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框架”後的兩岸走向

6月14日,參加了“習吳會”的中國國民党榮譽主席吳伯雄離京。次日,第五屆海峽論壇在廈門啟幕,為期一周。

這一次吳伯雄受中國國民党主席馬英九委託率團赴京,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會面,是中共領導層去年11月換屆後,以及今年對台系統人事佈局完成以來,國共兩党高層首次舉行正式會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緊隨其後的海峽論壇,被寄望為“向下紮根,向上結果”的會議。

“一中框架”既定

6月13日的“習吳會”,習近乎就兩岸關系所提四點意見中,首提框架問題,強調“國共兩黨理應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

吳伯雄重申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立場,並首度提出“一個中國架構”,響應大陸“一個中國框架”訴求。他表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來定位兩岸關系,而非“國與國”的關系。

他還指出,馬英九近來重申,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的立場,再度堅持了中國國民黨的一貫路線。

全國台灣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許世銓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采訪時表示,吳伯雄這一有助深化兩岸政冶互信基礎的表態,值得思考。“針對‘一個中國’原則,雙方表態都更清晰化了。”他說,“其中,習近平將立場和框架問題分開來提,據我所知尚屬首次。”

許世銓認為,雙方雖然對於”一個中國”的認識並非完全一致,但至少目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堅持了共同認知的部分。

吳伯雄“一個中國架構”的提法,受到台灣島內各界高度關注,在綠營當中則引發爭議。掘台灣《中國時報》報道,民進党中常委謝長廷6月15日表示,若兩岸交流變成國共交流、以國共共識決定兩岸前途,將對台灣造成不利。他認為,吳伯雄的主張“絕不能以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關系作為互動前提”。同時期在美訪問的民進党主席蘇貞昌也聲稱,該黨“不願將台灣納入‘一中框架’”。

而在6月16日,台灣民進党前主席許信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態稱,正視“一中框架”已不可避免。因此,他選擇主動面對,並將於6月19日啟程赴京釣口兩岸事務研討會(北京會談)。據悉,該會談將於20、21日召開,會有台灣多名綠營人土與會。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向《中國新聞週刊》証實了此消息,並表示,屆時會有來自多家單位的人員參與。

政經互動

“習吳會”釋放了少量的政治資訊,而兩岸經濟領域的互動更顯積極和活躍。“我一貫的觀點就是先經後政、先易後難。”許世銓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但是,經濟與政治無法嚴格分開。而雙方此番再提互設辦事處,則是“亦政亦經”。

針對互設辦事處事宜,習近平表示希望台灣內部有更多共識。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兩岸針對該議題已於6月上旬進行了第三次業務溝通,雙方就辦理旅行証件、人道探視、保障及便利措施等議題交換意見;對於辦事機構設置的地點,台方提出第一階段在北京、上海及廣州開設駐點;大陸方提出設置地點為臺北。

據悉,此議題從今年4月以來已進行兩次非正式溝通、三次正式溝通,在辦事機構主要業務功能方面,雙方對於經貿、文化、教育、社會交流及急難救助等方面已有共識。但在旅行証件和人道探視方面,“台方仍在爭取中”。

根據規劃,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派駐最高代表,台灣方面是“次長級”,大陸方面則是“副部級”。台方派駐到大陸的人員,除了陸委會官員,還將有“經濟部”“教育部”“文化部”“農委會”“衛生署”等官員。

“雙方互設辦事機構已談了一段時間,最後達成協議問題不大。”許世銓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回溯過往,馬英九自2008年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後,對兩岸之間一些複雜關系,一直採取“負面表列”描述。最早是“不統,不獨,不武”;接著提出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主張。對此,中共高層一直未子回應。今年4月汪辜會談20周年紀念期間,馬英九明確表示,當前對大陸政策不會采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

直至此番“習吳會”之前,馬英九再次發表“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系”談話。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邵宗海將這番談話視為“最有意義的事”,認為在此前提下,才有了雙方互設辦事機構,且絕不存在把它當成外交使領館的可能性。 在“習吳會”中,習近平表示,服務貿易越快越好,希望能夠在這個月內就能完成。商品貿易部分,也希望能夠在年內完成。雙方在習近平所提出的換匯協議內容上達成一致,表示爭取在年內開啟協議談判。

會上吳伯雄還提出,台灣不能夠參加區域夥伴是一個危機,其經濟會被邊緣化。對此,習近平表示,雙方未來會用更務實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雖說政經不分家,但各界對於此番會談所寄予的政治期待無疑更高。而關于涉及“較根本的政治性問題”,吳伯雄表示,正如馬英九之前說過那樣,這部分問題由民間先談,現在還不能進行政府間會談。民間政治對話已經開始,而且也沒有任何限制。最敏感的話題先由民間交換意見,之後再交由政府參考。

“習馬會”的可能性

在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看來,“習吳會”為兩岸關系的未來發展定下了方向。“我想兩岸關系急不得,還是在建立互信基礎上,一步一步往前推進。”

對于各界希冀接下來舉行“習馬會”的呼籲,江丙坤強調,目前還需要大家一同創造條件,而兩岸要凝聚共識則還需民間先行。

在此番“習吳會”開了好頭之後,習近平和馬英九是否會擇機會面?對於這個問題,許世銓認為有其可能性,畢竟多年來兩岸關系的發展已具備基礎,吳伯雄此訪也做了很好的鋪墊。“至少目前大陸方面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台灣方面或許有一些顧慮,但整體上還是積極的。”他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在許世銓看來,各界對“習馬會”的期待,反映了希望兩岸突破現狀、打造新型關系的心情。“目前的‘一中框架’共識,無疑已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前提。”許世銓認為,下一步除了盡快實現互設代表處,還要考慮台灣方面所關心的國際空間問題,以及地區經濟整合問題等等。對此,大陸方面雖已作出支持協商表態,但一直以來台灣的態度並不明朗,“總是隔空喊話”。

台灣《中國時報》報道認為,兩岸關系要有新突破,亟須三點:首先,馬英九應對兩岸政治對話、政治談判的必要性想清楚,一旦認定對台灣地區發展有利的政策,就必須以推動ECFA的勇氣,促其實現。其次,切忌以“兩黨政治對話”為餌,換取某些政治利益,而沒有真誠推動兩岸關系政治對話的後續行動。其三,應推動變化,找出化解壓力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海峽論壇一開幕,大陸方面即發布了31項對台惠民新政策措施,內容涉及兩岸人員往來、赴台旅遊、就業、基層調解、兩岸直航、台企融資等多個領域。

這些新政策主要包括:新增授權11個省區市公安機關為在當地的台灣居民換發、補發5年有效臺胞証等。至此,可以為在大陸台灣居民換發、補發5年有效臺胞証的省區市達20個。開放沈陽、鄭州、武漢等13個城市,作為第三批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個人旅遊試點城市,等等。

“在服務貿易、金融等合作均有較大進展情況下,亟須雙方投資進一步開放,形成兩岸合作的機制化,一定要避免走回頭路,才能打牢基礎,推動關系深化。”許世銓說。 (趙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