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字母”百歲誕辰 漢字注音法的前世今生

“注音字母”誕生整整一百年了。1913年3月12日,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了“讀音統一會”,會議將章太炎的一套符號修訂後作為“注音字母”。“注音字母”即為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在《漢語拼音方案》公佈前的數十年間,人們一直使用“注音字母”。

漢字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是記錄和傳承文明的工具之一。從古至今,人們的學習和成長常常是從認識漢字開始的。為了認識漢字,學習它的注音方法就顯得特別重要,因此,給漢字注音成了一門了不起的學問。

古人如何給漢字注音

在古代,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有許多種,比較常用的有譬況法、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

譬況法是用簡單的語言描述漢字的發音情況。一般分為以口勢譬況、以舌位譬況、以送氣急緩和聲調長短譬況等。《淮南子•修務訓》:“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謂之駤。”高誘注:“駤讀似質,緩氣言之者,在舌頭乃得。”

《管子》一書中曾記載一個和譬況法發音有關的小故事:齊桓公和管仲悄悄地商量攻打莒國,但這事很快就走漏了風聲,後來得知是大臣東郭牙說出去的。齊桓公驚訝地問東郭牙如何得知此事,他說:“臣視二君之在臺上也,口開而不合,是言莒也;舉手而指,勢當莒也;且臣觀小國諸侯之不服者,唯莒。”這就是說,東郭牙是看齊桓公和管仲的口形、手勢並結合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猜出他們攻莒意圖的。當然,這種注音方法有些籠統,普通讀者很難恰如其分地理解和把握。

讀若法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給被注字注音。比如,《說文解字》:“唉,應也。從口矣聲,讀若埃。”“鼾,臥息也,幹聲,讀若汗。”有時“讀若”也寫成“讀如”、“讀為”、“讀曰”、“聲同”、“聲近”等。用“讀若”的方法注音簡便易懂,但缺點是不夠精准,有時讀音只是大致相似,況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用來做注的字讀音發生了變化,後人很難根據注音把握該字的準確讀法。

直音法是選用一個與被注字讀音完全相同的漢字來注音。比如,《漢書•高帝紀》中記載“單父人呂公善沛令”,其注引孟康的話說:“單,音善;父,音甫。”清代著名學者陳澧在《切韻考》中指出:“今直音與古人讀若不同,古人讀若取其近似,今直音,非確不可。”由此可見,直音法比讀若法更為精准確切。

直音法在我國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時至今日,一些工具書中也偶有用之。但這種注音方法還是有一定局限的,《辭海》在解釋“直音”時就寫道:“無同音之字則其法窮,或有同音之字而隱僻難識,則其法又窮。”這就是說,如果被注的字沒有同音字,那就沒辦法注音了,或被注的字有同音字但其同音字很生僻,這樣注上去讀者還是難以拼讀。

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即用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後一個字的韻母拼出一個新的讀音來。有學者考證,反切法最初叫“反”,比如,東漢學者服虔在為《漢書》作注時寫道“惴,音章瑞反”。後來到唐代宗時期,統治者很忌諱這個“反”字,於是將其改為“翻”字,再後來“翻”字改為“切”字。比如,《本草綱目》卷二十五寫道“糗,去九切”。這種注音方式也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像後來《康熙字典》中的文字主要採用反切法注音,如“武,文甫切”,等等。反切法可以準確地將漢字的讀音注出,但它還是有自身的弱點,比如,為“武”字注音時可以寫成“文甫切”,還可以寫成“聞斧切”、“溫魯切”等等,這樣一來,用來做注的兩個字就難以固定,不便記憶。有時,用來做注的兩個字筆劃很多(古代多為繁體字),寫起來十分複雜,為書寫帶來極大的不便。

“注音字母”

近代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時光轉到了1913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集了一個“讀音統一會”,目的是為了統一字音。3月12日,會議通過了魯迅、許壽裳等多位學者的提議,將章太炎研製的一套注音符號修訂為“注音字母”。

這套注音字母起初有38個,後來經過多次調整確定為37個。其名為“字母”,實際上絕大多數是由一些筆劃簡單的古代漢字(有的略加修改)組成的。利用筆劃簡單的漢字作為符號,且每個符號都有準確的讀音,書寫起來又比反切注音便利,這是注音史上的一大進步。

但這種注音方式還是呈現出一些不足。比如,注音字母的形體比較呆板,胖瘦高低差別不明顯,一眼看上去很難分清應該把哪幾個字母拼成一個音節。有些字母筆劃筆順十分相似,書寫後讀者極易混淆(例如:ㄅ和ㄣ);有些字母連寫在一起容易產生誤讀(ㄕㄨ可以讀成“書”,也可以讀成“事務”)等。

《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確立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進一步改進漢字注音方法,專家學者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黨和政府也給予了高度關注。

1949年10月,北京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著手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1952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後改名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它的主要工作就是簡化漢字和研究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以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拉丁字母比起以往的注音字母優勢十分明顯:拉丁字母在國際上普遍應用,人們接觸的機會多,學習之後不容易忘記。另外,若使用注音字母,還要學習拉丁字母,而學習了拉丁字母,就不用再學注音字母。1956年2月,國家發表漢語拼音的第一個草案,廣泛徵求社會意見,其後又經過若干次會議,新的《漢語拼音方案》終於在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批准通過。這個方案採用26個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分為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五部分。這種注音方式延續至今,為人們識字、拼寫普通話、促進漢語的統一發展與國際交流帶來了諸多便利。

(王佳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