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領導人回信有個性

中南海,也有飛鴻出入。這些信件將國家領導人和普通尋常百姓家直接連接起來,也成為了國家領導人瞭解民生、落實政策的一個重要途徑。

哪位領導人的回信最多?

千差萬別的寫信原因,數目龐大的人民來信,對於日理萬機的領導人而言,要想憑一己之力全部通讀並一一回複很困難。即使如此,中央領導人接觸來信的頻次依然驚人。

據何虎生所著《毛澤東初進中南海》,1950年5月上旬,毛澤東親自回複了將近80封信,僅5月7日一天,就回了18封。有的同志說,主席的工作量太大了,是不是可以選送一些,一般來信搞內容摘要。待毛澤東同意後,秘書室每天送信5至10封,一直到1966年。

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一年要讀5萬封人民來信,讀到憤慨處,常拍案而起。據新華社報道,胡耀邦自1979年至1985年,6年批閱的人民來信就達到2000封,平均一天一封。胡耀邦在一封“要求落實政策”的來信上,寫了這樣一段批語,可以稱為是中央領導人對回信民眾這項工作的思考:“6年以來,我幾乎每個禮拜都收到要求落實政策的信,大部分我都批了,可能不下一千件,批了的,大部分都有回報。為什麼推一下,動一下,不推就不動?這是人的問題,我主張有專人負責,查一個就解決一個,使官僚主義無法推脫。”

毛澤東復信醞釀國家政策

偏愛群眾路線、調查研究的毛澤東,將閱讀人民來信當成接觸民眾的窗口。“我收到一封來信,念給大家聽。”1949年8月,北平市召開第一屆各界代表會議,會上,毛澤東從口袋裏掏出一封群眾來信,“國民黨、共產黨半斤八兩,糧食不斷長(漲價)。”毛澤東請大家出主意,想辦法。不久,國家開始抓“糧老虎”,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解決糧食漲價問題。

也正是一封來信,讓晚年的毛澤東開始反思自己的失誤。1972年,福建省一名小學教師李慶霖寫信給毛澤東,陳述了下鄉知青困境,以及上山下鄉運動中不合理的因素。毛澤東讀信時,眼淚滴落。此時毛已經80歲,但仍親自給李慶霖回信,“李慶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之後。中央把李慶霖的信和毛澤東的復信印發給全國。中央下決心調整知青政策,由此1700萬知青的命運開始改變。

鄧小平回信開門見山

作為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鄧小平的親筆復信很少,他更願以面談的形式來回答來信問題。毛澤東的信件喜歡旁徵博引,從側面點撥;鄧小平則單刀直人、開門見山、舉重若輕。

1979年,國家兩次邀請美國聖克拉拉大學教授陳樹柏回國訪問,但因其父系國民党元老陳濟棠,陳樹柏顧慮頗多。於是他給鄧小平寫了一封試探性的信,鄧小乎親書“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兩句詩,回信贈與了陳樹柏。原本陳樹柏回國,就打算回避談其父。豈料鄧小平卻偏偏開門見山,令陳樹柏感動不已。

1987年,粵劇名家紅線女(鄺健廉)北上演出,寫信邀鄧小平賞光,第二天鄧小平回信說:“謝謝您的邀請,但我不能來,因為我耳朵不好,聽不見。請不要因為我不能來影響了您的情緒,影響了您的演出。您的演出要成功。”語言平實誠懇,有一說一。

新時期領導人回信有亮點

在新時期,黨和國家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對信件回復工作有獨特理解。

2001年8月1日,江澤民極為罕見地給一名曾在華旅遊的外國人復信。

這人是美國紐約州大學的中文教師邁克.奧謝伊,他給江澤民寫信。介紹了自己與家人在大陸旅遊的“美好回憶”。江澤民在復信中說,“中國有句俗話,叫百聞不如一見。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懷著友好的感情,希望你和其他美國朋友多到中國來看看。”當時,中美撞機事件發生不久,中美關系降人冰點。而在10月份即將舉行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江澤民與布什將不可避免地首度會晤,在會晤之前營造良好的會晤氣氛,就需要微妙的設計。江澤民的那封回信,正是這一歷史變化的起點。

雖然出身理工科背景,但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書信語言,卻充滿溫度。除去給聾啞小學生劉丹陽回信時的那句“我同你的爺爺、奶奶一樣愛你”,在給北京大學教師孟二冬女兒的回信中。胡錦濤說“我是含著熱淚讀完你這封來信的”,“斯人已逝,傷如之何”,這樣情感流露的語言,確是中共高層領導回信中的亮點。

(南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