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在利比亞軍事行動引起反思

【新華社布魯塞爾10月30日電】北約定於10月31日正式結束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在過去7個月中,北約軍事行動直接幫助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武裝扭轉戰局並最終取得勝利。顯然,北約在這場戰事中達到了既定目標。

然而,在利比亞戰事結束之際,國際輿論對這場戰事的爭論並未結束。人們在思考:如此軍事行動會否成為北約日後的行動樣板?北約軍事行動是否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授權?推翻卡扎菲政權能否為利比亞帶來和平?

偷梁換柱引起警覺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北約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973號決議後對利比亞採取軍事行動,並且始終口口聲聲堅稱其軍事行動的目標是落實安理會決議,保護利比亞平民,但實際上北約還有自己的一個秘而不宣的終極目標,那就是在利比亞實現政權更疊。

人們注意到,在其軍事行動中,北約重點轟炸的是卡扎菲部隊的武器裝備、通訊設施,以削弱其指揮體系和戰鬥力,為“過渡委”武裝進行地面進攻鋪平道路。在如何確定襲擊目標這一問題上,北約一直以保密為由,避而不談。對此,有西方媒體質疑:為何卡扎菲部隊在未採取任何威脅平民行動的情況下,也依然成為北約轟炸的對象?

在武器禁運方面,北約封鎖了卡扎菲進口武器的海上通道,但一些國家卻可以“突破”北約封鎖,向“過渡委”武裝提供和運送武器。此外,據西方媒體披露,參與軍事行動的一些國家還暗中向利比亞派遣地面特種部隊,負責偵查和收集情報,培訓和指導“過渡委”武裝作戰,以及協調北約和“過渡委”武裝的行動。

北約的上述做法均超出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同時,對於軍事行動造成的利比亞平民傷亡,北約往往以“沒有地面人員”、“無法統計”等理由避而不談。

國際觀察人士認為,北約此次對安理會決議偷梁換柱的做法已引起國際社會的警覺和擔憂,在今後類似情況下,北約要想獲得聯合國軍事行動授權將變得更加困難。

最終後果猶未可知

目前,北約軍事行動已宣告結束,但這場戰事對利比亞造成的影響卻是長期的、深刻的。

西方媒體大多認為,無論如何,北約這場軍事行動終結了一個舊政權,為“全國過渡委員會”重建利比亞提供了一個機會。但是,這種情緒似乎過於樂觀,因為無論是索馬裏、阿富汗還是伊拉克,都提供了反面教材和深刻而慘痛的教訓。

目前,利比亞在某種程度上已陷入“權力真空”的境地。雖然政權過渡路線圖已經出爐,但在“倒卡”戰爭中,利比亞出現了眾多武裝派別,並出現了武器氾濫的情況,這些無疑給利比亞未來的安全形勢埋下了隱患。此外,一旦在利比亞政權重建中各派利益和矛盾不能調和或出現激化,不排除爆發新的武裝衝突的可能。

眼下,利比亞新的執政當局對於穩定國內局勢顯得底氣不足。它此前曾請求北約將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至少延長至今年年底,但這一請求並沒有得到迫於壓力、急於結束行動的北約的同意。雖然北約官員表示,不排除有成員國脫離北約框架單獨向利比亞提供幫助的可能,但這些成員國能在多大程度上給予幫助,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