔣介石逝世前,做到了一件極能體現其民族大義的事情。這就是在一九七四年的「西沙大戰」之後,解放軍派出四艘導彈護衛艦到南海增援,準備穿越台灣海峽。蔣介石在接到「國防部」送來的急電時,僅是說了一句「西沙戰事緊哪」。「國防部」官員心領神會,沒有對解放軍四艘導彈護衛艦採取阻截措施。
然而,未等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蔣介石便駕鶴西歸。為了避免「兩次入土」,他的靈柩暫厝在「慈湖」,離地有幾吋高,這並不符合中國人「入土為安」的習俗。為此,人們將蔣
家第三代除章孝嚴外,紛紛英華早逝,與蔣介石未能「人士為安」掛聯起來,這使蔣家坐立不安。一九九六年七月間,蔣緯國提出了蔣介石、蔣經國移靈大陸的臨時動議。為此,國民黨中央成立了研究小組進行評估,並達成了「移靈時機尚不成熟」的共識。而社會上也認為,蔣家後代有意將兩蔣靈柩移送大陸合情合理,符合中國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的傳統風俗習慣。但是,在兩岸統一前就實行移靈,則可能會被「台獨」分子為割斷大陸與台灣聯繫紐帶的企圖所利用。
昨日,台聯黨「立委」何敏豪、羅惠明等人提出,乾脆讓兩蔣早日在台灣人士為安。這一提議違背蔣介石關於安葬於中山陵的意愿,大為有「中華民國台灣化」之嫌。因此,遭到了蔣家後人章孝嚴的強烈質疑和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