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親政黨聯盟突然取消決策委員會?

國親合作發生重大轉折。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昨日分別舉行中常會或擴大政策會報,商議連戰、宋楚瑜兩人四月二日會面時所達成的取消「國親政黨聯盟」中的「決策委員會」及「指導委員會」的共識。兩黨最高決策機關分別在經過數小時的長時間討論後,儘管有不同意見,最終還是同意了兩位黨主席的建議,取消「決策委員會」和「指導委員會」,「國親政黨聯盟」的重大事項將由連戰與宋楚瑜二人協商決策,改而擴張各工作小組的功能,把原來規划或積極爭取加入「決策委員會」的人士,分散安插到各工作小組中去。

國親兩黨的這一決定,利弊各顯。有利的是,只是由連戰、宋楚瑜兩人進行重大決策,可以集中事權,提高決策效率和素質,避免因「人多口舌雜」而緩滯決策,有點像「威權體制」。這對於政治生

活已走向極端民主化,各路政治人物為了爭出鏡機會及搶選票而經常作出不負責任言行,遲滯決策的台灣地區來說,應是樹立一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榜樣。而且在實務操作層面上,由於親民黨是「一人政黨」,整個政黨就是為了宋楚瑜個人而成立,只要是宋楚瑜個人的決定,黨內各路英雄人物就都能基本服從﹔而國民黨雖然是黨內派系眾多、山頭林立,但在開除李登輝出黨之後,連戰在黨內的權威地位已日趨鞏固,故由連戰一人代表國民黨與宋楚瑜就國親兩黨合作事務進行決策,黨內也基本上是心服口服。因此,「國親政黨聯盟」不設人數較多的「決策委員會」,改由連宋二人「說了算」,可以高度集中事權,提高決策效率,避免無謂爭論。

然而,這個決定也有不少弊端。其一,是會在黨內外產生隨意毀約、朝令夕改、反覆無常的印象,不但會讓黨內一些不愿遵守黨規的無紀律情緒受到鼓舞,而且也可能會令黨外選民懷疑「連宋配」勝選後兌現政綱的能力。實際上,關於「國親政黨聯盟」設立「決策委員會」的安排,是連戰、宋楚瑜在二月十四日的會面中所簽署的「國親合作備忘錄」所規定的,並已分別經兩黨最高權力機關通過。現在只是連戰、宋楚瑜兩人臨時起議,而決定推翻這一決策,儘管也得到兩黨最高權力機關確認,但已予人「隨意性」的感覺。這在講究「履約能力」的台灣地區,應是一大缺陷。

其二,將會使人懷疑為「密室政治」、「黑箱操作」。台灣地區政治社會固然是講究「履約能力」,但同時又崇尚民主政治,反對寡頭獨裁。而「國親政黨聯盟」的決策機構,取消了原來尚能體現民主政治的「決策委員會」,改由只是連戰、宋楚瑜二人「說了算」的二人協商決策,也就難免會被人質疑為「家長作風」、「二言堂」。而這種封建色彩較濃的決策作風,正是過去「黨外」運動及後來成立的民進黨長期以來反對的標的之一。因此,在明年初的「總統」選舉中,就有可能會授人以柄,被民進黨團隊拿來作為宣揚其「大改革」政綱的對立面。而連戰、宋楚瑜均在蔣經國舊國民黨時代得到重用,這就更將會使「二人決策」成為民進黨攻擊「連宋配」是「舊勢力複辟」的「証據」。

導致連戰、宋楚瑜二人決定取消「決策委員會」的原因,並不複雜。主要是國民黨內許多人都把這個「決策委員會」視為未來「連宋配」贏取「總統」選舉後的「執政團隊」及「影子內閣」,故紛紛要設法鑽進去,導致發生「卡位戰」而引致。而引發這場「卡位戰」的,是上月三十日國民黨「十六全」二次會議決定增補江丙坤、馬英九為副主席。

實際上,本來在二月十四日「連宋會」達成的共識中,「決策委員會」的架構僅為六人,國、親兩黨的黨主席和秘書長是當然成員,兩黨再各自決定提名一位有分量及有實力人士。宋楚瑜為了表達自己的豁然大度,建議國民黨安排馬英九進「決策委員會」,連戰也有此意﹔而親民黨這邊是宋楚瑜一人「說了算」,他有意安排為該黨事業付出太多,受了不少個人委屈的副主席張昭雄出任,連戰也欣然同意。這一組合也確是最佳的「黃金組合」,既能適應國民黨扶持中生代,實現新老交替,並為馬英九未來政治前景預作補墊的需要,又可封住親民黨內個人企圖心較為強烈的黨籍「立委」的口。

如果馬英九僅是作為國民黨中常委及台北市長,這樣的安排可能不會在國民黨內引起其他元老的非分之想。但在馬英九升任黨副主席之後,就在其他副主席的心中引發了「不平衡」心理:既然排名最末的副主席都可進「決策委員會」,為何其他几位副主席就要「靠邊站」?於是,在「全代會」當日,筆者就聽到了如下的一個傳說:吳伯雄向連戰提出了其他五位副主席都要進「決策委員會」的提議,此消息傳開後,章孝嚴、吳敦義等黨內中生代也提出了同一要求。如果全部滿足,國民黨一方要進入「決策委員會」的人數,就達到十人之多。即使是排除章孝嚴、吳敦義,也是多達八人。

據說在四月二日的「連宋會」中,連戰向宋楚瑜提出了國民黨參加「決策委員會」的成員增加至八人的建議。而宋楚瑜則堅持,如要增加人數,就應是對等,亦即親民黨亦同時亦增至八人。然而,這對親民黨來說,卻是一個大難題:首先是親民黨只有一位副主席,其次是如在黨籍「立委」中物色人選,又「僧多粥少」擺不平,引發黨內紛亂。於是,宋楚瑜就以如人數太多不易提升效率為由,提出不如乾脆取消「決策委員會」,只由連、宋二人協商決定重大事項。正深受黨內「卡位戰」困擾的連戰,也覺得這個主意倒是不錯,當即就答應了下來。但是,這一更改畢竟不是由連、宋二人就可決定下來,還須報經兩黨的最高領導機關同意。故此,在四月二日「連宋會」後,兩人都沒有向外宣佈這一重大決定,留待昨日國民黨舉行中常會例會,及親民黨亦選定昨日同步召開擴大政策會報,分別完成了黨內民主決策程序之後,才分別召開記者會公開宣佈。

這一變動,使馬英九成為最大的「犧牲品」。幸好,馬英九並非是汲汲鑽營的人,而且也將可使他在明年初「總統」選舉中少受「橫炮」攻擊,得以保存羽毛迎接未來的更大挑戰,故倒是看得開。而最「冇癮」的,則是因擔心會被「邊緣化」而帶頭「卡位」的吳伯雄。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以「沒聽說過卡位戰」來應付媒體的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