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辦事處平臺構築留台澳生溫暖的家

澳門特區政府為祝賀和觀禮在臺北的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的開幕儀式,專門組織了一個有官方和民間人士參加的代表團前往臺北。而代表團在臺北活動的其中一個環節,是由團長、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副團長、特首辦主任譚俊榮,及團員、高教辦主任蘇朝暉,教育局副局長老柏生,與在台修讀的三十名澳門學生代表進行座談,傾聽他們的意見,並回答他們的問題,還進行引導。這個座談會,是澳門特區政府在青年工作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及「科學施政」精神的新體現、新形式,值得繼續弘揚下去。

張裕在出任社會文化司司長後不久,就出現了二零一零年的「五一」大遊行中,有其中一支遊行隊伍的以青年為主幹的新態勢。這支遊行隊伍既是組織得較為規範,甚至還自組了糾察隊,沒有對不參加遊行的居民造成滋擾,更沒有製造街頭暴力,而且也提出了一些較有新意,較為深刻的訴求。這引起了本來就重視青年工作的張裕司長的注意,隨即邀請這些青年遊行者進行座談,虛心傾聽他們的意見,還邀請了其中的代表人物參與建制組織如青年事務委員會的工作。隨後,張裕司長還持續以各種不同活動方式,與青年朋友們交流對話。如今,又有了一個「提前量」,將青年工作做到在台就讀的澳門學生中去。

其實,組織在台就讀的澳門學生參加座談會,過去也曾有過,而且還成為例常制式活動。但主導者並非是澳門特區政府,而是在曾任國民黨籍「百年立委」的張希哲教授出任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會長時,每年寒暑兩假都在「青年愛國團」舉行的港澳學生研習班,其內容有點像後來澳門各界社團人士在內地參加的國情學習班。當然,也傾聽留台澳生的意見,並設法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合理要求。

而由澳門特區政府主導的留台澳生座談會,則是首例。這當然得益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趨勢,使得澳門特區政府可以直接在臺北主辦這樣的座談會。而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的成立,也使得舉辦留台澳生座談會,不但有這個平臺可以依託,而且可籍著辦事處與在台澳生的聯繫網絡,發出與會邀請。既然有此便利,今後類似的座談會還應繼續舉行下去,並使之成為制度化、慣例性的活動,並成為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及澳門經濟文化中心的其中一項業務內容。

與此次代表團主要成員的譚俊榮、張素梅、老柏生,及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主任梁潔芝,還有在澳門特區政府各個部門擔任高職的留台校友們,當年刻苦修讀的情況相比,目前在台灣讀書的澳門學生,則受到當前社會氛圍的影響,較為關注自己的物質條件。因此,在前天的座談會上,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多是增加資助方面的物質訴求。

想當年,老一輩的校友在台灣修讀時,台灣的社會經濟生活比現在更為富裕,但澳門的社會經濟條件卻遠遠不如現在,而且當時的澳葡政府也沒有資助在外修讀的澳門學生的政策。但老一輩的校友們不但沒有受到台灣的優裕物質條件所誘惑,也沒有想到伸手向政府要求增加津貼,而是刻苦學習,努力增長自己的知識。正因為如此,他們後來在加入公職後,其競爭力毫不遜色於在澳門或其他外地修讀的畢業生,甚至在創意方面,他們因為受益於台灣當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教育機制,表現出技高一籌。

現在,特區政府關顧弱勢社群,推出了系列的資助措施,包括人人有份的現金分享和醫療券,也包括專門資助出外修讀的澳門學生的教育津貼,比他們的學長們,條件是好得多了。當然,現在的時勢不同,物質誘惑確實太多,張裕司長就笑說政府津貼的二千元可以購買「心儀的手機」。--而在過去,不要說是「心儀的手機」,連打長途電話回家也是「能鏗即鏗」,與家人的聯絡主要靠的還是書信。

但物質越是貧乏,苦讀的志氣就越是強烈。正因為如此,才自我培養成為精英,與在澳門和其他地方修讀的大學畢業生一道,乘著澳門過渡期「公務員本地化」的浪潮,進入公職,並逐步成長,如今成為「澳人治澳」的主要骨幹。為此,張裕司長和譚俊榮主任前天苦口婆心,予以勉導,希望這些學生能夠聽得進去,認識環境,刻苦修讀,增強自己的競爭優勢。

有留台學生在座談會上提出畢業後留在台灣工作的訴求。這與當年的環境並不一樣。因為當年台灣當局對畢業僑生留台工作的政策,是較為寬鬆的,而且因為僑生必須持有國民身份證,也為其畢業後留台工作提供了便利。但在澳門回歸後,台灣當局依其「一中憲法」的精神,已不把澳門視為「外國管理的地方」,因而澳門學生就不再具有「僑生」的身份,他們在畢業後留台就業方面也就不再享有優待。實際上,《港澳關係條例》第十三條及《取得華僑身分香港澳門居民聘僱及管理辦法》等法規,對澳門居民在台灣工作的規定極為嚴苛。何況,現在台灣地區的就業形勢也頗為緊張,要留在台灣工作,殊不容易。

其實,不是「唱衰」台灣,現在澳門的謀職情況和薪酬條件就比台灣好得多。首先,是台灣的失業率達到百分之四以上,而澳門則是人力資源緊缺,失業率下跌到全民就業的百分之二點一,幾乎不用怎麼找就可找到一份職業。當然,所尋求到的首分工作,未必符合自己所學專業,也不一定滿足到自己的興趣。但卻可像張裕司長所說,「先做住先」,在工作中再慢慢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其次,澳門的薪資水平高於台灣。譚俊榮主任就指出,台灣大學生畢業後首份工的月薪,只得新台幣一萬二千元,相當於澳門幣五、六千元。這在澳門已是不可想像。實際上,澳門僱員的月收入中位數已達一萬二千多元,就比台灣要高得多。在座談會上,有醫科學生擔心畢業後回澳找不到工作,昨日衛生局長李展潤才宣佈,未來十年澳門需要增聘四百多名公立醫生。又何愁沒有出路?關鍵是要刻苦學習,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

張裕司長鼓勵留台澳生多參加社團活動,這是出於未來社會人才的考量,也是對澳門是社團社會的回應。在過去,留台澳生是有參與社團活動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澳門天主教學校台灣學生會。現在留台學生的來源呈多元趨向,除了來自天主教學校的之外,還有其他各類社團舉辦的學校,這些澳門學生是否也有成立學生會?或是應當不分天主教或其他社團的學校,統合成立學生會?另外,台灣的大專院校較為分散,除了臺北的幾間著名大學之外,還有台中、台南、高雄,甚至是偏遠的南投縣(暨南大學),是否需要組織一個全台性的澳門學生會?看來,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需要為此進行調查研究,並作出恰當的決定。讓同學們參加團契活動,有利於他們在返澳服務後,迅速投入澳門的社團生活。不過,由於台灣地區的政治生態特殊及活躍,在參加團契活動過程中,應當提高自己的政治辨析能力,不要把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也照樣「吞」下去。

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的地理位置條件較好,空間也不小,可以收集更的澳門書報刊物,讓留台澳生經常前往閱覽,並交換心得。總之,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成為留台澳門學生的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