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展業到了須有新突破的臨界點

陳觀生

近期將是本澳會展的高峰期,剛剛結束了MIF,馬上就是首屆中國澳門國際汽車博覽會及國際遊艇博覽會等大型展覽。MIF是本澳每年最大型的展會之一,是觀察本澳會展業發展的指標。筆者親身參與其中之後,發現本澳會展業已處於未來向何處去的十字路口,會展業要成為本澳經濟多元化的支柱產業之一,仍需要在很多地方有所突破,現在的形勢正是會展業實現新突破的臨界點。

本澳會展成效有待提升

筆者觀察,本屆MIF在數個方面仍有待提升。首先在參展商效益上,以筆者所見,這個名為“國際投資貿易展覽會”的展會,在“投資”方面,主要是內地的省市參與,他們參展目的是“招商引資”,但更多是見到他們是與特區政府官員互相應酬,本澳商界雖有參與,但是否有意投資或者是否有能力投資,連他們自己都懷疑。在“貿易”方面,一如本澳多個展覽一樣,食品類產品占的比例很大,給人是又一個美食節的感覺,今屆稍有特色的是澳門創意館,但總體上的貿易成果,筆者認為是無法達到很多參展商期望的。其次是在國際化方面,這是本澳展覽吸引內地參展商的元素之一,但也是MIF多年努力而未達到的目標之一。在展覽館內,大家可以見到分成東南亞、拉美、歐洲幾個區,但大多是領事館在那裡介紹業務,或者是相關國家的本地社團所辦的國情簡介,甚至有些也是為了“招商引資”,形成了參展者大多都為“招商引資”,而“商”和“資”均不知何在的局面。還有在市場對接方面,本澳會展業發展的優勢條件是大量的外來遊客,但筆者在現場所見,參觀展覽的遊客寥寥無幾,旅遊業對會展業的帶動作用幾乎沒有體現;在本地的參展單位中,也有不少是政府部門。也許筆者對MIF的瞭解仍為足夠,只是在現場走馬觀花一回,但見到展館內很大一片地方,包括內地省市展區、外國展區、本地的政府部門展位,一早已經空蕩蕩,只留下一些資料擺在臺面,明顯就是在應付了開幕式之後就大多撤退了。

這種景象令筆者想起,國內一些地方政府搞了許多“政府搭台,企業唱戲”會議和展覽。有一些確有效果,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會議展覽帶有點攤派性質,很多部門只是為了應付上級而參展,有些會展並不符合市場需要等等。筆者希望,MIF這個本澳最大型的“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展會,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會 只是依靠中央支持,在吸引參展商、市場對接、吸引觀眾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會展業與旅遊業聯動要突破

本澳旅遊業近年高速發展,令人對與旅遊業關聯度甚大的會展業充滿信心,但現實情況是旅遊業與會展業的聯動效果沒有達到大家的期望。

學者認為,會展業和旅遊業之間有著一種內在的產業聯繫,這種內在的聯繫也就是會展業和旅遊業之間的一種與身俱在的和固有的局部組合。但是兩者聯動一般從初級的、被動的和局部的階段突破提升到高級、主動和全面的階段。

那麼本澳會展業與旅遊業的聯動程度如何?早前理工學院的研究顯示,本澳的會展和博彩業發展具相互促進作用。研究發現會議展覽和節慶等活動,有助提升博彩多元化內涵及吸引更多人流,並提高旅客的滿意度,博彩業的管理經驗亦有利會展業界發展。

理論上,會展業與旅遊業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交融的關係使二者有一種固有的內在的局部結合。主要體現在會展業給旅遊業帶來了大量的客源即來自異地的會展主辦者和參與者,而這些客源所帶來的旅遊需求又使旅遊業中的飯店業和旅遊公司得益豐厚。會展業的發展給旅遊業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使旅遊業開始認識到會展業對旅遊業的重要性,會展業發展產生的大量特殊需求給旅遊業創造了許多的商機,旅遊業從僅對來自異地的會展主辦者與參與者,即會展旅遊者提供服務而轉向對各種會展活動的全面接待服務即整個會展業。會展成為旅遊業新的興奮點,旅遊業紛紛推出為會展業服務的產品,即滿足了會展業發展過程的需求,推動了會展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旅遊業自身的發展;由於旅遊企業在這一階段還沒有承擔會展的策劃和組織功能,因此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旅遊業的被動受益。

據統計局資料,本澳今年上半年舉行的會議及展覽總數近535項,較去年同期減少161項。其中,第2季舉行的會議及展覽總數近260項,按年下降近3成。與會及入場總數則上升1成2,共24.7萬人次。

而旅遊業方面,今年上半年入境旅客已超過1300萬人次,但這些遊客來澳基本只是為了“一賭為快”, 博彩監察協調局的資料顯示,9月份全澳博彩收益212.4億元,較8月份的單月新高回落1成4,減少35.2億元;按年則上升近3成9。今年至9月的博彩收益累計1943.5億元,已超越去年全年的1883億元。

從上述情況看,本澳旅遊博彩業的高速發展,並沒有帶來多少人流給會展業,沒有達到為會展業提供服務產品的階段,而且距離還不小,反而是會展業一直依賴旅遊博彩業發展帶來機會。

學者指出,會展業和旅遊業的完全融合階段,是指兩者的結合突破了原來內在固有的那種局部聯繫,旅遊企業不僅突破了對異地會展活動舉辦者與參與者的接待服務,也突破了對整個會展業服務接待局限,開始承擔會展的策劃和組織工作,也就是說會展業的發展已經基本可以與旅遊業並駕齊驅。會展業與旅遊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相互推動。會展業需要食、住、行、遊、娛、購這旅遊六大要素的強烈支持。離不開旅遊六大要素和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會展業這一重要的客源細分市場;反過來,旅遊業的發展又促進了旅遊六大要素的成熟和繁榮,並進而推動了會展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會展業的發展和會展旅遊者的不斷增加亦大大地推動了旅遊業的飛速發展;同樣地旅遊業也離不開會展業,因為會展業已經成了旅遊業不可缺少的重要市場了。

參展商效益要有突破

早前,有會展業界人士認為,本澳會展業發展現時有一定困難,本澳人口少令會展人流不夠多,會展公司盈利能力亦遇上瓶頸,但發展勢頭仍然良好。統計局資料顯示,去年展覽活動主辦機構的總收入共2300多萬元,總支出近2000萬元。這個數字只是反映了本澳會展主辦機構的盈利情況,不算很好。而參展商的效益如何?筆者未有見到相關數據,早在MIF開幕前,當局就公佈將有47場論壇、研討會和推介會。報名參與的海內外嘉賓和客商超過3700人,比上屆增長逾1成,參展的350多個代表團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辦的貿促局主席張祖榮表示,大會收集到來自世界各地超過2200個新增商業配對項目,已安排預約會面洽談超過1千場。但現場瞭解所知,最多人聚集的攤位是各種食品展位,估計除了他們可能會賺點小錢之外,很多參展者是“陪太子讀書”而已。至於各種商業配對協議的執行情況及後續發展如何,也只有參與者心知肚明。

從世界上會展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如新加坡的經驗來看。他們認為,展會參觀者的數量並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看參觀者的品質,是不是參展商希望見到的專業人士。因此主辦機構通常是對參觀者發放調查表,以瞭解參觀者的基本情況,最重要的是能讓參展商做成生意。並在每次展覽後3至6個月內都要進行一次調查,瞭解一下參展商通過展覽形成了多少商業機會。

業界普遍認為目前本澳的展會真正形成規模和品牌的展會還不多,能針對市場需求辦展覽的更少。所謂展會市場就是一邊是有參展需求的廠商,一邊是有參觀瞭解這方面展會的人群,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的就是會展公司。現在許多參展廠商已經習慣于跟著會展走,想要開拓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市場時,先通過會展公司舉辦展覽,以展覽會的形式開拓市場。如新加坡的勵展集團每年舉辦的大型國際展覽超過440個,每年主辦的會展為來自全球的十五六萬多家參展廠商及超過900萬家買家創造商機。從這個要求來說,本澳在形成及吸引一大批長期客戶,還需要做很多突破性的工作,因為參展商只有在展會上取得效益,才會繼續有興趣參與,這也是本澳會展業長遠發展需要思考的課題之一。

國際化需要更多突破

當局在總結今屆MIF時,以“參展的350多個代表團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來說明其品牌影響及國際性。確實,從數字來看有點國際化的味道。但現場感受卻是“假洋鬼子”現象明顯,無論是參展商或者參觀者,和國際化扯不上多大的關系。現場最認真的展位,是日本區。其他不少掛著領事館的名字的展位,只是擺上幾份資料,最多擺上幾瓶紅酒,筆者看不懂他們參展的目的是什麼,也許只是和平常一樣,出席一個“俾面派對”而已。本澳會展業的國際化是吸引內地參展的因素之一,如果大部分參展商及參觀者都是內地或者本澳人,那這種“國際化”只是徒有虛名。

行政長官崔世安說過,國家將澳門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現時澳門面對最大的問題客源多元化,現時九成客源是來自內地、香港及台灣,特區政府要做大量工作去拓展客源。要發展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過程是非常艱苦及辛苦工作,需要政府努力。

筆者認為,本澳會展業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大部分客源是來自內地、香港及台灣。所以未來發展會展業,特區政府要在開拓國際客源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是特區政府要主動走出去。在促進會展經濟發展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進活躍經濟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新加坡旅遊局展覽會議署主要任務是協助、配合會展公司開展工作,向國際上介紹新加坡搞國際會展的優越條件,促銷在新加坡舉辦的各種會展。每年都有計劃地向世界各地介紹新加坡旅遊會展方面的情況,如上半年去歐洲,下半年就去美國,並且在世界各地舉辦新加坡會展經濟方面的研討會,讓各國都瞭解新加坡在這方面的優勢。其次是要提供方便的出入境環境,以及增加機場的國際航線,方便國際旅客來澳。第三是要大力發展商務旅遊及會展服務,使本澳成為世界最佳商務、獎勵旅遊、會議和展覽的首選目的地之一,不僅要吸引大量由不同國家輪流主辦的活動在本澳坡舉行,還要創造並爭取更多的活動在本澳舉行。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國內外會展業者帶進更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