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三十七周年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三十七周年

今日,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革命先行者孫山先生誕生一百三十七周年的紀念日。孫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國的民族英雄,也是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了重大影響的歷史巨人。他以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在中國歷史上樹立了一個里程碑。他在晚年毅然決定聯俄聯共,重新解釋三民主義,便之獲得了新的歷史特點,促使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從而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發揮了無與倫比的個人作用。孫中山先生為振興中華鞠躬盡粹的一生,反映了一代中國人在最黑暗時代的奮鬥歷程。他領導的革命雖然沒有及身而成,但他光輝的名字鼓舞了不止一代的志士仁人。所有愛國的中國人都是孫中山先生事業的繼承者。無論是在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還是在爭取獨立、富強、民主方面取得勝利或進展的時候,中國人民都不會忘記孫中山先生這位偉大的先行者,並以孫中山先生的精神自強不息,為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而奮鬥。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七十多年後的今日,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在中國現實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影響力。

孫中山先生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在他給後人留下的十分珍貴的思想遺產中,有一項是關於有關祖國統一的理論。他曾發表了「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能使我們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了」,及「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的名言,毅然北上,並沿途宣傳統一和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他在北上途經上海的記者招待會上,聲明其北上的目的是「去同全國人民謀求和平統一」。他還表示,「我們這次來解決中國問題,在國民會議席上,第一點就要打破軍閥,第二點就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打破了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以和平統一,才可以長治久安」。他在日本神戶回答新聞記者的問題時亦指出,「中國長期不統一的根源就是列強的干涉」。故此他指出,「要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就要軍閥絕種,便要打破串通軍閥來作惡的帝國主義」。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當今的世界潮流,就是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綜觀世界時局,和平與發展已蔚為潮流,和平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也是勢所必至的歷史潮流。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熱愛祖國、反對分裂、維護民族的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儘管歷史上中華民族曾有過多次外族入侵和內部紛爭,但不曾使我們的民族陷入長久的分裂之中。同樣,在歷史上,台灣曾與祖國有過兩次分離,先後淪為荷蘭、日本的殖民地,但台灣最終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之中。台灣同祖國的分離而又回歸的事實証明,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這構成了祖國統一大業必將實現的歷史和文化基礎。因此,實現中華民族的完全統一,不僅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和必然結果,也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更是振興中華的重要前提條件。

孫中山先生與我們澳門有著密切的關係。孫中山先生是從澳門走向世界的,也是在澳門首次結識革命先賢,並在澳門首次發表革命言論,及從澳門開始革命活動。而澳門亦是孫中山先生不斷革命的基地,也是孫中山先生家人落腳的住處。至今,在文弟士街仍然矗立著一座「國父紀念館」。現在,已經凝鑄為青銅像的孫中山先生,仍然站立在他曾經工作過的鏡湖醫院的門前沉思,目光中似乎蘊涵著欣慰和期望……。是的,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欣喜地看到,被外國人佔領及管治了長時間的澳門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並正按照鄧小平設計的藍圖,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廣大「澳人」已經當家作主站起來。而祖國的統一,正是孫中山先生一生為之奮鬥的宏願。化為銅像的孫中山先生亦在殷切地期望著,希望國共兩黨實現第三次合作,更希望兩岸四地人民攜手,促成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最終實現他為之夢寐以求的祖國統一大業。我們熱切地希望,作為孫中山先生走向世界「第一站」的澳門,亦能夠發揮其獨特的作用,為兩岸關係發展和國家統一大業早日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以告慰孫中山先生在天之靈。

我們《新華澳報》同仁,亦與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一樣,十分敬仰孫中山先生。為此,我們從孫中山先生的墨寶中,彙集了「新華澳報」四個字組成了本報的報頭題字,而不是邀請政治名人書贈報名。我們之所以這樣做,除了是表達我們「不黨、不賣」及「無私、無畏」的辦報方針之外,還因為我們對孫中山先生晚年為之奮鬥的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抱有殷切的期望。作為以孫中山先生墨寶作報頭的《新華澳報》,愿作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為維護祖國的獨立和爭取祖國的統一、民主和富強而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