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規劃提出兩方案 籲提意見尋最優共識

【本報訊】政府昨日公佈新城區總規劃草案,提出兩方案,人口容量分別為10萬和13萬人,在空間、交通和土地利用佈局上各有特點。

運輸工務司長劉仕堯表示,政府並非要求居民只能在兩組方案中二選其一,而是拋磚引玉,希望社會多提意見,為澳門整體利益尋求最優共識。

第二階段諮詢周六啟動

政府昨日公布,新城區總規劃草案已編制成,將於本周六(22日)起啟動為期兩個月的第二階段公眾諮詢。規劃草案提出三個規劃原則、八大規劃構想。研究團隊提出兩個規劃構想,人口容量分別為10萬和13萬人,提供約3.3萬至4.3萬居住單位。

總規劃草案提出三個重要基本原則,包括特色發展、最優和綠色低碳。草案提出的八大規劃構想包括提升居民生活素質,促進經濟多元發展;把握區域合作機遇,共建澳珠十字門戶;公交優先綠色出行,打造雙環雙軸路網;優化生態環境景觀,完善綠網系統規劃;保護山海景觀視廊,強化岸線整體利用;新城舊區扶持互補,延續城市獨特風貌;土地集約複合利用,善用地下空間資源;完善城市防災體系,增強綜合應變能力。

研究團隊並分別提出“適中”(10萬人)、“稍高”(13萬人)兩個人口容量的構想。草案一的特點是社區功能佈局較混合,設置適中的多元產業用地比例,綠化空間主要分佈海濱位置。交通外環幹道在新城A區偏東側經過,大型基礎設施設於新城A、E區。並提出搬遷外港客運碼頭構想,結合新城A區南面濱海綠廊和城市門戶標誌性建築,突顯澳門休閒灣區的發展願景。

草案二採用較為功能性的地塊劃分及土地利用模式,較為集中不同類型小區功能組團,設置較高的多元產業用地比例,綠化空間主要分佈海濱位置及新城小區內,在新城C、D、E區建造休閒內湖景緻。交通外環幹道在新城A區居中通過,大型基礎設施設於新城E區。兩組草案都設有文化、旅遊會展、醫療、教育、社會服務、體育、政府機關、市政、基礎(中途倉和污水處理廠) 、交通和保安等公共設施。

劉仕堯表示,第二階段諮詢向居民提出兩組規劃草案,並不是要求大家只能在兩組方案中二選其一,而是拋磚引玉,透過兩組規劃引發大家思考、討論,共同探索,為澳門整體利益尋求最優的共識。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秘書長耿宏兵表示,新城區在空間上不是孤立區域,與半島、離島密切相連,新城區的發展將受到鄰近區域的世界遺產保護、航空淨高限制、通航條件的制約,新城區發展需要與舊區扶持互補、協調共贏。另外,澳門與珠海橫琴、灣仔一衣帶水,形成澳珠“十字門”區域,新城區建設對珠澳的未來整體格局起著關鍵作用。他說,澳門原由多個島嶼組成,經過不斷的填海造地,目前群島特色消退,濱海公共空間弱化。今次澳門新城區規劃基於離岸多島形武,給澳門重新塑造群島城市的山海城整體景觀提供了良機。

新填海各區規劃重點

A區綜合規劃民生設施

研究團隊提出兩個新城A區規劃草案,草案一規劃人口容量約6萬人,密度約4.3萬人/平方公里,提供約2萬個住宅單位。因應社會提出搬遷外港客運碼頭和直昇機場的意見,透過搬遷碼頭重新規劃外港一帶,串連現有的各類旅遊設施,配合新城A區南部的旅遊文化、濱海綠廊、商業等設施,建造外港休閒灣區。交通佈局則於該區東側設置外環通道,輕軌路線居中走向。主要基礎設施包括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變電站、中途倉。

草案二規劃人口容量約5.7萬人,密度約4.1萬人/平方公里,提供約1.9萬個住宅單位。該草案構思只遷移直昇機場。外環通道、輕軌路線均居中設置。

兩個草案均設有文化、旅遊、醫療、教青、社服、體育、市政、交通、政府機關、基礎建設等公共設施。在景觀保護上,均強調保留東望洋山燈塔、外港客運碼頭、澳門科學館等重要景觀地標的向海視廊。

B區結合公共建築及文化設施

研究團隊提出兩個新城B區規劃草案。草案一不規劃商住用地,均為公共建築、旅遊文化設施和濱海綠地,致力建構集旅遊文化與休閒設施於一體的國際級濱海綠廊。草案二規劃人口容量約為6,000人,提供約2,000個住宅單位,除配置若干的商住用地外,還規劃旅遊文化設施、公共設施、濱海綠廊等用地,形成開放式濱水綜合社區。

兩個草案均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發揮土地利用效益,外環通道採地下化設計,減少對濱海綠廊的影響,並配合東西向的的濱海綠廊,開闢行人專區及單車道,完善跨越孫逸仙大馬路的人行過路設施,提高新城B區與新口岸區的步行可達性。

CDE區建低碳居住示範區

研究團隊把新城C、D、E區整體功能區位定為“低碳居住示範區”、“濱海綠廊”及“交通樞紐”,提出了兩個規劃草案,其中草案一規劃人口容量為40,000人,密度約2.4萬人每平方公里,提供約13,000個住宅單位。當中,新城C區以居住用地為主、新城D區以商住用地為主,輕軌仔北環線將由第四通道向西經過新城D區及E1區,共設三站,其沿線均開發複合功能的地下空間,建設便捷多元的交通設施。

草案二規劃人口容量約67,000人,密度約4.1萬人每平方公里,提供約22,000個住宅單位。以綠道聯繫南北岸線。當中C、D區均以居住用地、商住用地及綠地公園為主,並會融合未來珠海十字門的規劃發展,形成景觀呼應。區內的慢行系統以內湖區為核心,三區均設有步行徑與仔城區聯繫,輕軌仔北環線由第四通道向西貫穿新城C、D及E1區,共五站。此外,新城E1區北端地下空間將用作巿政基礎設施。

兩個草案均設有教青、社服、體育、醫療、市政、政府機關、基礎建設等公共設施,新城E區則為交通樞紐,用地以商住用地、商業和辦公用地、巿政設施用地、綠地公園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