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黨沉浮錄

“總統”輪流坐莊,“立院”絕對多數。從任何角度上說,臺灣都已經邁入了穩定的兩黨制。

而在國民黨和民進黨之外,臺灣還有至少兩百四十多個政黨爭奪著國、民兩黨留下來所剩不多的政治版圖。在臺灣政黨政治的發展過程中,國民黨曾經分裂出親民黨和新黨,民進黨也曾分裂出建國黨。在臺灣小黨的分分合合,起起伏伏中,臺灣的政治格局一次次被重劃,民主發展也一步步前進。

臺灣眾多小黨的命運,本身就是臺灣民主發展的一個重要剪影。

林立的小黨

2012年大選期間,臺灣“中央選舉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選會)副主委劉義周遇到一個麻煩事:人民最大黨打來電話,抗議“中選會”的選票印刷效果——人民最大黨的黨徽是一個彩色的“大”字,結果體現在選票裏的“大”字因為黑白印刷的緣故,僅僅體現出“人”字型。再加上每個黨徽外都有一個黑色的框框,所以印在選票上的人民最大黨,變成了一個“囚”字。

為了節省經費和民眾的時間,從2012年起,臺灣的“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放在了一起。選舉當天,除去地方向鄉、裏長的選票,“中央”級別的選票臺灣民眾要拿三張:“總統、副總統”選票,分區“立委”選票,以及不分區“立委”選票。

所謂分區“立委”,即選民所在的那個區所產生的立委,2008年開始,臺灣施行“單一選區兩票制”,每個民眾所在的選區只產生以為“立委”。而另一張不分區“立委”的選票則印有十一個政黨的標誌,每位選民在傾向的政黨下做標記。投票結束後,按照政黨的得票比例劃分每個政黨的不分區“立委”的席次。根據2012年的選舉規定,5%以上的政黨票可獲得2席“立委”資格,8%可獲得三席……

於是,在分區戰場基本被國民黨、民進黨兩大黨壟斷的情況下,不分區“立委”便成臺灣各個小黨的必爭之地。2012年,共有十一個政黨參與不分區“立委”的角逐。除了人們熟知的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新黨和臺灣團結聯盟之外,還有綠黨、健保免費連線、臺灣國民會議、人民最大黨、臺灣主義党和中華民國臺灣基本法連線等。

臺灣之所以小党林立,從其根源,還是因為政黨成立的門檻太低。根據臺灣《人民團體法》規定,若想成立政黨,只需取得30人連署,並在30天內送到“內政部”備案便可以獲得承認。2007年李敖籌組“中國智慧党”之時,便從大街上拉來30位學生作為連署。而至於政黨的組織形式、日常活動等等,台“內政部”一概不管。這也導致了臺灣超過兩百個政黨裏,有多一半找不到辦公地址。

當然,台“內政部”對黨的名稱還是有著基本的審查,否則在現有的兩百多個政黨之外,臺灣還會增加諸如名為“丐幫同盟”“臺灣海盜党”和“林書豪黨”的政黨。

現在只有五個黨派在立法院有席次,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台聯以及無黨聯盟。此外,還有新黨,勞動黨兩個黨擁有縣市議員的席次,剩下的兩百多個黨絕大多數都沒有體制內的發言空間。

曾經的小黨

政黨林立的現狀,在5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國民黨初到臺灣之時,以“反共抗俄”的名義在臺灣島內搞“黨禁”,除了跟國民黨一同到達臺灣的除中國青年党和中國民主社會黨之外,不允許其他政黨活動。而中國青年党和中國民主社會黨在資金上仰賴國民黨劃撥的“反共抗俄宣傳費”,在力量上也很難與這位“老大哥”進行抗衡,於是始終處於“衛星黨”的位置,靠選舉時國民黨禮讓的幾個位置過活,也被後來的著名黨外人士黃信介譏笑為“花瓶政黨”“廁所裏的花瓶”。

中國青年党于1923年成立於法國,創建初期即與周恩來等旅法共產黨員進行鬥爭,鼎盛時期曾經是中國除國民黨和共產黨之外的第三大黨。1949年,青年党隨國民黨渡海來到臺灣,與民主社會黨並列為臺灣黨禁之下的合法的在野黨。在台早期,還曾有黨員當選省議員等公職,但當黨禁解除之後,中國青年黨逐漸分裂為青年中國党、中國民主青年党、中國民主正義党、中國聯合黨等十幾個小黨,逐漸退出政治舞臺。自從1987年臺灣解嚴之後,便無人當選過任何公職,目前已被社會所遺忘。

與中國青年黨有同樣命運的還有中國民主社會黨,民社黨與國民黨一起遷至臺灣後,曾一度被黨外人士視為珍寶,不少反對國民黨的黨外人士,都以民社黨身份參加地方選舉,並頗有斬獲,花蓮縣、基隆市、高雄市曾經產生過民主社會黨黨籍的黨員。1954年總統選舉中,民社黨還曾一度提名徐傅霖參選,結果大敗而歸。雷震案之後,民社黨拒絕接受國民黨由國庫撥給的“反共抗俄宣傳費”,可稱民社黨對國民黨最大的抗爭舉動。與青年党一樣,黨禁之後民社黨四分五裂,喪失所有黨公職席次,淡出臺灣政壇。

其實解禁之後,臺灣島內對組黨依舊存在限制。台南一位名叫王老養的老農,對共產理想十分信仰,在台南老賈建立了一個共產山莊,並以此為總部,成立了臺灣共產黨。“我從1989年便開始籌劃建立臺灣共產黨,直到2008年才註冊成功”,王老養說。

對王老養不太友善的不止臺灣管理政黨的“內政部”,王老養在2000年試圖參選“總統”之時,還曾被“中選會”以拿不出保證金和學歷太低(小學肄業)的名義退回。

除了王老養的臺灣共產黨,臺灣還存在臺灣民主共產黨、中華民國共產黨、中華共產聯盟等名字和“共產”相關的政黨。其中陳水扁的堂弟陳天福分別在中華民國共產黨和臺灣民主共產黨做過總書記。陳天福成立臺灣民主共產黨之時,便把成立日選擇在了大陸60年國慶的2009年10月1日,“我就是要走臺灣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與大陸和平統一”。

選舉帶來的政黨潮

1996年,臺灣迎來第一次“總統”直選,當選的李登輝號稱自己是“臺灣四百年來第一位臺灣籍領導人”“中國五千年來第一位民選領導人”。有政治野心的人們發現,政黨不再是領導一呼百應的禮堂,而是選票市場中開疆拓土的公司。此後,臺灣每次選舉前後都會湧現出幾個新的政黨,細分選民,對症下藥。

1996年,面對民進黨中央提出的“大膽西進”、“大聯合”等中間政策,一些不滿於民進黨束手束腳的台獨人士,創辦了建國黨,主張“中華民國”已經不復存在,認為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是非法統治。建國党創辦初期,大部分黨員來自于臺灣教授協會和臺灣教師聯盟,都是講臺上的教師。因此,民進党曾私下戲稱建國黨為“五點半黨”,諷刺這些教授和教師都是每天五點半下課之後才來搞政治的“業餘分子”。

2000年,民主進步党獲得執政權,國民黨首度在野,李登輝辭去党主席職務。此時臺灣立法院內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組成在野聯盟,提出總統罷免案。退休的李登輝為了穩定政局,走第三條道路,聯合自己的子弟兵籌建新政黨。台聯党創党元老黃宗源稱,他是台聯黨黨證編號第三號,第一號和第二號分別預留給李登輝和蕭萬長。

臺灣團結聯盟是一個以本土化為訴求的政黨,成立於2001年8月12日,創党時主要以國民黨本土派的黨員組成。李登輝被台聯尊為精神領袖,但實際上李登輝從未加入過台聯黨。

根據2012年的選舉結果來看,台聯是現在除國民黨、民進黨外的臺灣第三大政黨,若以的票數來看,台聯是除了國、民兩黨以外,唯一一個獲得百萬選票以上的政黨。

選舉之外,促成臺灣小党成立的另一個因素便是政治運動。2006年,臺灣爆發百萬紅衫軍倒扁運動。運動結束之後,以施明德為首的倒扁幹部組成紅黨參與了2008年的不分區“立委”的角逐。失敗之後,2012年施明德再度重來,以“臺灣國民會議”的名稱再度參選不分區“立委”的選舉,不分區“立委”制度設計的初衷,是讓一些學者、教授、專家等立法需要而又不擅選舉的人物有機會進入“立法院”。但實際操作中,國民黨和民進黨往往將該機會當做是黨內政治大佬不戰而勝的保送名單。2012年選舉之時,施明德曾經開記者會痛斥說國、民兩黨的名單“根本不能看”。而施明德提出的名單裏,排名第一位的就是他現任的妻子陳嘉君。

今年因國軍“洪仲丘案”而號召二十萬人走上街頭的純公民團體“1985聯盟”也被視作是下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在臺灣民眾對政黨政治普遍失去興趣,政黨動員越來越難的當下,能夠鼓動起二十萬人走上街頭的力量絕對不容忽視。

從意識形態到具體政策

十幾年來,臺灣民主的發展曾經伴隨著族群撕裂的陣痛。這種陣痛在新興政黨的形態上便可有所體現。臺灣政壇幾個大黨中,除了宋楚瑜勤勉親民的“省長”形象型塑出的親民黨,國民黨、民進黨、台聯黨、新黨等贏得過“立法院”席次的政黨均佔據著臺灣統獨分野的意識形態的兩段。而隨著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改革,“立委”候選人們必須爭取大多數的民眾投票才可選上,也導致臺灣的選舉文化從政策極端化到政策中間化發展。

這種選舉文化的變遷在選舉結果上可見一斑。2012年不分區“立委”票開出之後,人們驚訝的不僅是新黨從上一次的4%降到了這次的不到2%。綠党和健保免費連線表現的也非常出色。

綠党前身是成立於1996年的綠色本土清新黨。在政治選舉中,往往被誤認為是深綠民眾組成的黨。而實際上,綠黨主張環境保護、生態平衡,注重草根民主是不折不扣的公共政策黨。

綠党從1996年成立以來便參與國民大會的選舉,除曾經在雲林縣選上一席國民大會代表職務之後,但從未在任何一場選舉中獲勝。但是因為其長期關心勞工、弱勢和環保議題等,一直保留著其強大的影響力。根據2012年選舉結果的統計,綠黨已經超過新党成為臺灣第五大黨。

健保免費連線是簡稱健保黨,總部設在臺北市中正區林森北路的一個地下室裏。與其說這是一個政黨,不如說這是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不分區參選人的候選名單的三個人分別來自不同的三個黨:中華家國黨,尊嚴黨以及臺灣共產黨。健保免費連線成立半年不到,競選經費僅有新臺幣五百萬元。雖然在全台佈局的十八位黨員中無人當選。但是在不分區政黨票上獲得了超過十六萬票,得票率超過1%,雖然未達5%的門檻,得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