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比亞“冷箭”攪動兩岸外交“平局”

任內無“斷交”,一直是馬英九自詡的“外交”政績。

不過,最近他被岡比亞總統賈梅耍了。11月15日淩晨,賈梅突然宣佈:基於國家利益考慮,即刻中止與台灣當局的“外交關系”;岡比亞依然與台灣人民保持深厚友誼,“如夜空中的星辰和月亮一般”。此外,他還表達了與大陸建交的訴求。

馬英九“外交破功”,島內一片嘩然。閃比亞此舉一時被指為“對岸重啟外交戰”的信號。不過,中國外交部立刻辟謠:“中方是從外媒得知有關消息,此前沒有與岡方接觸。”

想要錢,攪動兩岸的非洲小國

此前,岡比亞與台灣維持了18年的“外交關系”。去年4月,馬英九出訪非洲,與賈梅比俯臥撐、玩溜溜球,還對媒體說“岡比亞人民和我們是兄弟感情”;賈梅則回應,兩地關系猶如“星辰月亮般永遠照耀”。

結果,“星辰月亮”被寫進了斷交書。台當局不明就裏,一度陷入混亂。在向賈梅討說法碰壁後,“外交部”只能靠媒體來瞭解情況,3天后才與岡比亞正式斷絕關系。對此,“行政院長”江宜樺還把“外交部”批了一番。

“賈梅的行事風格,往往不給任何理由,包括此前突然宣佈退出英聯邦。”對此“外交部次長”柯森耀直指賈梅不靠譜:他曾說自己在夢中得到了治療愛滋病的“神秘力量”,還曾發起“整治女巫”運動,並強迫1000名女性喝下某種草藥,導致至少2人死亡。

事出突然,此事還一度被媒體指為“大陸策動”、“兩岸重啟外交戰的信號”,但隨著資訊日漸明朗,事實並非如此--在賈梅與台灣“斷交”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5日表示,“我們也是從外媒得知有關消息。中方之前沒有同岡方進行過接觸。”

國台辦發言人範麗青則指出,看到了台灣關於這件事的一些說法,要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此事來破壞兩岸關系。

而在此後回答“是否考慮與岡比亞建交”的問題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只說,“我們注意到台灣方面同其所謂‘邦交國’關系出現的變化。我們一貫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遵循一個中國原則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我們願同台灣方面共同維護和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良好局面。”這被台媒指為“井水不犯河水”。

“岡比亞想在兩岸左右逢源。”島內媒體人郭正亮說。自從歐盟於2006年切斷對該國援助以來,台灣便成了岡比亞的重要金主;台媒報道,賈梅曾於今年1月向台灣索取上億美元援助,但遭台方婉拒。

郭正亮覺得,賈梅可能想以“倒戈”為挾向台灣要錢,但他顯然沒有考慮兩岸關系現狀,目前看來失算了。

大撒金元,頻點烽火

岡比亞僅僅是個例。如今兩岸局勢緩和,以往景象,已是一去不復返。

1949年國民黨撤往台灣後,蔣介石定下“漢賊不兩立”的外交原則,與大陸展開你死我活的外交搏鬥。1971年台灣當局退出聯合國後,逐漸失去“邦交國”,1988年李登輝執政時剩下24個。

為了爭取空間,李登輝搞起“金元外交”,短暫拉攏了一批國家。例如,1993年馬其頓與大陸建交後,李登輝許諾只要馬其頓倒向台灣,便援助其3億美元。6年後,台灣當局與時任馬總理喬傑夫斯基達成“建交”協議。

然而,該國雖為議會制國家,但總統並不認同此次“建交”,導致台灣當局的“國書”被其拒收,成為國際笑柄。2001年,在收到陳水扁當局支付的500萬美元後不久,馬其頓再度與台灣“斷交”。

“金元外交”之外,阿扁執政後還展開了“烽火外交”。2006年,他出訪中美洲時推翻原計劃,試圖迫降非邦交國而達成“外交突破”,卻因處處碰壁而成了“迷航外交”,最終被視為處處點火的麻煩製造者。

上述事件都曾在島內引發大討論。“金元外交”被輿論批為“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烽火外交”則被批為不務實,阿扁“迷航”。“沖撞”的姿態更令台灣處境愈發逼仄。

少有人知的是,在兩岸外交戰烽火連天的年代,民間團體也曾發揮過作用。

1998年,台灣當局與南非“斷交”後,天主教廷所在地梵蒂岡成了“外交”重點。1999年2月,梵蒂岡國務卿索達諾在一場酒會中無意說出“只要大陸同意,(教廷駐華使館)立刻可遷往北京”,引發傳聞。

當時,台灣天主教區秘密擬定了“浪子回頭計劃”,協助當局堅守與教廷的“外交”關系。前臺灣主教團秘書長吳終源說,這份計劃設計周詳,包括讓台灣教區樞機主教單國璽向教廷施壓,力求時任教皇約翰‧保祿二世不要放棄台灣,以及兩封公開信,批評教廷將台灣視為政治犧牲品。

上述兩封信是否送出,至今尚且是個謎,但有一點可以確定:2000年,梵蒂岡總主教切利出訪北京未能成行,事後教皇以“一切都是謠傳”安撫台灣,台灣當局與教廷的關系延續至今。

馬英九任內“休兵”

2007年末,國民黨開始系統提出“活路外交”政策,核心之一是摒棄金援模式;2008年馬英九在競選時,提出兩岸就“國際空間”問題展開談判:“兩岸不必沖撞,既傷感情又空耗資源。”爾後,他又提出在外交領域不與大陸摩擦、也不進行金援競爭,彼此之間不傾軋對方國際生存空間的“外交休兵”。

馬英九勝選後,時任台灣副領導人蕭萬長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身份出席2008年博鰲亞洲論壇,並與胡錦濤會面,引發各界矚目。同年4月,胡錦濤在北京會見國民党榮譽主席連戰時,提出了“建立互信,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16字方針。

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扁當局多次試圖以“台灣”名義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並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皆被拒絕。2008年11月,連戰向胡錦濤表達台灣地區加入WHO的願望;第二年,馬英九比照奧運模式,讓台當局官員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出席WHA,同時成為該大會第七個觀察員,創下歷史性一幕。

這被島內學界和政界普遍視為“活路外交”的起點,包括此後台灣加入國際民航組織也是比照類似模式。

路透社報道,馬英九當選“總統”以來,兩岸“非正式地暫停了外交爭奪”,馬英九定下包括不主動“建交”、機密預算不漲等“五不”原則,外交戰偃旗息鼓;據《環球時報》報道,巴拿馬曾在2009年希望與大陸建交,但遭到對方拒絕;類似想要倒戈的台灣“友邦”,至少有5個以上,但都吃了大陸的閉門羹。直到此次賈梅單方面宣佈“斷交”,才讓馬當局措手不及。

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印尼會見了以平民身份出席APEC會議的蕭萬長,強調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習蕭會”結束後,陪同的台灣當局“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還向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提出互訪,後者則表示歡迎。

“大陸在國際空間方面確實給台灣釋放了很多善意,但趨利避害對於一些小國來說是必然選擇。”針對岡比亞一事,中國社科院專家李賀說。

(陳其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