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注定失敗兩岸必然統一具有可靠政治基礎

台海事務,歷來是國務院總理向全國人大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闡述的重要內容之一,今年也不例外。但可能今年的情況較為特殊,除了是適逢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隨後就要進行之外,還加上了一個「公投綁大選」,而公投的內容是走向「法理台獨」的「入聯公投」和製造「兩個中國」的「返聯公投」,情勢頗為嚴峻。因此,溫家寶總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台海事務的內容,也就長達三百六十多字,比去年的二百六十多字多了將近四成。他在重申中央既定的對台政策的同時,特別強調,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對「入聯公投」的針對性,十分明顯和強烈。

盡管如此,溫家寶的語調是柔中帶硬的,並沒有使用帶有情緒性的詞彙。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溫家寶所說的「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既是重申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核心價值,但也含有「兩岸一中」的新意,與以往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主軸」的概念,有了微妙的調整。而這「兩岸一中」的定位,最早出於已故的海協會長汪道涵,據說十年前他提出「新的中國」亦即「兩岸一中」的「八十六字訣」時,還遭到長期以來堅持「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省」的「三段論」的官員的質疑。但汪老的這一新提法,卻受到海峽彼岸亦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卻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三段論」的泛藍官民的歡迎。宋楚瑜還將此理論具體概括為「一中屋頂」及「兩岸一中,並認為此新論較為符合「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概念的內涵。

如今,溫家寶以「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論述,間接地肯定了這種「兩岸一中」的概念,可為「一個中國」定義及解決台灣問題的前提,在兩岸間找到最大的公約數;也可為未來無論是馬英九還是謝長廷當選台灣地區的領導人,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兩岸黨際交往交流以至政治對話,預留了空間。還是因為,馬英九及其背後的中國國民黨,固然是承認「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而謝長廷也曾說過「憲法一中」及「高雄與廈門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的符合「兩岸一中」的說話。如果這是他的基本價值觀,目前他在競選過程中的某些過火言論,也就可被視為「選舉語言」,套句陳水扁的話來說,就是「過了三月份就甚麼事情也不會發生」,他或許仍將會回到「憲法一中」的立場。

當然,溫家寶所說的「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也以「事先主張」的方式,宣告了中央政府決不會承認「入聯」和「返聯」公投的結果的立場。與此同時,也是採用了「大民意」制衡「小民意」的手法。實際上,台灣當局在推動「入聯公投」時,為了給公投賦予正當性和必要性,就大肆鼓吹公投的「最高民主形式」,以展現「全民意志」。然而,由於「入聯公投」涉及到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能單是由台灣地區的二千三百萬人民作出抉擇,而應是由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作出決定,這才是最高形式的全民意志展現。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再過幾日,就是《反分裂國家法》頒佈三周年紀念日,但與胡錦濤主席前日發表的最新對台談話那樣,溫家寶昨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並沒有提及到《反分裂國家法》。這並非是刻意迴避,而是現實的必然。其一、反對分裂國家,既然已經成為國家法律和全民意志,就已對「台獨」份子具有強大的震攝力。因此,對《反分裂國家法》的實施執行,就宜「少說多做」以至「只做不說」。整天將之掛在咀邊,反而令人有「濫用」之感,使其威力減弱。其二、正因為《反分裂國家法》已成為國家法律和全民意志,國家和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作為也就有了法律保障,因而也就無須像過去那樣,經常叫喊「不排除對台動武」的口號。這樣,就更為有利於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推動兩岸民間交流至政治對話。當然,也是具有「胸中自有百萬雄師」信心的體現。其三、在現實政治操作技巧方面,民進黨當局正圖重溫「最佳助選員」舊夢,企圖利用北京方面任何較為強硬的言論,來挑動民粹,作為吸取選票的工具。而且,在謝長廷氣勢低迷之下,意圖以標的是針對《反分裂國家法》的「三•一六百萬人擊掌」活動,來提振泛綠士氣,逆轉選情。胡錦濤和溫家寶避提《反分裂國家法》,就使到民進黨當局失去著力點,無法製造事端。

由此看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及以溫家寶為首的中央政府,在對台事務方面顯得更為成熟,更有自信。因此,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強調的「台獨注定要失敗」、「兩岸統一是歷史必然」,也就具有可靠的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