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過招看兩岸對進行政治對話的底線

雖然台灣方面在兩岸談判中仍然堅持「先急後緩、先經後政、先易後難」方針,「行政院長」吳敦義前日還在赴「立法院」備詢時強調,兩岸目前要談軍事互信,或是談政治議題時機都還未成熟,還要累積更多的互信,但在兩岸之間,卻已以另類形式,進行「政治對話」了。那就是,當昨日上午國台辦發言人楊毅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台灣中天電視台記者關於馬英九在「雙十講話」中期待大陸「能夠盡快撤除導彈」的問題,指出「兩岸通過適當方式適時就軍事問題包括兩岸軍事部署的有關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以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之後,「陸委會」隨即於昨日下午發出「新聞稿」,再度呼籲大陸應主動撤除對台軍事部署,並指這是台灣人民普遍嚴正的要求。「陸委會」的「新聞稿」還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兩岸關係大幅改善,是政府在「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推動「不統,不獨,不武」為理念的大陸政策所獲致的成果。 盡管這只是「空中過招」,不是正式的政治對話,但也可說是又一次「利用媒體進行談判」方式的運用。

這次「空中過招」,其實也可以說是一次雙方的「火力偵察」,試探對方在進行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談判的基本立場,而且也確實是已經摸清了彼此的政策底線。在大陸方面,那就是「撤彈」可以,但必須進行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談判,並應被列入談判的內容,並成為兩岸和平協議的一部份內容。而在台灣方面,卻是將「撤彈」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安全機制分割開來,而且「撤弹」應是無條件、無前提的,必須由大陸方面主動單方進行。這與前一段時間台灣方面所提的必須先行「撤彈」,才能進行兩岸建立軍事互信安全機制談判的方式,又「前進」了一步。

說其是「前進」,是因為「得寸進尺」,過去還承認「撤彈」是進行兩岸軍事互信安全機制談判的前提,只要「撤彈」,就可考慮進行談判。而現在則是將兩者分割開來,即使是大陸已經自行「撤彈」,也不保證就可進行建立兩岸軍事互信安全機制談判。因此,這種「進步」,以「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共識來衡量,實質上是退步了。

當然,這只是「陸委會」的表態,有可能是「應對之作」,未必就是「總統府」的意思,因為有時候「陸委會」也不會與「總統府」同步思維。實際上,「陸委會」是技術官僚操作機構,而「總統府」有時的決策則會有政治運作的成份,亦即會跳脫官僚技術操作的層次。這當然不能怪「陸委會」,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官僚機構,而且在恢復兩岸談判,而且談判已向縱深發展之後,許多本來必須由「陸委會」進行統籌把關的事項,尤其是一些專業性極強的議題,「經濟部」、「交通部」、「金管會」等相關部會都已直接去馬。在一定程度上,「陸委會」的權威似已不像「汪辜會談」後的「海陸大戰」時那麼強勢和靈光了。

不過,「陸委會」昨天「新聞稿」的內容,仍是反映了技術官僚系統的首腦--吳敦義的想法:兩岸商談政治議題時機尚未成熟 。但既然馬英九已經正式提出了「撤彈」的訴求,大陸方面也就「順水推舟」,籍著「撤彈」的話題,「引君入甕」式地要誘導台灣方面趕快與對岸坐下來進行記錄建立兩岸軍事互信安全機制談判。對此,「陸委會」不得不以發布「新聞稿」方式,表達「拒絕」的態度。在此情況下,今後台灣方面即使是一千次、一萬次地叫喊「撤彈」,都是沒有實質意義的空話。因為既然台灣方面不願就「撤彈」問題進行接觸談判,又為什麼要單方自動後撤導彈?

實際上,就從昨日的「空中喊話」來看,兩岸現在距離進行軍事互信安全機制談判,確是相當遙遠。因為現在兩岸連基本的「軍事互信」都沒有,又如何進行談判?而建立兩岸軍事互信安全機制,其首要條件就是「互信」。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鄭劍曾經指出,「互信」應有三個內涵,一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二是堅決反對「台灣獨立」,三是堅定最終走向統一的兩岸關係發展大方向。而昨日「陸委會」所指的「不統、不獨、不武」,雖然符合第二個內涵,也以「九二共識」來模糊第一個內涵,但卻仍是否定了第三個內涵。就是差了這麼一點,就使「撤彈」難以操作。

「陸委會」所重申的「不統、不獨、不武」,是馬英九當前的政策。他自當選的那麼一天起,就不斷強調這個。就在幾天前的「雙十講話」中,再次強調了這一點。按照鄭劍的觀點,似是難以進行兩岸軍事互信安全機制談判了。然而,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是一項自我否定的行為。曾記否?馬英九於二零零五年七月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時,是提出「終極統一」的口號的。這本來是好事,但在客觀上卻起了「打草驚蛇」的作用。實際上,二零零六年一月十六日,陳水扁在接見美國民主黨政策菁英團的團員時表示,所謂「終極統一說」完全違背主權在民的民主精神,台灣的前途、未來與命運只有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才有權決定。隔了十多天,陳水扁與一月二十九日在台南縣與鄉親歡聚新年團圓聚餐前致詞時聲稱,台灣應該要走自己的路,並是否要廢除「國統會」、廢除「國統綱領」此一嚴肅的課題。二月九日,王金平在轉述與陳水扁會面時的談話表示,陳水扁對馬英九向國外媒體宣稱「兩岸統一是終極目標」的說法相當介意,認為如不有所宣示,就會形成為馬英九的言論「背書」,這將誤導視聽,也侵犯人民選舉未來的權利。外界一般的解讀普遍認為,陳水扁「廢統」的決策,主要的導火線就是針對馬英九的「終極統一論」而來,目的是在於拉回台灣內部日益向中國傾斜的天平,以維護台灣的現狀。盡管在大陸和美國的雙重夾擊下,陳水扁不得不退了一步,將「廢除」改為「終止運作」「國統會」,「終止適用」《國家統一綱領》,但仍是為了逐步走向「法理台獨」所採取鋪平道路的舉動。

因此,從「終極統一」到「不統、不獨、不武」,可說是馬英九自我否定的代表作。不過,也不排除馬英九深知自己的「終極統一說」引致陳水扁「廢統」、「終統」,而有所警惕戒備,因而才調適為「不統、不獨、不武」。因為「終極統一」和「廢統」、「終統」都是屬於「改變現狀」,而「不統、不獨、不武」則是屬於「維持現狀」。明乎此,就可了解為何那個由馬英九一親自參與制作的「國統會」和「國統綱領」,在馬英九當選並就任「總統」後,卻提也不提了。這也正是他所說的在他任期之內不會進行統一談判的根源所在。

由此而言,「陸委會」昨日的「新聞稿」,卻又是符合「總統府」的思維及思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