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促採有效措施 防止交通意外發生

【本報訊】近期本澳接連發生多宗涉及重型客車交通事故,引起社會關注,有議員促請政府加強科學規劃道路設施,引入安全駕課程,及要求市民履行公民責任,遵守交通秩序,減少交通意外。

議員麥瑞權昨日出席由澳廣視主辦的“澳門論壇”,他促請政府加強科學規劃道路設施,調整行車線和斑馬線,統計人車流量,構建“天眼”系統,全面監控交通狀況,而非單純以市民投訴作考量。他指出,政府應大力宣傳交通法例,使法律普及全民;公民應履行責任,遵守交通秩序,遵守紅綠燈及走斑馬線的規則,政府設計紅綠燈及斑馬線時應考慮路面實際情況。

麥端權指出,萬九公屋加緊興建,連同輕軌及其他公共工程,令人擔心地盤泥頭車司機短缺,很少公司能聘請到會駕駛重型泥頭車的司機,因駕駛地盤重型車待遇不高及不穩定,現時會駕駛重型車的本地司機只願意駕駛商務車。為加快公共工程,政府應實事求是,特事特辦,適當輸入外地重型司機。

摩托車從業員協會副理事長李仲森認為,當局須應加強執罰,及參考鄰近地區引入扣分制。他說,考車牌不僅需要重視書面上的認知,更應重視司機對路面的認知,若司機對路面不熟悉或欠缺路面駕駛經驗,很容易發生交通意外。

交通諮詢委員馮金水認為,職業司機短缺,及司機不熟習路面,增加安全隱患。有現場觀眾要求政府檢討現時考車牌的筆試方式,又認為路面車輛太多,限制車輛增長刻不容緩。若有條件,可將路面分為重型車道及電單車道。他建議當局多建行車天橋及地下隧道,減少路面壓力。

另外,立法會議員李從正昨日發出書面質詢指出,根據統計局資料顯示,去年發生的交通意外13,155宗,傷亡人數5,313人,涉及車輛24,157輛,當中八成六為輕型汽車及電單車,分別為12,896輛及7,785輛,平均每日有36宗交通意外,平均每日有15人傷亡,數字創三年來新高。今年一至八月交通意外已共9,290宗,涉及車輛17,110輛,較去年同期分別上升6.5%及7.2%,達到569宗及1,142輛,日均意外38宗,反映本澳交通意外越來越頻密,情況令人擔憂。近日接二連三發生嚴重交通意外,引起坊間關注道路及出行安全。

李從正指出,交通意外多,路面環境日益惡化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直至今年八月,註冊的機動車已超過二十萬輛,較去年上升近六千輛,車輛增長速度的遠遠超過道路增長速度,車多路窄的問題嚴重,不少地盤工程即將進入新的施工階段,大小工程車輛頻繁進出,加上遍佈各區的大小掘路工程,機械設施擠佔路面,可預見未來交通擠塞、人車爭路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他說,訪澳旅客持續增長,與旅遊業相關的各種車輛出車率及載客量不斷上升,引入的車亦越來越龐大,全天候行走各區,令道路負荷百上加斤。由於本澳缺乏淘汰車輛的機制,對使用率高的車輛維修保養的規範不嚴格,不少超過十年老齡舊式旅遊巴不退役,這些車輛一旦在行駛中後生故障,容易誘發交通意外。旅遊業急速發展,職業司機工作時間長,“追更”、“炒更”情況普遍,嚴重影響休息,精神及體力透支,對乘客及其他道路使用者安全構成隱患,情況值得關注。

李從正說,現時不少駕駛者缺乏安全駕駛意識,他們超速、爬頭、衝黃燈、跟車太貼、不遵守交通符號、行車時使用手提電話,容易引發意外。

李從正質詢當局會否會否參考鄰近地區做法,設立安全駕駛教育中心,增加安全駕駛課程?會否引入安全駕駛再培訓課程? 會否制定舊車淘汰機制,會否限制體積龐大車輛在繁忙時段行經某些主幹道,及禁止其進入狹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