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各地經驗建立澳門特色醫療保障制度 借鑒各地經驗建立澳門特色醫療保障制度

特首崔世安前日在探訪三家社會服務機構時,除強調了將會照顧弱勢群體之外,還曾提到,政府明年將積極推動醫療範疇的工作,並將會加大力度,全力以赴做好關顧弱勢社群的工作,充分關心弱勢社群的生活,這是社會對政府的期望,也是政府應有的責任和承擔。透過衛生中心加強對長者的專科服務,並計劃在醫院常設長者專科。

這種醫療工作方向性的改進,有可能會為未來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預作鋪墊。實際上,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這是艱鉅的任務,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更是曾使當時作為社會文化司司長的崔世安希望能有所作為卻而鎩羽而歸的一道坎。當時特區政府有意進行醫療制度改革,但其嘗試卻是失敗的,否則早就按照當時顧問公司的建議實施了。

不過,現在的情況已大所不同。其中最大的變化,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群眾對生活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多,許多新的健康問題不時出現,而且也逐步步入老年社會,群眾對看病難的反應比較強烈,要求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當時澳門經濟低迷,政府財政並不寬裕,被沉重的醫療開支拖累;而現在政府財庫充裕,除了可執行寓意「還富於民」的「現金分享」計劃之外,還有發放「醫療券」,因而是有條件進行改革了。但畢竟關係到數十萬居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其中的弱勢群體的健康問題,倘行錯一步,即貽害無窮,又必須審慎行事。因此,在第三屆特區政府的運作基本走上軌道,各主要官員磨合成熟後,是應當處理此問題,以免留下「半吊子改革」的口實。

應當說,特區政府是高度重視居民的健康問題的,在醫療保健方面投入的資源也是巨大的,在政府財政開支預算中佔有重要比例。而且,除公務人員外,也已向六十五歲以下老人、十一歲以下小童及學生以及業餘運動員、教師等,提供免醫療。近年,又向傳媒工作者提供醫療保險。在醫療條例方面,比鄰近許多地區要優勝得多。這也是澳門居民平均壽命能達到八十歲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否就意味沒有任何問題了呢?答案應是否定的。其中免費醫療場所的「三長兩短」--掛號、候診、拿藥時間長;醫生問診、檢查時間短,仍是存在問題。去年七月,北京市衛生局組織了一次特殊的體驗活動,請十九家著名大醫院的院長分別到其他醫院「當一天患者」,親身感受普通群眾是怎麼排隊看病的。其中一位院長從排隊到離開醫院共用了近七個小時,但真正看病只不過二十分鐘,排隊等候就佔整個就診時間的百分之九十五點一。院長「看病」的經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看病難的現實情況。這種經驗當然不易照搬來澳門,但澳門同樣也存在類似問題,則是可以肯定的。

當年某顧問公司提出的醫療改革方向是「用者自付」,這個方向是正確的,只不過是所設計的分擔比例,與澳門弱勢群體的負擔能力相距較遠而已。不妨看看其他國家和地區成功的經驗,還是可以值得借鑑參考的。

美國是實施商業醫療保險模式的典型代表。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個人商業醫療保險為主的多元化醫療保險體系。美國的醫療保險可分為兩大部份,即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其中社會醫療保險由政府舉辦,包括醫療保險制度、醫療救助制度和少數民族免費醫療制度。社會醫療保險是專門為弱勢群體設計的。其中的醫療照顧制度,由政府社會保障署直接管理,對象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所需資金主要來自僱主和僱員繳納的社會保險稅中的百分之一點四五。醫療援助制度則由各州政府依據自己的經濟發展條件確定貧困線,對低收入人群、失業人群和殘疾人群等提供程度不等的、部分免費的醫療保障服務,而基金來源於所得稅,由預算確定支出數額。

新加坡的醫療保險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在全國範圍推行的、強制性的、以幫助個人儲蓄和支付醫療保險費用的保健儲蓄計劃;非強制性的,對大病進行保險的雙全保險計劃;政府撥款建立保健信託基金,以幫助貧困國民支付醫療費用的保險基金計劃。政府補貼、保險儲蓄、醫保雙全、保險基金共同構築了新加坡的醫療保險網,保證每一位國民都能獲得基本醫療服務。新加坡實行統一的醫療保險制度,各個階層之間在待遇上基本沒有區別。

香港特區實行以「公民健康服務」為主的、多層次、全方位的醫療保障模式。第一個層次是香港政府提供的面向全體市民的醫療保障,他們到公立醫院就診,除門診、病房自付少量費用外,其他費用由政府負擔。第二個層次是中、高級收入階層的醫療服務,他們通常到私立醫院看病,其醫療設施、環境、條件和服務都比公立醫院好,但要自己負擔費用。第三個層次是對貧困者的醫療保險,他們就醫的費用全免,但必須到社會福利機構所辦的醫院就診。

台灣地區實行的「醫健健保」制度被認為是全球典範,從醫療需求、醫療供給等項目,都獲稱贊,在國際排名第二,僅次于瑞典。台灣健保制度于一九九五年三月一日正式實施,是連戰擔任「閣揆」時最亮麗的政績,它以被保險人口投保率高、投保費率低、給付範圍廣及就醫方便而聞名于國際。台灣健保統合工勞農保醫療給付,建立單一體制的全民健康保險,採行單一支付管道,實施總額支付制度。全民健保具有社會保險的精神,即所謂風險分攤,在自助互助的基本理念下,年輕人賺錢分擔老幼的醫療風險,達到年齡族群和世代互助,而且形成龐大健康資料庫,便利衛生研究工作;而行政費用維持在百分之二以下,因而極受國際推崇。近年來,到台灣取經的國家不下五十個。

實際上,台灣健保堪稱價廉物美,民眾根據薪資多寡,每月只要付少少的錢,即可享受到各樣的醫療服務,不論貧富貴賤,去大醫院或小診所,所受到的醫療服務全都一樣,一視同仁,有錢人縱使想多付錢獲取額外服務,也不被允許;而且就醫便利,醫院、診所到處都是,自己可以選擇要在哪里就診,無須醫師指定。

健保不是被保險者付費而已,企業和政府也都要分攤,台灣公司行號有替員工加勞保就一定要替員工加健保,因為兩者的加保金額都是以勞保加保金額為依據,且健保是跟著勞保走。現行法令規定雇主每月為員工負擔之健保費為六成,員工與眷屬自付三成,政府負擔一成。台灣健保投保金額採取分級制,根據薪資等級分為十組由於全民健保是強制性保險,無論何人都必須參加健保,包括留學生、移民者,甚至外勞等都納入。

縱觀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險制度,其共同的做法一是對弱勢群體的醫療實行特殊的保障政策,二是資金來源以政府財政資源為主。澳門應當走哪一條路?當然必須依據澳門的實際情況而取長補短。相信,處理好此問題,對建構和諧社會有較大好處。而出身於公共衛生博士的崔世安如能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將之做好,就是一位受到各界尤其是弱勢群體擁護的好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