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不是「外交休兵」早就已經「外交死亡」

目前,台灣「外交部」和「陸委會」聯合向「邦交國」駐台「使節」說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卻讓台灣媒體發現一個「驚天大秘密」,在台灣的二十三個「邦交國」中,竟有梵蒂岡、海地、伯利茲、帕勞、聖多美及普林西亞、洪都拉斯巴拉圭等六、七個國家沒有向其駐台「大使館」派駐「大使」,因而當天這個國家出席說明會的,只是「大使館」的二、三號人物,甚至洪都拉斯「大使館」只派出一名皮膚黝黑、頂著小平頭的「公使」,也沒有坐在「大使」和「臨時代辦」的第一排,而是極為低調的坐在第二排。這就更為佐證了洪都拉斯將在大陸設立代表處並指派代表進駐的傳說。

對此,「外交部」次長柯森耀解釋說,洪都拉斯上個月召回原本的駐台「大使」傅丁,只留下「臨時代辦」主持館務,至今仍未決定新任駐台「大使」人選。他本人曾赴當地親自斡旋,但最後仍沒有滿意結果,但「外交部」不願證實這項消息,只強調台方對於相關情勢都有掌握。柯森耀還表示,其實不只洪都拉斯,也有其他國家僅留「代辦」駐台,這可能是該國內部的考量,而且「大使」人選也不好找。

善於見縫插針的民進黨,緊緊抓住這個機會攻擊馬英九的「外交休兵」變成了「外交休克」。其實,如果不是北京對馬英九的「外交休兵」政策予以認同並與之有所默契,可能這幾個國家早就已經與台灣「斷交」,移情別戀北京,屆時台灣就會變成了「外交死亡」了。

實際上,不久前筆者與在台灣「外交部」任職的友人聊天,他們就很有感慨地表示,馬英九上臺並實施「外交休兵」政策後,北京不再千方百計地挖台灣的「牆角」,即使是台灣的一些「邦交國」要求與北京建交,北京也婉言拒絕,其中包括巴拿馬等這樣較為重要的國家。這就使得「外交部」的工作人員可以喘一口氣,是處於前所未有的鬆弛狀態,不用整日價擔心北京挖台灣的「牆腳」,搞到精神高度緊張,到處「滅火」,疲於奔命,與當年扁朝大搞「烽火外交」之時,每天都不知搞死了多少個細胞相比,起碼可以活多幾年。

這是「外交部」工作人員的「個人收穫」。而作為馬政府最大的收獲,就是無須再花費巨額財政去搞「金錢外交」。當年為了與北京爭奪「邦交國」,只能是使用金錢攻勢。一個瑙魯和聖馬力諾,就豪擲金錢,最後還是保不住,納稅人的金錢就打了水漂。而現在則無需如此,這並非是這些國家「嫌錢腥」,而是北京也實施「外交休兵」,不再以金錢援助作為引誘其建交的條件;即使是有國家「講心不講金」,寧願不要金援也要與北京建交,但北京出於遵守與馬政府的「外交休兵」默契,及避免向民進黨授予攻擊馬政府的「炮彈」,也勸其不要採取行動。

這樣,馬政府就可省卻一筆負擔。否則,以目前台灣財政並非寬裕,甚至是已經實行赤字財政,而一些縣市改制為「直轄市」之後更是增加財政負擔,倘若再像以往那樣實施「金錢外交」,台灣財政就更是百上加斤。而現在馬政府實行「外交休兵」,不再以金錢為誘餌增加「邦交國」數量,就節省了這部份的開支,將之使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例如改善民生等。

實際上,自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之後,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與中國大陸建交,與台灣當局「斷交」,台灣當局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外交危機」。 台灣當局為了挽救「外交」困局,除了通過增加互訪與合作來固守「邦交」之外,更多的是直接花錢來買「邦交國」。李登輝當權時代,台灣當局除了設秘帳收買美、日等國家的官員與議員,為其到訪這些國家買門票之外,還赤裸裸地拿錢買一些小國家與台灣保持「邦交」關係,一些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小國,也需花上幾千萬美元甚至上億美元來購買其「邦交權」。陳水扁上臺後,繼承了李登輝的「金錢外交」衣缽」,使用了包括「金錢外交」在內的一切手段來增加「邦交國」,並發展與「非邦交國」的「實質關係」,以拓展「國際生存空間」。台灣當局的這種「凱子」做法,被一些人口少、面積小的小國和窮國所利用,一方面獅子大張口,向台灣當局索要保持「邦交」關係的「好處費」,另一方面則使用敲詐的辦法,當想從台灣要錢的時候,就威脅台灣當局要「斷交」,迫使台灣當局拿出大把大把的美元來鞏固「邦交情誼」。還有一些台灣的小「邦交國」曾多次與台灣當局「建交」後又「斷交」、「斷交」後又「復交」,分別向臺北和北京實施勒索手段。 台灣地區的外匯儲備得來不易,按理應該用在刀口上。但台灣當局為了鞏固「邦交國」,將寶貴的外匯儲備浪費在對台灣安全沒有其必要性且對經濟無所助益的「金錢外交」之上,實在是得不償失。

台灣當局的「金錢外交」,將一些小國、窮國嬌寵成「外交勒索專業戶」,以分別向北京、臺北暗示自己將會與對方建交的手段,引發海峽兩岸的「外交爭奪戰」,兩岸相互攀比,以比對方更高的價碼來「拉住」,而使這些小國坐收其利。瑙魯就是這麼一個以「變變變」為手段,分別騙取兩岸金錢援助的小國。瑙魯原本是與台灣「建交」。為拉住瑙魯,台灣當局除了每年提供三百萬美元的固定援助外,還無償幫助瑙魯改善水、電、通信等基礎建設,並撥款為瑙魯興建了一座發電廠。同時,台灣當局還多次邀請瑙魯政要赴台旅遊。瑙魯一些政要的子孫在台灣讀書,也由台灣當局掏腰包支付。瑙魯駐台灣使館機構的建築物,也由台灣當局無償提供。但在二零零二年七月,向台灣當局要求追加援助而未能如願的瑙魯宣佈與中國建交。 然而,瑙魯在與中國建交後不久,可能是不滿意中國未給予的援助,又跳起了草裙舞,宣佈關閉其駐中國的大使館,並放出要與台灣當局「恢復邦交」的試探氣球。但瑙魯領導人仍企圖繼續騙取中國援助,曾多次到中國訪問,並聲稱將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與台灣發生外交關係。但在四個月後卻又與台灣當局簽署了「建交聯合公報」,充分暴露了其「變變變」的真面目。

馬英九上臺後實施「外交休兵」,這些國家既未能與北京建交,又無法向馬政府要到甚麼援助,就只能是「維持現狀」,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不再向台灣指派「大使」。其實,就連馬政府自己,也是為了節省開支,已經關閉了一些職能不彰的代表處。但又不讓其「邦交國」在北京設立代表處,否則,倘是這些國家駐北京的代表處的業務,比駐臺北「大使館」還要繁忙,馬英九的臉往哪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