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企業進台灣 大陸有市場,台灣有大腦

2013年結束前三天,臺北富邦民生大樓裏鑼鼓喧天,來自福建的大陸企業——台灣閩投正式宣佈開業,這是2013年最後一家舉辦開業剪綵儀式的大陸企業。

台灣閩投董事長王比和福建省台辦副主任蔡爾申,一起為辦公室門口的石獅點晴。“兩岸合作發大財!”王比祝願道。

大陸資金和大陸企業進駐台灣,原本是無法想像的兩岸互通。

過去幾年間,大陸企業在台灣的發展與台灣企業同時間在大陸的活躍程度相比,堪稱冷清。毫無疑問,大陸國企“北控水務”參股台灣力麒建設下屬的鶴京,是2014年第一出陸資赴台大戲,投資金額10億元新台幣,並鎖定汙水處理BOT案。

“大陸企業很會談判。”力麒建設董事長郭淑珍描述與陸資洽談經過,光是合約細節就談半年,北控水務派出的是德勤、理慈的專家,力麒請的是安侯建業、現代法律事務所及專業財顧,雙方人馬過招,十分嚴謹。

大陸企業人股台企,在2013年突然增加許多,透露出大陸企業對台灣本土企業的特殊興趣。包括廈門三安光電投資燦圓、複星集團參股維格餅家、香港金屬包裝製品取得鼎新金屬、七彩虹入主承啟成最大股東等,可說一件接一件。

“這個現象說明,台灣的企業正在被大陸整合。”專長企業並購的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說。

整合的結果,是希望雙贏。大陸企業可透過人股,獲得台灣的技術和人才等“台灣腦”,而台企也可以透過人股,進人大陸市場。

力麒建設的母集團是紡織大廠力麗,其實並不缺乏資金,為何要讓北控水務人股?“因為我們想進軍大陸市場。”郭淑珍坦言,北控水務在大陸做污水處理,但技術沒台灣好。雙方聯盟,可幫助力麒打進大陸市場,要知道,眼下正是大陸積極整頓環境污染的大好時機。

迄今,最大宗的大陸企業赴台個案,是2012年中遠集團、招商局與中國海運共同投資陽明海運子公司、高明貨櫃碼頭公司,人股40.5億元新台幣,主營港區船舶業、貨物裝卸承攬及貨櫃集散站,這也是首樁陸資投資台灣的公共建設案。

分析226家正常營運的在台大陸企業,深耕台灣大多是採取漸進的方式來擴大業務,多角化經營成主流。以在台灣繳稅第一名的京泰發展為例,2010年12月在台剪綵開張,截至2012年年底,

為台灣貢獻了超過6300萬元新台幣的稅收,總計促進京台兩地雙向投資和貿易金額超過70億元新台幣。

這家隸屬於大陸國企,由北京市政府控股的公司,初期來台資本額不過2.5億元新台幣,卻聰明地把自己當成中間平臺,後來又在兩岸成立了七家公司、工廠及貿易公司。

北控水務參股台灣的鶴京,便由京泰牽線。此外,由於力麒建設在日月潭、花蓮、墾丁等地擁有哲園會館,郭淑珍預計雙方在飯店事業將有進一步合作,一個方向是注資哲園,另一個是把燕京啤酒放在哲園裏賣。再像以紡織業起家的大陸浙江愛麗芬集團,來台從事服飾品批發,後來驚艷於台灣紅曲餅幹的美味,於是“兼職”兩岸貿易,運了三個貨櫃到大陸,立刻銷售一空。

76家在台大陸企業近三成有增資計劃。“陸商在台灣,已經有獲利的公司7。”面訪過多家大陸企業的工總秘書長蔡練生說,陸資來台約五年,初期就能賺錢的大陸企業有個共同點:充分利用台灣優勢,加強與台灣合作。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史惠慈,拜訪過多家大陸企業,她發現,整體而言,陸資在台灣的業務皆有擴展。

以武漢中百集團為例,初期是透過統一夢公園簽署合作協議,采購台灣優質產品。兩年多來,十餘次對台采購,2011年采購金額達1400萬元人民幣,來年便成長將近2000萬元人民幣。

又譬如,來自浙江衢州的永力達,主力生產工具機、模具及汽車配件,2010年9月獲准到台灣設立研發營銷中心,經營至今已有成果,2014年計劃加碼增資蓋工廠。

再根據中經院2012年調查76家在台大陸企業,其中有23.94%規劃未來三年增加在台投資。從采購到投資,從貿易到服務,為數不多的在台大陸企業正在穩步紮根,深耕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