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麟與澳門鏡湖醫院

早期革命生涯

柯麟1900年出生于海豐縣城四委居葫蘆肚一個瀕臨破產的小手工業家庭。1920年柯麟在海豐中學畢業,接著考取廣東公醫大學(現中山醫科大學)。

柯麟1924年在廣東公醫大學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校團委書記,不久轉為中共黨員,在學校期間,積極開展地下黨組織活動。

大革命失敗後,根據黨組織安排,柯麟從廣州到上海,又從上海輾轉武漢,出席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國共青團代表大會。隨後應葉挺將軍的邀請,任新四軍第24師教導隊軍醫、軍部醫務處主任。

1926年柯麟與李碩勳在上海相識,李碩勳時任江蘇省軍委書記,不久被派往海南任職,由於判徒出賣,李碩勳剛到海南就被國民黨囚禁,不久被秘密殺害。柯麟在澳門鏡湖醫院期間,李碩勳的遺孀(李鵬的母親),曾到澳門避難。

1929年8月上海發生了一起轟動全國的政治事件,由於叛徒出賣,我黨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著名農民運動領袖彭湃,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楊殷等不幸被捕,一星期後在上海南華監獄被秘密殺害。10多天后的一個上午,出賣彭湃同志的叛徒白鑫,帶著兩個保鏢到達生醫院找柯麟,請給予看病。過了兩個星期,白鑫致電柯麟,叫柯醫生到法租界白宮飯店治病。在此過程中,柯麟瞭解到白鑫將於11月11日乘飛機往義大利“避難”,中央特科周恩來親自帶領陳賡等於當日在范公館將白鑫、範爭波等五人擊斃,為我黨除了一大害。

1931年柯麟在香港以“南華藥房”為掩護,進行醫療活動,幫助我黨在香港地區地下黨組織的活動,作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5年至1951年,柯麟在澳門生活工作了十七個年頭,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醫生,一躍成為澳門鏡湖醫院的院長,把這所很不起眼的醫院,辦成了澳門規模最大、管理最好、醫療水準最高的著名醫院。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大批來不及從香港撤離的著名進步文化人士,如范長江、粱漱溟、夏衍、茅盾、金山、蔡楚生等,在黨組織的護送下,經澳門撤出,柯麟領導的鏡湖醫院成立了這些人的中轉通道。

1951年柯麟出任廣州中山醫科大學院長兼黨委書記,並一直兼任鏡湖醫院院長,他雖然不在一線工作,但是一直非常關心該院的發展,不定期的到醫院視察工作,瞭解醫院的發展。從1954至1978年連續8屆25年擔任鏡湖醫院慈善會董事會副主席。

鏡湖醫院今昔

鏡湖醫院創建于清代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至今已137年,是一所由華人創辦與管理的慈善醫院,最初辦院宗旨為贈醫施藥、為民解困、興學育才。

辦院早期的鏡湖醫院以中醫中藥服務為主, 是一所設施簡陋廟堂式的醫院。1892年,年青的孫中山先生畢業于香港雅麗士西醫書院後即來澳門鏡湖醫院行醫,懸壼濟世,創辦西醫,義務服務于人群,其醫術精明,貧苦受益,滿譽濠江。

1935年中秋節左右,柯麟接受潘漢年的指示,舉家遷往澳門。到任後柯麟醫生擔任鏡湖醫院義務西醫及鏡湖護士學校義務教師,既編教材,又制訂教學方案,為了醫院的發展嘔心瀝血,致力鏡湖醫務建設,完善臨床分科制,推進西醫業務的發展,創建手術室、X光室、檢驗室,組織西醫顧問團,爭取了本地華人醫生的手術權。1946年設立院長制,柯麟醫生任第一屆院長,歷任卅餘年的義務工作,不受分文,積極改進醫療技術,培訓醫護人材,健全醫療科室機構及醫療設備,把鏡湖醫院從簡陋的留醫所逐漸建為初具規模,科室齊全的綜合性醫院,立下了豐功偉績。

“鏡湖醫院”原是“鏡湖醫院慈善會”創業初期沿用名稱,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下設機構增多,故于1942年向澳門政府註冊時定名為“鏡湖醫院慈善會”,而鏡湖醫院則成為“鏡湖醫院慈善會”的下設機構之一。

鏡湖醫院的上級領導機構是鏡湖醫院慈善會,設有最高會務委員會、理事會、監事會。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博士任慈善會主席(按:現為全國政協常委廖澤雲)。慈善會下設鏡湖醫院、鏡湖護理學院、鏡平學校及鏡湖殯儀館、思親園。

醫院設有院長室,下設院務部、醫務部、護理部、並設有醫療品質保證委員會及感染控制組。全院員工867人,其中醫生160人,護士262 人,技術人員116人。有病床四百余張。醫院大樓有三座:九層的A座大樓建於1978年,五層的B座大樓建於1970年,而建於1918年具有典型歐陸風格的C座大樓因醫院發展需要已拆除,完成了歷史使命,在原地上於1999年11月被拔地而起的十六層新醫務大樓代替。

(柯明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