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參加國際活動不宜尋求外國勢力支持

經過半年實踐工作的磨煉,「陸委會」主委王鬱琦再次顯露了其在出任馬英九競選總部發言人和「總統府」發言人時反應敏捷、口齒便給的個人特質,從其初到任時因不熟悉業務情況,遭到民進黨「立委」連番追打而無法還手,連大陸主管對台工作的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也認不出來的宭態,到現在在「立法院」備詢時應付自如,甚至有時還反客為主,彷佛是換了另一個人。前日他在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談到馬政府的大陸政策時,侃侃而談,娓娓道來,既有長遠戰略,又有具體戰術,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套句大陸的術語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由於「一把手」的以身作則帶頭作用,「陸委會」旗下各個相關業務部門,也展現了積極主動的作為,勇於任事,並耐心細緻地闡明馬政府的大陸事務及兩岸關係政策底線。這與前任主委賴幸媛初到任時,未能在宣導政策方面密切配合馬英九,使得馬政府在推動大陸政策時顯得很被動,因而遭到馬英九的批評,形成路鮮明對比。

但「陸委會」相關業務部門的積極主動任事,似乎是有從一個簡單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的跡象,有時又「動過頭」,而顯得失諸平衡了。日前大陸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表示:「大陸和台灣是我們共同家園,把它一道維護好、建設好,使其花團錦簇,我想花好總有月圓時」,「陸委會」就反嗆說「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是我們的家園」,而被台灣媒體抨擊為違反《中華民國憲法》有關「固有疆域」的規定,摒棄大陸的錦秀山河,暗指大陸不是「我們的家園」,這令「中華民國」與「台獨」何異?馬英九「總統」與陳水扁、李登輝之流又有何異?

而昨日國台辦發言人楊毅在新聞發佈會上,回答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台灣方面日前表示希望能參與今年九月舉行的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外委會有人提出議案支持台灣參加,請問大陸方面對此持何種態度?」的提問時指出,國際民航組織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是聯合國專門機構之一。我想其性質、章程、規則是眾所周知的。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我們已經多次講過,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外國勢力插手只會導致事情複雜化,我們堅決反對。而「陸委會」又迫不及待地予以反嗆,「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有尊嚴地參與國際組織及國際活動是台灣人民一致期望,這是我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政府並持續呼籲大陸當局,應務實正視兩岸現實,展現具體善意,促進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陸委會」還畫蛇添足地表示,「中華民國參與國際事務,自然要積極尋求國際友人的支持,拓展台灣貢獻國際社會的價值,因此不論美國、歐洲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支持中華民國參與國際事務,都非常歡迎。」

誠然,站在台灣方面的立場,「陸委會」此說是屬於制式反應,也是為了防避民進黨雞蛋中挑骨頭式地尋釁鬧事的自保之舉。但卻是昧於國際現實,而「自然要積極尋求國際友人支持」更是多此一舉。這是因為,盡管台灣目前仍有二十多個「邦交國」,但聯合國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全球的大多數國家尤其是主要國家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它們都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何況,就連馬英九自己也承認,是因為他承認「九二共識」,及推行「外交休兵」政策,才能保持現有的「邦交國」,否則,不要說是北京「撬牆腳」,其中一些國家早就有意主動改投北京懷中。因此,台灣要參加國際活動,就必須正視這個現實,就像馬英九所說的那樣,「從大陸走向世界」。

實際上,北京是十分重視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訴求的。因此,在國民黨仍是處於在野黨地位,尤其是在執政的陳水扁已經提出「一邊一國論」,並大搞「台獨」分裂活動,全國人大以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作反制的嚴峻形勢下,仍在「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將「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列為五項共識之一,並具體指出,「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討論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正因為如此,在馬英九一上臺,就透過適當的程序和渠道,讓台灣的代表參加世界衛生大會,而且每年均是如此。

後來,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座談會上,發表了「胡六點」,其中一條就是「我們瞭解台灣同胞對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感受,重視解決與之相關的問題,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有利於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對於台灣同外國開展民間性經濟文化往來的前景,可以視需要進一步協商。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的務實協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在日本「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的場合,當馬英九的代表連戰向胡錦濤提出相關訴求時,胡錦濤也爽快地答應了。由此可見,大陸方面並非沒有重視,相反還積極推進。問題是,台灣方面一方面十分焦急,另一方面卻又不願就此進行商談,反而還要助借外國勢力向北京施加「壓力」,就只能是使得北京滿腹疑慮,而迫使北京「窒步」了。

實際上,「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所開列的五項共識及任務,已經有「促進儘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臺」等三項獲得落實,就只剩下「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和「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兩項未有解決,而這兩項又是密切相關的。這是因為,「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是有著兩個前提的,其一是「協商」,其二是「討論」,亦即是必須兩岸坐下來商談,這即是兩岸政治協商的其中一項內容。經過協商並達成協議,包括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具體辦法,比如必須將協商結知會相關國際組織後,由相關國際組織向台灣發出邀請。而不可能是國際組織主動施加壓力。

相反,北京對「第三者」施加壓力,十分敏感,也極為反感。兩岸關係的事務是中國的內部事務,豈容外國插手說三道四?!曾記否?當年江澤民和李登輝在互相喊話要實現「江李會」時,其中有一個重大的分歧,就是李登輝主張在「第二地」進行,而江澤民則主張不要借助「第三地」,因雙方沒有交集而沒能實現。而「陸委會」現在的說法,只能導致事情的複雜化,這與當年李登輝的主張又有什麼差異?反而會向引起「台灣事務國際化」的疑慮,變成了「一邊一國」,不得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