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工務範疇或先現新人事新氣象效應 運輸工務範疇或先現新人事新氣象效應

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和新一屆澳門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勇於擔當,善於作為,增強主人翁意識和憂患意識,提高依法施政和依法治澳的能力水平;在面對特區發展遇到的問題和可能出現的挑戰時,要勇於擔當、敢於碰硬,既要善於早作謀劃,提前化解風險,又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而其中一項具體的指示,就是要實行「精兵簡政」。行政長官崔世安和新一屆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都熱烈響應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並在宣誓就職的三個多月來,努力切實地貫徹落實,初步呈現「新人事,新氣象」的嶄新景象。其中有關「精兵簡政」方面,成為主管公共行政政務範疇的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在行政法務範疇二零一五年施政方針中著墨甚濃。但意想不到的是,身為葡裔居民,在外人眼中看來可能不太能領悟中國國情和中央政府精神的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卻是一馬當先,在宣誓就職後就率先行動,撤銷了城規會秘書處,並頂住了反對派的攻擊和不瞭解實情人士的質疑。而在列席立法會施政方針答問會上,他在回應議員宋碧琪所問會否合併或撤銷職能重疊部門時,大方承認轄下十五個部門有存在職能重疊,會在今年十一月到立法會施政辯論時交代具體的整合方案,基本思路是從小部門處理開始,對七個人員不足一百人的部門,實行減少三至四個。

羅立文有此膽量和魄力,當然在就職前後經過四個月來的調查研究,深感運輸工務範疇下屬架構疊床架屋之困,並頗不以為然,因而更感到習近平主席「精兵簡政」的指示,切中要害,高瞻遠矚卻又緊接澳門特區實際情況的「地氣」,當然是「舉雙手響應」並決心貫徹落實。何況,他在駐節「WTO」、歐盟和葡國、十五年期間,目睹耳濡歐洲「大社會、小政府」,及政府機構簡化的實際情況,感受甚深;在返澳後,對比澳門特區公共行政架構的情況,尤其是自身所管轄的運輸工務範疇,各個局級機構的規模差別很大,有的是五百人以上,有的也有四百人以上,但卻也有七個局級機構竟然不足一百人!因此,確有必要對那些「蚊型」局級機構實施合併,節省人力資源,提高行政效率。

看來,他的思考方向是正確的。就以已被撤銷的城規會秘書處為例,它是一套完整的行政架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法律、翻譯以至庻務等工作人員都必須配備齊全。但他們的工作量,只是在開會前的一兩天較為集中,而平時就幾乎處於閑置狀態,可說是「兩天打漁,三天曬網」。而其實更大量的提供輔助的工作,還是由土地運輸工務局尤其是其中的城市規劃廳承擔的,單憑城規會秘書處自己,未必能完全勝任,甚至未必能負荷得起。而其他的各類諮詢委員會的秘書處,也基本上是出現類似的情況。也是都要配備一套各種職能的人馬,也是臨到開會之前的工作量大增,甚至超負荷了;但在平時則較為清閑,甚至無所事事。

城規會和工務領域的諮詢組織的秘書處撤銷後,其工作人員歸編於工務局,他們就可集中統籌辦公,並互相支援,再加上特意安排本領域內各諮詢組織的開會時間錯開進行,這樣就可避免各諮詢組織的秘書處,在臨開會時忙不過來,平時就較為清閒的不合理情況,做到人盡其用,工作人員經常處於滿荷運轉狀態,可避免浪費人力資源。

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同一政務領域內的各個諮詢組織,其工作人員卻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來往」,各自獨守自己的工作,難有交流切磋機會,否無法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而在將同一政務領域的諮詢組織的秘書處人員集中一起後,他們不但可以互相支援,而且也有了互相交流的機會,這就有利於他們擴大視野及接觸各類不同的專業知識,方便培養全才。

那些不足一百人的小型局級機構也是如此。每個機構都必須配備齊全從專業技術人員,到翻譯、法律人員等待各種人員,亦即都要配備一套人馬。倘是將其中性質職能相近的小型局級機構合併起來,這些人口就可集中使用,而不會「兩天打漁,三天曬網」。

而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相反情況卻是,原來屬於土地工務運輸局的「運輸廳」的職能,已經分拆出去與民政總署的部份職能合併成為新的交通事務局後,該局卻仍然稱為「土地工務運輸局」,保留當年的「運輸」二字。實際上,我們察看土地工務運輸局的「組織架構圖」,怎麼找也找不到有哪一個廳、哪一個處,是主掌「運輸」事務的。

參考借鑒中央政府的「大部制」經驗,倘是實行「大局制」,地圖繪製暨地藉局與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郵政局和電信管理局(原來就曾是一家),交通事務局與民航局,建設發展辦公室與運輸基建辦公室,環境管理局與能源業發展辦公室等,都可以合併,甚至是三個或以上機構合併。

即使交通事務局不與民航局合併,其新任局長或副局長,也宜從治安警察局交通廳中甄選,起碼是熟悉交通管理的實務。至於其警銜待遇,可以保留。

如果運輸工務範疇的「精兵簡政」獲得成功,就可推廣到其他政務範疇去。或許,在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精兵簡政」指示上,羅立文司長將立下頭功。

又何止是如此?!在呈現「新人事,新氣象」效益方面,可能也將是「先拔頭籌」。實際上,過去多年來,運輸工務範疇的行政效率「欠帳」甚多,這除了是該範疇的技術性強,事務瑣碎,工作人員平均年齡較低,經驗不足,難以獨當一面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該範疇是「歐文龍貪賄案」的「重災區」,查辦該案的「擴大化」現象,及由此而衍生的「反對公務員治澳」的陰影仍然在籠罩著。因而公務員們即使是清廉自持,也擔心會被「穿小鞋」,而誠惶誠恐,從而滋生了「卸膊文化」,不敢負責任。羅立文司長就提到,回歸前他在現場就敢於拍板「收則」,但現在的公務員卻往往不敢「收則」,卻又不願說明「拒簽」的原因。

現在,隨著「十五年全下」及「新人事,新氣象」決策的實施,這種負面心理因素應當可以消除。而羅立文司長更是以身作則,並要求該範疇的公務員勇於承擔。在雙管齊下之下,應是可以改變落後面貌。實際上,就有議員當面讚賞現在「批則」已快了許多,也有人欣賞羅立文司長「立竿見影」地宣佈收回閒置土地。

正因為運輸工務範疇是「重災區」,在該範疇公務員丟掉思想包袱,輕裝上陣之後,再加上羅立文司長身先士卒,應當會有一番新氣象出現。原因很簡單,其他政務範疇原本的政績就不錯,再進一步等於是「百尺竿頭,更進一尺」,予人的「視覺效果」並不顯著;而運輸工務範疇是「重災區」,原先的起步點就較低,有一點進步就是「十尺竿頭,再進一尺」,這「一尺」的「比例」就相對較大,效績就更為突出了。因此,「新人事,新氣象」的效應,或將會在運輸工務範疇首先呈現,至少是展現得較為強烈。