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搶級”大戰

霧霾、擁堵、高房價,不論以何種硬標準來衡量,總能找到北京不再適合擔任首都“一職”的理由。

搬離北京,建設一個全新的首都,意味著什麼?

一篇發表在《生態科學》雜誌上的論文測算,在其他地方新建首都只需要700億元人民幣的投入,“僅僅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投資的三分之一”,這個數字樂觀的有些幼稚。700億,只夠修建四條地鐵。

顯然,只遷移一部分的首都職能是更好的選擇。其實,不單單首都,中國的城市們爭搶的稱謂還有直轄市、省會甚至“較大城市”。這一個個的稱呼背後,代表的其實是政策傾斜、財政支持等各種或明或暗的福利,甚至還代表著領導幹部們拔高若干級的待遇。

它們在口水中夢想“第五直轄市”

一個傳言,一個隔三差五就出現的傳言,在中國幾座大城市徘徊。

廈門、西安、武漢、南京、廣州……這些傳言總是讓這些城市的居民感到興奮,他們言之鑿鑿:“中央確定××成為中國第五個直轄市。”儘管一次次傳言都最終落空,但它再次出現時,人們又難以抵擋。

誰想當第五個直轄市?

僅僅在剛過去三個月的2014年,有關直轄市的傳言就已涉及到至少三個城市。先是廈門。2月,當地的論壇和貼吧中就開始盛傳廈門要成為第五個直轄市的消息。傳言還給出了詳細報批方案:將泉州市下轄的縣級市—晉江、南安、石獅歸入廈門,漳州的龍海市整體併入廈門,設立廈門市晉江區、南安區……

這樣一來,廈門直轄市將成為一個管轄十個區、約877萬人的龐然大物,GDP可望達到6000億元左右,幾乎是現在的一倍。最重要的是,廈門直轄市將獲得一個新的電話區號:026。

然後是南京,從2007年起,它就被網民推上了“候選直轄市”的名單。坊間傳聞它將成為一個新的、人口規模達1250萬的“特別市”—這是一個建國後就消失掉的城市行政級別,但是南京人並不陌生,因為民國時期南京確實曾經是八個“特別市”之一。在這個南京重獲“特別市”身份的傳聞版本裏,它將合併附近的馬鞍山、滁州,為了讓這個傳言顯得更加可信,有人甚至設計好了市旗在互聯網上供人觀賞,南朝陵墓石雕的辟邪形象尤其顯眼。

而深圳成為直轄市的聲音顯然更加有分量。這個消息來自今年的全國兩會。政協委員、深圳報業集團兼香港商報社社長黃揚略提交提案,建議從國家戰略出發,將深圳、東莞、惠州三市所轄行政區域合併,設立新的深圳直轄市。他認為,現在時機不僅成熟,而且很有必要。

省部級官員週期性闢謠

在連綿不斷的傳言籠罩下,地方官員不得不一次接一次站出來闢謠。2012年,針對當地市民街頭巷尾熱議的“深圳市申請直轄市”話題,深圳市市政府副秘書長高國輝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公開予以否認:“深圳只有1953平方公里,就這麼大面積,它不可能成為直轄市”“深圳市市委、市政府從未申請成為直轄市。”

連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邱曉華都忍不住,2013年10月,他在廈門為網傳“廈門將升為直轄市”的消息“闢謠”。邱曉華說,按照網上流傳的方案,福建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會被廈門直轄市劃走,大量GDP就離開福建,使福建省的經濟受到巨大影響,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幾乎每一個直轄市在直轄時,都會經歷這樣的陣痛。

以重慶為例,它直轄時不僅要妥善處理與四川的關係,更要與直接領導—中央把“利益”談妥。《城鎮化與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研究》一書就披露,首任重慶直轄市市長蒲海清1996年與中央領導討論重慶上繳中央財政的數額時,就與中央領導爭了起來。

中央開出的條件是:給中央的13億元減1.5億元,一共減五年。蒲海清堅持要減6億元。在場的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一下子生氣了,批評了我一頓,他說:‘蒲海清,你不要講了。你老講困難,現在中央這麼支持你,你還叫窮。’”

最後的結果是,重慶與中央各讓一步,每年上繳中央財政的數額減少3億元。同時,李鵬還從總理預備費中撥出一億元給重慶,作為直轄市的開辦費。

直轄市、中央、地方省的複雜心思

各地想升級為直轄市的傳言一直不絕,各地也說法各異—能拉動長三角,能推進西部大開發,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都是這些城市願意擺在臺面上的理由。

但其實從中國城市經濟總量排名來看,只有排名靠前的城市,才會想盡辦法想升級。GDP排名進入前20名的城市中,有五個計劃單列市,十個副省級城市,剩下的五個城市,諸如蘇州、無錫、佛山,雖然富可抵省,但只有地級市的規格。

於是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佛山市順德區的GDP達到5000億元,比有些省份都多。但順德區行政體制採取的是縣級市的政府配置,完全不匹配。光有GDP還不行,只說操作層面,就還有一對頗費拿捏的顧忌。

首先,經濟太弱不行,這個好理解。其次是,經濟相對太強也不行。西安市GDP占全陝西省三成,相當於關中四市總和。陝西有學者分析,假如西安直轄,不僅陝西經濟遭重創,而且陝西省也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利益,可能將所有資源和項目都轉移給寶雞等其他城市,使西安後繼乏力。

對所有“候補直轄市”來說,所有這些競爭以及伴隨著競爭的傳言,實際上都伴隨著一個現實:地方經濟在不斷增長,原有的行政區劃已經成了一件太小的衣服。無論升格直轄市,還是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或者“區域中心城市”,對一些城市來說,上升的時刻也許將不得不到來。

中國遷都傳言30年紛爭史

龐大的國家機器在北京日漸狹小的城市空間裏,也體會到了“北漂”的壓力。這也正是為什麼廟堂與江湖之間,30年來週期性出現“遷都”提議,而且成為一個常談常新的國家談資。最乾脆的建議是 “遷出中南海”

最乾脆的建議“遷出中南海”

在這之前,思維仍舊在北京打轉,高層考慮未來新增中央政府辦公區的可能性時,想到的辦法是在北京城的東、西、南三個方向,分別劃定三塊暫不開發的土地,被稱為“中央行政辦公預留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在2005年的一次論壇發言中透露,當時中央機關及其附屬單位占地 170 多平方公里, 已經占到北京市區建成總面積的 1/3。

公開信息顯示,中南海正對面的一片區域,在北京市規劃部門的圖紙中,也標明為“規劃預留地”,級別是“國家級”。2009年國慶前夕,這裏已經進行過部分拆遷。有專家曾向高層建議,這一區域同樣適合作為中央辦公區。

在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編的《北京城市設計的演變與發展》一書中,有一部分的內容是乾脆建議中央“遷出中南海”,在這片區域興建新的辦公樓辦公。

唯一對遷都態度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上海。還是今年兩會期間,有代表和委員因為“北京霧霾越發嚴重”,再次建議遷都。其中,有關上海成為備選城市的非官方消息,在新浪微博上被討論超過20萬次。 人民網報道說,從網上觀點判斷,上海網民對首都的頭銜並不感冒。

保定早已轉移一批部委直屬單位

話說回來,保定也可能是北京各部委最不陌生的城市。倒不是作為直隸總督府,以及多次成為河北省省會然後又被“拿下”的政治淵源,而是關係密切的權力條線接觸—許多部委的直屬單位早已“轉移”到了這裏。

據不完全統計,25個國務院部委(含國家局和國務院直屬機構)共在保定設立了至少四個直屬單位序列的機構,提前“脫北”。 他們分別是司法部直屬的“央字頭”學校—中央司法警察學院,這所院校後來同時掛上了另一個國字頭的牌子:國家律師學院;“中字頭”的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二勘探局(國資委管理)、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涿州校區(中華全國總工會主辦)。

北京在理論上從來都不是最佳選擇

無論如何,此次保定從“功能”上變成首都的一部分,在相當程度上也“粉碎”了在中國週期性出現的“遷都”學說。換句話來講,就是以往的“遷都”學說從來絕少將保定納入觀察視野。因為他們認為,從每一個數值上來看,保定,包括北京都偏離了中國的重心。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中國“遷都”可能產生以下七個備選地址,它們分別是—

陸地重心,甘肅定西,一個去年發生過6.6級地震的地方;

版圖重心,重慶石柱,革命老區;

人口重心,河南桐柏,一個1984年就被河南省省政府確認為老蘇區的縣城;

經濟重心,江西高安,全國生豬調出大縣;

生態重心,湖北十堰,山溝裏的汽車城;

水資源重心,重慶涪陵,“中國榨菜之都”;

糧食重心,河南杞縣,以出產大蒜聞名。

北京與這些備選地址相比,都有從600公里到近1500公里不等的距離。研究認為,時下一些社會問題的產生,也與北京所處的位置有關。比如“偏離人口重心,不利於民族團結;偏離經濟重心不利於地區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導致地區差異,貧富懸殊;偏離生態、水資源及糧食重心,增大運輸費用,增加成本,加大了土地負擔……”

以往的“遷都”學說從來絕少將保定納入觀察視野。因為他們認為,從任何一個數值上來看,保定,包括北京都偏離了中國的重心。

暨南大學主辦的《生態科學》2011年9月刊登的相關論文同時測算,如果首都完全遷移到一個新城,全部費用最多不過700億元,“僅僅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投資的三分之一”。也有專家估算,建設一個首都新城需要花費不少於3000億元。

省會搬遷:贏者通吃的誘惑

新中國成立後,最多時設有50餘個省級行政區。隨著省級政區的兼併、減撤已經政府所在地的調整,有近30座城市被剝奪了省會的頭銜,從此落寂無聞。

把省會搬到火車站旁

建國後,先後有數十座曾經的省會城市被“遺棄”。 其中既有開封、保定、吉林這樣歷史上長期作為地區中心的古城,又有南充、泰州、承德這些今天的四線小城。

要當省會,首先要有省一級的行政區劃。建國後,中國最多時共有53個省級行政區,因此就比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