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李登輝不要低估大陸人民敢戰決心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刊登了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彭光謙少將、第二研究室主任羅援大校接受該刊記者專訪的內容。兩位解放軍戰略研究專家指出,大陸將台灣當局推動「公投制憲」定位為危險的邊緣。如果涉及「統獨」議題,那就是向「台獨」邁出了實質一步,由過去的「漸進式台獨」、「隱性台獨」走向「法理台獨」、「實質台獨」。這是相當危險的,已經觸及大陸的底線。只要台灣借「公投」搞「變相台獨」或「實質台獨」,大陸就決不容忍。「台獨」即意味戰爭,這個底線早就表明了,「一旦觸及底線,我們說話是算數的,十三億人民說話是算數的」。

彭光謙少將指出,如果為反對「台獨」而戰,即使可能付出代價,也義無反顧。代價無非幾條:一、二零零八年的奧運會、二零一零年的世博會可能受到影響。二、國外投資可能減少,但這是暫時的。三、與某些國家的關係可能倒退。四、東南沿海地區可能受到戰火的影響,可能有人員和財產的損失。五、國家經濟發展可能受到影響。可能停頓幾年,也可能倒退幾年。六、解放軍可能要作出必要的犧牲。但是,以暫時局部犧牲換來國家統一是值得的。

彭光謙、羅援兩位軍事戰略研究專家的談話內容,可說是形象性而又具體地闡釋了溫家寶總理日前所說的「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維護祖國領土主權的統一完整」,尤其是對「代價」作出了科學及深入的評估。由此顯示,北京對陳水扁當局要藉「公投」來搞「台獨」,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一方面是仍以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即使是對目前的危險狀態,還是希望能透過各種方式〔包括透過美國施壓等〕,阻遏台灣當局踩踏」紅線」,以避免啟動戰端。但另一方面,又對陳水扁種種掩耳盜鈴的狡辯保持高度警惕,不會輕信上當。倘若台灣踏過「台獨底線」,就必然以武力反「獨」護土,即使是要付出重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事實証明,陳水扁、李登輝等人的一系列「中共不會真打啦」言論,是低估了中國人民為了捍衛國家的領土和主權的統一和完整的敢戰決心。實際上,李登輝把「台獨建國」的「時間表」訂定為二零零八年,就是聲稱北京將在二零零八年舉辦奧運會,為了保証奧運會順利進行,北京不會輕啟戰端。另外,大陸經濟發展到二零零八年已使國家實力達到一定程度,加上三峽大壩已全部建成發電,民族主義氣勢高揚。如過了此後才搞「獨立建國」就將錯過時機。而陳水扁之所以提出「二零零六年制憲,二零零八年施行」的「制憲時間表」,其中一個原因也是認為北京為了辦好二零零八年奧運,在此之前不會為了懲「獨」而對台用武。

陳水扁、李登輝的這種「奧運制約說」,十分幼稚,也頗為淺薄。這就正如彭光謙少將所說的那樣,如果說大陸為了主辦奧運會就不要國家主權,以犧牲國家主權為代價,那是小學生的思維邏輯,不是正常人的思維邏輯,更不是中國人的思維邏輯。奧運會是「錦上添花」,錦都破了,讓人踐踏,還添什麼花?

彭光謙所言,甚有道理。中國能順利舉辦奧運,那敢情好﹔但如果是為了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統一和完整,而導致二零零八年奧運未能如期舉辦,或是受到一些國家的「抵制」,不派出運動員參賽,那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其實,中國人最在乎的是二零零零年奧運,那是「世紀換千」的奧運,意義更為重大。何況,以中國人口佔全球人口四分之一及體育強國的地位,如果中國未能舉辦過一次奧運,只不過是國際體壇的損失,也凸顯奧運歷史的「不完整」,而不是中國的損失。即使是二零零八年奧運受到影響,以後國際體壇仍將會向中國「補償」舉辦奧運的機會。這就像原定於今年七月初在中國蘇州舉辦的「世界遺產大會」,因受「SARS」疫情影響易地法國巴黎舉行,但與會者為了「補償」中國,決定明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仍在蘇州舉行一樣。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向世界各國發出的「照會」,已明確指出中國倘為「懲獨」而採取軍事行動,是因陳水扁狂踩「紅線」而被迫為之,而不是主動「解放台灣」。而各國政府對此已表示理解和支持,近日英、俄、德等國亦紛紛表態恪守或支持「一中」原則。因此,即使真的爆發戰爭,給奧運帶來的影響,也不至於像陳水扁、李登輝所想象的那麼大。更重要的是,舉辦奧運會與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根本不是同一個層面的問題,收複台灣將無限激發中國人的自豪感,可完全抵銷奧運會受影響的負面因素。

「懲獨」戰爭對大陸經濟發展,當然是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據中國社科院專家評估,台海開戰或許將會導致西方國家實施「封鎖」,加工貿易、外商投資、對美日歐出口、關鍵物品進口、能源供應受到影響,甚至在兩年內國民經濟將每年下降百分之三十,但也不像某些人所宣傳的「經濟倒退二十年」,至多是退到二零零零年的水平。這樣的損失,如果有準備,是不難承受的。在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封鎖」,中國還不是已經挺過來了?相反,「封鎖」更加刺激中國人民加快發展經濟的信心和決心。

陳水扁、李登輝低估中國人民敢戰的信心,關鍵是在於他們「獨」令智昏。當然,也與他們不了解大陸人民的心態,有密切關係。由於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曾遭受帝國列強侵略瓜分土地,使到中國人民對「喪權辱國」的國況,極為憤恨,並對此作出過不屈不撓的鬥爭,流血犧牲,至今仍記憶猶新。正是這股民族主義精神,即使是在當代,每逢有外敵入侵,在中蘇珍寶島戰鬥、中越邊界衛國戰爭中,前線廣大平民百姓都放下自己手頭的活計,無償支援。就在陳水扁叫囂「公投制憲」之後,大陸地區人民反應強烈,同仇敵愾,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眾志成城、砸碎「台獨」黃粱夢的強烈意願。連下崗工人也誓言,即使沒有飯吃,也要捐錢支持前線。這就是十三億人民的主流民意。陳水扁、李登輝之輩以為可挾「二千三百萬人民民意」搞「台獨」,這只能是螳臂擋車。何況,大部分台灣民眾也不會愿意當陳水扁搞「台獨」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