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台灣經濟十大事件

一、台灣經濟狀況惡化,增長目標從“保三”降到“保一”

2012年年初,島內官方將台灣經濟全年增長率確定在3%以上,台灣“主計總處”預測值甚至高達4.19%。但隨著歐美經濟出現大幅滑坡,尤其是歐債危機日趨擴大,島內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全年經濟景氣對策信號自2011年11月轉為代表景氣衰退的藍燈後,直到2012年9月才結束,持續時間長達10個月,超過了2008年金融海嘯後連續9個月的紀錄,經濟穀底從上年底預計的第1季延後到了第2季,第2季同比實際衰退0.12%。在此情況下,台當局經濟增長目標也不得不一降再降。7月17日,台“經濟部”推出刺激出口的“龍騰計劃”等“保三”措施,8月11日台當局再推出搶進新興市場的“貿易尖兵”等“保二”行動,但在全球經濟持續不景氣的拖累下,上述計劃都無法達成目標,10月初經濟增長目標再降為“保一”。最終島內全年經濟增長率僅為1.25%,勉強達成最低目標。

二、兩岸簽署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為台灣經濟增添新活力

2012年8月9日,兩岸兩會在臺北舉行第8次高層領導人會議,正式簽署了《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標志著兩岸ECFA後續協商取得了重要突破。到年底,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文本協商基本結束,貨晶貿易協商也取得了實質進展,雙方並同意在適當時候盡快展開爭端解決機制的協商。在兩岸利好政策的積極拉動下,不僅年內大陸實際利用台資金額扭轉了上年下降的局面,增長30%以上,而台當局批准陸企投資金額更較上年增長了6.5倍。雖然當前大陸對台投資還處于起步階段,但陸企投資台灣的意願正在不斷增強,從而為台灣經濟複蘇增添了新的積極因素。

三、島內企業界人士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3年1月14日,台灣舉行地區領導人選舉,島內經濟界人士在選前積極表態,對選舉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選前各項民意調查,由於民進党利用國民黨的一些執政失誤,竭力鼓吹“第三次政黨輪替”,朝野兩黨參選人的支持度差距僅略大子抽樣誤差範圍。選情的膠著引起了島內工商界的集體焦慮,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義聯集團董事長林義守、宏達電公司董事長王雪紅等先後在選前公開表態,稱台灣經濟離不開大陸,台灣經濟的長遠發展需大陸的支持,因此他們支持擁護“九二共識”的候選人,從而極大地扭轉了島內輿論傾向,增加了島內經濟選民對馬的支持。最終馬英九以689萬票,領先對手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近80萬票當選連任,兩人得票率相差近6個百分點,超過了選前任何一家民調機構的預測。

四、兩岸貨幣清算協議簽署,為台灣金融業增添新機遇

8月31日,兩岸金融主管機構正式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對兩岸金融機構間本幣業務往來做出清算制度安排,主要內容包括確定貨幣清算機構、規範業務內容、確立監管合作機制等。在完成相關准備後,10月31日協議正式生效。台灣方面先於9月17日宣佈確定台灣銀行上海分行擔任兩岸貨幣新台幣清算行,而中國人民銀行也於12月11日公告授權中國銀行臺北分行擔任人民幣清算行。貨幣清算機制的建立不僅為兩岸經濟往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而且為島內銀行業增添了開展新金融業務的機遇(2013年1月30日島內正式開放銀行辦理人民市業務)。更為重要的是,兩岸將因此實現“貨幣直航”,為台灣發展成為繼香港之後的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創造了條件。

五、陳衝提出“富民經濟”新規劃,但成效不彰

2月6日,鑒於島內貧富差距擴大,特別是中下階層民眾的收入持續縮水,島內民眾的實際收入甚至退回到了1990年代末的水準,台“行政院長”陳沖在宣誓就職儀武上,提出“富民經濟”的口號,稱經濟發展不再是施政追求的唯一目標,而是要兼顧提高民眾幸福指數,通過提高中產階級及底層民眾的收入實現“民富國強”,“人人能富”,並且規劃從2013年開始每年編制民眾幸福指數。但因為馬英九過去4年執政中島內經濟發展即已存在嚴重的“無感增長”問題,加上隨後的國際大環境引發島內經濟也陷入衰退,台灣當局被迫調整施政重點,其中的許多設想年內並未得到進一步落實。

六、“油電雙漲”與証所稅方案引發民怨,台當局被迫讓步

4月1日與5月15日,台灣當局先後公佈了油電價格合理化措施(即島內通稱的“油電雙漲勺,4月20日,再公佈了徵收証券交易所得稅方案。其中“油電雙漲”的主要內容是汽柴油價格取消減半調價,分別在4月與5月調漲10%與29.5%:電價採取三階段調整辦法,6月10日先調高10%,措施一出臺即遇到各界強力反對,島內市場也出現波動,多種民生商品價格交替上漲,民眾不滿度升高,而由於全球經濟形勢惡化,國際油價持續疲軟,島內油價到7月初又降回到起漲點以下,當局調價的合理性遭遇了普遍質疑。在平抑物價與降低民眾不滿等多重因素考慮下,9月臺灣當局宣佈將原定12月實施的第二波電價調漲推遲到2013年下半年,同時將全面規劃電價合理化方案。徵收証券交易所得稅方案主要內容是對証券交易淨收入超過400萬元新台幣的部分徵收20%的所得稅,持有超過3年的稅率減半。証所稅方案引發各種相關利益團體的反彈,股市大幅下滑。民進黨則提出了更為激進的稅改方案。5月底台灣“財政部長”劉憶如辭職,由張盛和接任,對方案做了部分更動,7月底以設定台股指數8500點為起征點的方案通過台灣“立法院”審議,確定自2013年元旦起正式實施。至此,馬英九連任後採取的兩項主要經濟改革措施均未取得實際成效而基本處於休眠狀態。

七、台“行政院”提刺激複蘇的“經濟動能方案”,暫穩經濟信心

9月11日,陳沖正式公佈“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加強刺激經濟複蘇的政策力度。該方案出臺的背景是,台灣經濟上半年零增長,進入第3季後出口進一步萎縮,全年經濟形勢面臨嚴峻挑戰,當局被迫調整經濟施政方向,刺激經濟盡快複蘇成為衡量官員是否適任的標准,馬英九更在民意壓力下,明言將給“行政院”1個月考驗期。“經濟動能方案”的主要內容是,鑒於台灣經濟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發展動能減弱,因此計劃從產業、輸出、人力、投資及“政府”五方面著手改革,具體措施包括2到3年內推動產業多元創新,挑選30家中堅企業重點扶植,發展兩岸特色金融業提高金融服務業產值;積極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強化服務輸出競爭力;發展人力加值產業,推動人才佈局;加大吸引民間投資力度,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管理法規合理化等。該方案的推出,對穩定島內經濟信心,全年經濟增長實現“保一”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八、“美牛”案艱難過關,台美經貿關系障礙得到緩解

7月25日,台灣“立法院”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開放符合安全容許標准的含瘦肉精美國牛肉進口,並在標示肉品來源後在島內販售。馬英九上臺後,一直將“實現台美貿易及投資架構協議”(TIFA)複談作為拓展對外經濟關系的重點工作,2010年更明確提出要在8年內加入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W)P)的目標。但美國一直將台當局放寬牛肉進口限制作為加強台美經貿關系的一個重要前提。馬連任後,“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2012年2月面見馬英九,明確表示台灣若想實現TIFA複談,就必須解決擴大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的問題。圍繞著進口牛肉中瘦肉精含量標准的問題在島內引起了廣泛討論,民進黨攻擊馬施政“拿民眾生命安全當賭注”,指責美國牛肉是“毒牛肉”,6月甚至以集體夜宿“立法院”來強行抵制正常議事程式。直到聯合國相關機構公佈新標准,台灣才通過相關開放法案,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題。隨後臺美經貿關系取得了一系列進展:9月臺美共同宣佈恢復TIFA專家層級會商;10月美國將台灣納入免簽証地區;11月底簽署雙邊優質企業相互認証協議等。

九、兩岸經貿團體辦事機構獲批成立

12月17日,台灣貿易中心上海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接著其北京辦事處也於當月27日成立,而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臺北辦事處則於2013年1月29日成立,這是兩岸經貿團體首次互設辦事機構。兩岸經貿團體互設辦事機構有望成為兩岸相關產業合作的平臺,不僅為兩岸經貿團體及時獲得與交流商貿資訊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雙向投資與貿易活動,更將推動兩岸相關產業今後加強相互間的交流合作,有利於促進兩岸經濟實現共同發展。

十、台當局公佈“加強台商回台投資方案”,推動島內投資增長

11月1日台灣當局正式公佈實施“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以解決台商返台投資遇到的土地、資金、勞動力等難題為突破口,計劃在2年內吸引台商回島投資2000億元新台幣,重點吸引大陸有核心競爭力的台商返台,以增加島內投資及就業,重構產業供應鏈,提高經濟增長動力,減輕對大陸的經濟依賴。12月臺灣有關部門通過首批兩家企業回台投資案,預計3年內可為島內增加3800個工作機會。台灣當局並宣稱已掌握有131件潛在投資案,其中己簽投資備忘錄的有20件,預計投資規模達300多億元新台幣。

(胡石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