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長新概念同樣也適用於澳門特區 包容性增長新概念同樣也適用於澳門特區

「包容性增長」,這是胡錦濤繼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後,又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據說,這個新概念將會寫進國家「十二五」規劃之中。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新概念也已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因此,「包容性發展」的概念,比只是適用於中國內地的「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以至是只適用於中國共產黨黨內的「加強先進性教育」及「三個代表」,立足更高,眼界更寬闊。

實際上,「包容性增長」,是胡錦濤於九月十六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發表題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時提出的。他指出,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們應該朝著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目標,堅持發展經濟,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增加社會財富,不斷為全體人民逐步過上富裕生活創造物質基礎。我們應該堅持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人人平等獲得發展機會,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斷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方面的障礙。我們應該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注重解決教育、勞動就業、醫療衛生、養老、住房等民生問題,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為此,他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優先開發人力資源;二是實施充分就業的發展戰略;三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能力;四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

按照「百度百科」的詮釋,「包容性增長」的內涵是,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其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它涉及平等與公平的問題,包括可衡量的標準和更多的無形因素。前者包括作為指標的基尼系數(衡量收入分配)、識字率、公共產品的一般供應和分配,包括教育、衛生、電力、水利、交通基礎設施、住房、人身安全等;「包容性增長」也包括無形的因素、觀念和「感情」。其關鍵字是希望和參與,使社會上盡可能廣泛的人群有共同的願望。當一些社會成員覺得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指望得到那些富人所想得到的,排斥和不包容就產生了。如果人們相信明天會更好,尤其是當他們能切實地期望子女加入到「贏家」的行列之中,那麼他們會準備好挺過今天的困難。「包容性增長」所尋求的應是社會和經濟協

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包容性增長」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加強中小企業和個人能力建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重視社會穩定等。

「包容性增長」這個新概念,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通過的「聯合聲明」就指出,「包容性增長」應該堅持以人為本,讓人民廣泛參與經濟活動、為經濟增長作出貢獻並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經濟快速增長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必要保證。要實現可持續的快速增長,必須依靠各行業和全體勞動者的廣泛參與,為個人和企業創造平等的經濟機遇。實現「包容性增長」需要廣泛的政策支援,既要通過可持續的快速經濟增長創造有效、體面的就業機會,也要通過加大對教育、培訓和社會安全網的投入增強社會韌性。我們相信「包容性增長」將為自由、開放的貿易和投資贏得更加廣泛的理解和支持

既然「包容性增長」這個新概念受到不少國家的認同,那麼,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的澳門特區,當然也同樣適用。實際上,在澳門特區而言,如果說「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偏重於經濟結構,亦即是注重於「產出」領域的話,那麼,「包容性增長」就是偏重於人在發展過程中的關係,亦即是注重於「分配」,這對解決分配不公、貧富縣殊等問題,是一個嶄新的理論。如果套用於澳門特區,那就是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施相應的財政、金融、產業等方面政策,建設覆蓋全澳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健全面向所有困難民眾的就業援助長效制度,完善就業與社會保障的聯動機制,促進體面勞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與此同時,要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優先調

整人力資源結構,優先投資人力資源開發,大力激發各類人力資源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智慧。把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最大限度創造勞動者就業和發展機會,努力實現充分就業。要形成有利於勞動者學習成才的引導機制、培訓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引導廣大勞動者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新本領,成為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

實踐「包容性增長」,首先是和諧增長、科學增長;其次是對低收入人群有利。財富分配應該是公平的,不要造成貧富差距,大家都在增長中獲得利益。其三是這種增長應該有利於社會發展、公共服務和精神文明建設。具體來說,就是經濟增長應讓低收入人群受益,最好是讓其多受點益。比如怎樣增加勞動者的收入占整個GDP的比重,怎樣增加工資收入。以此來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讓中等收入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得更快一點。

實際上,分配公平問題,是所有從政者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問題,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一個永恆主題,更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價值傾向。收入分配始終是一個關係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廣大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關系到保持澳門特區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實踐的問題。說到底,「包容性增長」就是要讓民眾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為政之道,以民為本;治澳之道,必先富民。民生既是民眾利益最直接、最根本的載體,又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就應該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特區政府施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讓全體「澳人」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按照回歸一周年和何厚鏵就任一周年時,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來澳主持慶祝儀式的慣例,在崔世安就職一周年時,國家領導人也有可能會來澳門,屆時除了強調「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之外,也有可能會強調「包容發展觀」。因此,特區政府一班人有必要認真學習並貫徹實施「包容性增長」,俾能屆時向國家領導人「交功課」。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